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心』與『實相』

『心』與『實相』 「心性」有許多異名,為了描述它自在無礙的本來面目,說為「本地風光」。心性具足十方如來的覺性,,所以又稱為「佛性」;又為萬法之性,故名「法性」;心之體性不變昜,稱為「真如」;心的覺性本具圓滿,故名「本覺」。 《大乘起信論》:『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起信論》用「真如」能隨緣生起「無量相」來闡釋「一切心相」。再以「體、相、用」更深廣的闡明「心」的面目。 『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 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如《六祖壇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是心的「體大」;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無量功德藏)』是「相大」;『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則是「用大」。 《大乘起信論》又把一心之法門,分成「真如門」與「生滅門」,又說是這二種門各總攝一切法,互不相離。「互不相離」就是兩者同時存在,不一不異。「真如」中無礙現象生滅;現象有生滅中,心性本然如如。 《大乘起信論》又用「如實空」與「如實不空」來描述「真如」攝一切法。《大乘起信論》說:「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如實具有清淨、如如、不生不滅的本質,說為「如實空」。《中論》說:「以有空故,一切法得成。」就像有虛空,才能有森羅萬象的變化;亦即「如實空」才具有無量變化的作用,有此作用說為「如實不空」。 「心識」猶如千變萬化的海浪,雖然同是大海所現,但是海浪各各不同。「心識」剎那不斷的在變化,各各心識不盡相同,說為「非一」。各各心識卻同歸心性,所以「非異」。眾生的「非一非異心識」說為「阿賴耶識」。 「心的實相」很難單一說明,古德為了讓我們了達真實義,才立論「真如、生滅」、「如實空、如實不空」,從不同的角度來,不同的名言來闡述「心」。 天台傳燈大師在《生無生論》中,用「性體、性量、性具」更詳細的說明「心」的「體相用」,能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心」的本來面目。 『云何性體?謂此心性,離四句、絕百非,體性堅凝,清淨無染,不生不滅,常住無壞。』 『云何性量?此心性竪窮三世,橫遍十方,世界有邊,虛空無邊。虛空有邊,心性無邊。現在有邊,過未無邊。過未有邊,心性無邊。無盡無盡、無量無量。』 眾生把「心量」侷限在「時空」中,才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隔礙。不知「時空」只是「世間名言」設施,才不解「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它不隔於毫端」的「性量」。 云何性具?謂此心性具十法界,謂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修羅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此是假名。復有正報,謂佛五陰、菩薩五陰,乃至地獄五陰,此是實法。復有依報,謂佛國土、菩薩國土乃至地獄國土。』亦即,由「性體、性量」依緣所現的一切相,皆是「性具」,也是「用大」。 傳燈大師進一步說明這「三者」乃相互融通,不可分割,一切「性具」是「性體、性量」。比如「眾生身」的「性體」乃「清淨無染,不生不滅,常住不壞」,「生佛」無有差別。「佛身」的「性量」乃竪窮橫遍「三世時空」,無盡無量,無有邊際;以「眾生」因迷於「性體、性量」,才執「色身」一「漚」為「大海」。 又,十方如來所成就的「依報國土」,以「性具」是「性體、性量」,所以「國土」也無盡無量,無有邊際。如《無量壽經》:『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楞嚴經》:『如來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週遍法界,地、水、火、風、空、見、識莫不如是。』無形無色,體性堅凝的「性體」,隨緣所現的一切「性具」之「色」,是為「性空真色」;其「性量」無盡無邊,故而「性色真空」。由「性量性體」看「性具」,即「性空真色」,即空即色,色空不二。 「如來藏」清淨本然,乃「性體」,週遍法界乃「性量」,隨緣所現的「七大」乃「性具」。「性具」是「性體、性量」,所以「地、水、火、風、空、見、識」,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楞嚴經》又說:『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內心之能見的心與外在的山河大地,無非是妙明心中物。都能在「性具」即「性體性量」下通達無礙。 古德說:『你就是佛』,眾生迷於「性具」是「性體、性量」,故而不能承擔,不能了達「一心」隨緣造「十法界」,「十法界」在「一心」中,「極樂世界」何嚐在心外? 《心的實相》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諸相非相」是澈見了諸相因緣所生,當體如如畢竟空,名為「見如來」,見心的實相。亦即從「虛妄相」見到「如實空」後,那「如實不空」的「本覺」就法爾呈現上來,了了見,名「見如來」。 《大集經》中,梵天問海慧菩薩言:「善男子,汝今了了見佛法否?海慧菩薩言,佛法非色不可睹見,汝云何言了了見佛法耶?一切諸法悉不可見,夫了了者即是佛法,無有二相。」 梵天王問海慧菩薩說:「你對佛法是否已經了了見了呢?」菩薩答說:「佛法不是色法,那能用眼來見?你怎麼說是否了了見呢?」 若能洞澈諸法畢竟空,了達「如實空、如實不空」,了了無惑,是為「了了見」。了了「心性本然清淨,本自具足,不必向外去追尋;了了真如無定無亂,無悟亦無迷,不証自証;了了覺性非因緣生,故不生,不生故不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