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漫談「心的實相」


文:唐岐
「心性」有許多異名,為了描述它自在無礙的本來面目,說為「本地風光」。心性具足十方如來的覺性,,所以又稱為「佛性」;又為萬法之性,故名「法性」;心之體性不變昜,稱為「真如」;心的覺性本具圓滿,故名「本覺」。
「心」的闡釋,常用「體用」二說描述,也是現今常說的「本體論」與「現象論」。「真如」是心的「本體論」描述;「生滅現象」則屬於「現象論」。「本體論」與「 現象論」是一體兩面。前者闡述心的靜態本質,後者闡述心的作用。「心」同時具備這兩者的特質,為了說明分為二。
《大乘起信論》把一心之法門,分成「真如門」與「生滅門」,又說是這二種門各總攝一切法,互不相離。「互不相離」就是兩者同時存在,不一不異。「真如」中無礙現象生滅;現象有生滅中,心性本然如如。
「真如門」與「生滅門」乃互相映輝,比如車子停在面前,它的功能,我們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就像心的體性,無形無色,如如不動,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也是形容「真如」的一面。當車子開動後,可以測試它的馬力,以及各種操控性質,可以由此開顯這台車子的性能;比喻心性雖然無形無相,卻能顯現無量妙用,如六祖惠能大師說:「何期心性本自具足,何期心性能生萬法。」「真如」與「生滅」兩者互為體用,不一不二。
《大乘起信論》用「如實空」與「如實不空」來描述「真如」攝一切法。《大乘起信論》說:「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如實具有清淨、如如、不生不滅的本質,說為「如實空」。《中論》說:「以有空故,一切法得成。」就像有虛空,才能有森羅萬象的變化;亦即「如實空」才具有無量變化的作用,有此作用說為「如實不空」。

從「生滅」現象了澈「不生滅的心性」,屬於「生滅門」。《大乘起信論》說:「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生滅門」的一個代表,當中有「生滅」、「不生滅」的性質。比如今天認識了你,心識就留下了檔案;幾年後再相見,比當初老了許多,心識的檔案就更新了、變化了。心內所記下的各種檔案,儘管不断的在變化,心性却如如不增不減;亦即我們能從「生滅現象」中,領悟到不生滅的如如心性。
「心識」猶如千變萬化的海浪,雖然同是大海所現,但是海浪各各不同。「心識」剎那不斷的在變化,各各心識不盡相同,說為「非一」。各各心識卻同歸心性,所以「非異」。眾生的「非一非異心識」說為「阿賴耶識」。
「心的實相」很難單一說明,古德為了讓我們了達真實義,才立論「真如、生滅」、「如實空、如實不空」,從不同的角度來,不同的名言來闡述「心」。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諸相非相」是澈見了諸相因緣所生,當體如如畢竟空,名為「見如來」。亦即從「虛妄相」見到「如實空」後,那「如實不空」的「本覺」就法爾呈現上來,了了見,名「見如來」。
《大集經》中,梵天問海慧菩薩言:「善男子,汝今了了見佛法否?海慧菩薩言,佛法非色不可睹見,汝云何言了了見佛法耶?一切諸法悉不可見,夫了了者即是佛法,無有二相。」
梵天王問海慧菩薩說:「你對佛法是否已經了了見了呢?」菩薩答說:「佛法不是色法,那能用眼來見?你怎麼說是否了了見呢?」
若能洞澈諸法畢竟空,了達「如實空、如實不空」,了了無惑,是為「了了見」。了了「心性本然清淨,本自具足,不必向外去追尋;了了真如無定無亂,無悟亦無迷,不証自証;了了覺性非因緣生,故不生,不生故不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