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埔里觀音山圓通寺

文:唐岐
埔里觀音山圓通寺的正下方,有一處茶園。茶園地主供養了惟明法師一小塊地,大約十來坪。法師建了一個簡單的小關房,大約只六七坪;關房外尚有三四坪的小空地。法師一年當中會禁語閉關三個月,若有其它法師會要來這兒借住閉關,惟明法師就會移居圓通寺。
 1984年,皈依惟明法師時,為了親近法師學法,時常在假日坐車到觀音山下,再徒步登上觀音山,步程約三十分鐘。登上圓通寺時,總是滿身大汗了,總會先駐足關房前的觀景台,景觀非常優美,除了一片綠油油的茶園外,還可以遙望埔里鎮。
觀音山的泉水很甘醇,可以不經煮沸而直飲,尤其是夏天,甘泉入口,清涼潤心。很多來這兒禮佛的信眾,都會在下山時,順便帶著甘甜的泉水回去。
 我常與法師常在傍晚時候,一起在茶園的小徑上,一面散步一面問法。到了晚上,從小空地上遙望向埔里鎮,看到山下萬家燈火時,心中頓覺遠離紅塵的紛擾,安祥寂靜,有著「眾醉唯我獨醒」的覺受。在我當生中,第一次感到這麼寧靜,即使已下山,那種寧靜的法喜,依然延綿好幾天。這也是我常上山的動力之一。
 惟明法師除了禪修外,也從事寫作。要上山請益佛法,為了免於打擾法師的清修,我都掛單於圓通寺,再趁空閒時去請示佛法。圓通寺是一座純男眾的道場,建寺於民國六十年。從客房到大殿要經過許多高低的階梯,清晨四點要上早課時,夜空滿天星星,景物一片漆黑,路徑也沒有路燈,必須帶手電筒,否則一腳踩空的話,可能會跌得鼻青臉腫。早齋後,接下來是出坡整理環境。
 圓通寺與惟明法師都持「過午不食」,每次上觀音山,都會帶一些餅乾過去,免得到了深夜時,會跟自己的飢餓肚子在作戰。 
 有一次,在出坡前,有幸遇到了聖觀和尚。和尚大約七十五來歲,一身仙風道骨,舉止有著四大威儀。言談中,雙眼雪亮,充滿著智慧光。雖然只是與和尚話家常,沒能聆聽開示高深佛法,但是和尚內心散發出來的威儀,卻讓我一生深刻銘心,也讓我對後來的佛法修習,有著莫大的影響。
 有一次上山時,在圓通寺大門處,看到一張「四十九天禪修告示」;參與者得具備一日中能坐七支香以上,而且不得無故告假。所以會如此嚴格規定,或許是顧及到沒有這樣的盤腿工夫,會影響到旁人的精進吧?
 圓通寺雖然沒有宏偉的外觀,寺院也不大;然而寺規的嚴謹與精進,卻讓我感受到圓通寺是一處培養「法門龍相」的叢林道場。
 當我成家立業後,忙著家計與照顧家庭,也就沒有再夜宿觀音山了。直到民國九十八年,我敬愛的恩師惟明法師已圓寂多年,承蒙黃居士的陪同,再度上觀音山圓通寺禮佛。到了圓通寺時,一切景觀已大變;小關房已不見了,茶園與清幽的小徑已荒蕪成一片雜林。圓通寺當時的客房已成為接待來賓的弘法堂。

 我們很幸運,禮完佛後,在前往弘法堂欲布施供養時,正好遇到戒師在對四位南傳比丘尼作開示。當中的請法者,右膝著地,遵循佛陀時代的請法律儀,場面的莊嚴,攝住了我的心,以致一時駐足在六、七公尺門外,不忍離去。雖然沒能聽得到所開示的內容,但是由戒師所散發出來的威儀,讓我猶如見到當年的聖觀和尚,也頓時生起一個念頭:能親近清淨道場的四眾弟子,都是過去種下大福報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