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面對《情欲》

面對《情欲》 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生理上的飲食、男女欲求,是過去的習性積染而來;及至於今,已積習難改,已不是客觀上所能掌控的,也是娑婆眾生所以投生於娑婆世界的「正因」。 《情欲》是七情六欲的簡稱。只要「六根」正常,就一定會有「七情六欲」,比如餓了會有進食的欲望,看到他人不幸,心中也會不忍而哀傷,男女的「情欲習性」更是顯得強烈渴求。但是,「修行」不是要消滅「七情六欲」,「習性」也不是你想要滅除就能滅除,只能看清「情欲」的過患,逐漸淨化。 《雜阿含》:『欲,謂五欲功德。何等為五?謂眼識明色,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為欲。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 「五欲功德」是指「五根接觸五塵」,「眼、耳、鼻、舌、身」與外境「色、聲、香、味、觸」能生起欲樂;比如今生能受用美味飲食,或以車代步等等,都是依於過去福德而來。但是「五欲」並非就是「貪欲」。「五欲樂」是「心」對塵境喜樂的了別,比如聞到花香,是鼻根的功能,在「五欲」境中生起了愛染才是「貪欲」。 《法句經、愛欲品》說:『「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明示「貪欲」的現起,乃由「想思」生起。比如第一次吃非常好吃的「美國葡萄」,當下感受「美味」並非「貪欲」。而是吃完還會想吃,再看到它時,激發心理上的想像,接著就有著想吃的衝動,才是「貪欲」。 「想思」也是「五蘊」中的「想蘊與行蘊」。「五蘊功能」是人性本具的功能,我們無法也不能去滅除它,而是要從「五蘊」中照見「五蘊皆空」來解脫「愛渴」的束縛。 古云:「嗜欲者,天機淺」,《楞嚴經》則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多欲」不只會障道,令身心粗重而多病,更會熾燃「貪欲的習性」,深陷於輪迴的洪流中。斷除「貪欲」是修行的必修功課。 要如何斷貪欲?《雜阿含經》:『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觀照「八正道」之前,「定心」若不足,就會在根境相觸下,立即隨順貪欲習性,墮入「想思」的執取中。比如習慣唱歌或跳舞者,一聽到舞曲,整個心立即墮入情境,無以自拔。有了「定心」才能在「根境」相觸中,清明觀照「情境」,不被所迷,才能在「念與念」之間,留有空間來生起「八正道」的「觀慧」,不會墮入《法句經》的「想思」執取中。 「禪定的正知力」增長,當可以依「四念處」中的「身念處」入手,亦即在生活中的根境相觸中,不斷的去覺知「身念處」,由此引生斷「貪欲」的「正知力」。比如吃飯時,正知吃飯;走路時,正知走路。當現起妄想時,正知在妄想。只要能正知妄想,「妄念」就會自息,回到「正念正知」。只要能活在當下,令「正念正知」相續不斷,「定慧」法爾增長,當能逐漸的能在「根境」相觸中,不被「情欲」所迷,令「道業」平順前行。 《大智度論、十七卷》有一則世尊前世為「一角仙人」的故事。「一角仙人」因路滑導致腳受傷。由於仙人福力甚大,瞋咒十二年不下雨,免得又跌倒受傷。導致附近地方長年乾旱,令國王非常苦惱,於是派婬女去擾亂仙人的修行,令他失去五神通。婬女就製造機會,讓仙人滿足美食、美酒,乃至「一切五欲」的受用。仙人的身心也就越來越粗重,逐漸失去了五神通。仙人在皇宮享用五欲久了後,非常想念過去身心輕安的禪定覺受,也越來越厭煩「世間五欲」所造成的煩惱。於是決心回到森林中,重新修「禪定」,直至恢復五神通。 故事的啟示:飲食、睡眠過度,乃至追逐世間五欲,都會讓身心越來越粗重,不但退墮「禪定」,也讓身心不調,百病叢生。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善根》

《善根》 「善根」有「世間與出世間」差別。比如有人天生音感非常好,成了「歌星」,有人對「美術」很天賦,屬於「世間善根」。世間大富大貴的人,都是過去世種植「世間善根」的人,只因未能利用「善根」來修習「出世間法」,就只能沉淪六道輪迴。 如歷來祖德,年輕時,就對世間的「五欲樂」很淡泊,不被「世間名利」所迷,都是過去世已積善根,正如所謂:「莫道袈裟容易著,皆因前世種菩提。」又如六祖惠能大師,未出家前,一聽到《金剛經》就有所領悟,則是屬於「出世間」的「大善根」。《金剛經》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大師」是這類「大善根」者。 我們一般人,莫說未能出世於有佛時代,又不能親近歷來祖師學佛;連放下世間欲樂,出家學佛都下不了決心,都造因於「善根」不足。《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把「善根發相」分「外善根發相」與「內善根發相」。「外善根發相者」比如有些人特別喜歡布施、供養三寶,或者特別重視持戒、孝順父母、吃虧不計較、謙虛好學、富柔軟心、見賢思齊,或者天生吃苦耐勞等等,都是過去久遠熏習的善根在今生顯露。 又如「修習禪定」者,能夠很快的調適身心,止息妄念,入於身心泯然空寂,乃至引發八觸功德的禪定妙樂等等。這些「善根發相」多是過去世已久修禪定所帶來的善根。若是過去世沉淪五欲,完全未植「善根」,就想要發起這些善相,那是緣木求魚。 如何增長善根?《坐禪法要》提到諸如「以恭敬心供養三寶、尊敬師長、孝順父母」、「守信用、謙虛柔軟、懷慈悲心」等等都會增長「善根」。舉凡勤修六度、四攝,乃至敦品勵德之一切言行,都包含在內。所以「具善根者」,也必然具備「慚愧心」,只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非;若聽到祖德的「德行與証量」,會「見賢思齊」,會反照自己的不足而感到羞愧等等。反之,會傷害「善根」,無非來自「我執、我愛、我瞋、我慢」的「不善心」。 「善根」猶如大樹的根,深入大地有多深,樹才能長得有多高大。比如密勒日巴尊者,能夠忍受他的上師無理要求,若沒有具備「大善根」,就不可能會有那麼大的成就。「善根」有多深,定慧的成就才會有多大。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把「善根發相」分「外善根發相」與「內善根發相」。「外善根發相者」比如有些人特別喜歡布施、供養三寶,或者特別重視持戒、孝順父母,或者天生吃苦耐勞、吃虧不計較、謙虛好學等等,都是過去生已久遠熏習,在今生顯露出來。 又如有些「修習禪定」者,能夠很快的調適身心,止息妄念,入於身心泯然空寂,不見有身心相貌;乃至引發八觸功德的禪定妙樂;或者能以心眼見身內三十六物,是「息道善根發相」。 或於坐禪中,能看見色身死亡後的臌脹爛壞、蟲膿流出、一身白骨;由此歇下色身的執著,悟世間無常,厭離世間五欲,不著我人,定心安隱,是「不淨觀善根發相」。 或於禪修中,觀十二因緣,忽然不見人我,離斷常,破諸執見,得定安隱,心生法喜,不染世間。這是「因緣觀善根發相」。 能在禪修中這些「善根發相」多是過去世已久修禪定所帶來的善根。若是過去世沉淪五欲,完全未植「善根」,就想要發起這些善相,那是緣木求魚。我們要如何來增長善根?《坐禪法要》提到諸如「供養三寶、樂於持戒、孝順父母」等等外善根;以及「念佛、長養慈悲心、精勤禪觀」等等內善根,都會增長「善根」。舉凡勤修六度、四攝,乃至敦品勵德之一切言行,應當都包含在內。 「具善根者」,必然具備「慚愧心」,只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非;若聽到祖德的「德行與証量」,會「見賢思齊」,會反照自己的不足而感到羞愧。反之,「欠缺善根者」,會事事自以為是,會在我慢心下,跳不出自我狂心。 「善根」猶如大樹的根,深入大地有多深,樹才能長得有多高大。佛法的修証也如是,「善根」有多深,定慧的成就才會有多大。我們只要時時精勤修習,「善根」自然日日成長,不必等到來世,今日的努力,將成為明日的「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