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9日 星期六

《轉化習性》

《轉化習性》 《醒世恆言》有一則「薛錄事魚服證仙」的故事。話說唐朝有位錄事薛,在某次高燒中夢見自己變成一條金色鯉魚,幾天不曾覓食,肚中非常飢餓。此時,正遇一漁夫垂釣,他明知餌里有鉤,怎奈香餌誘惑,於是張嘴吞餌,結果被漁翁釣了上來。 我們眾生都染有「貪瞋習性」,而且已染執無量劫了,非常頑固,才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名言。 「習性」也註定了一個人的命運,比如有「吝嗇習性」的人,來世就註定貧窮;樂於「廣結善緣」者,來生必是有大福報的人。 要撼動這股「習性」,當依於「戒定慧」三德,方能成效。比如「持戒」,心時時迴光返照心念的當下,立即截斷「攀緣習性」。「戒」在於止惡向善,改造不良的「身、語、意」,「業力」就隨之在改變。比如過去習慣吃野味,發願「素食」並受「殺戒」,「貪欲習性」就會有所轉化,也會帶來「滅罪增福」的業果。 「定」能有力歇下對外境追逐的「攀緣習性」,「定心」不足,就會忍不了外境的誘惑。也才能轉「躁動不安」令心安住於智慧的觀照。 「慧」乃明白「習性乃因緣所生」,本來沒有,因妄執實有,才久染執成性,所以可以改造。只要具備「空性智」、「緣起智」,洞見「世間假有」、「五蘊皆空」,即能漸漸瓦解「妄執實有」,放下「執取習性」。 印光大師說:『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 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修行」就外在的行為來說,是在修正「身口意」,勤滅「貪瞋痴習性」。「貪瞋痴習性」若是歷久未曾動搖,未能有所轉化,身心必受制於「習性」,輪迴一定有我們的份,所言「修行」也會多止於清談。

2022年1月25日 星期二

「痛」與「苦」、《略帶三分病好修行》

「痛」與「苦」 「痛」是「生理」的反應;「苦」來自於「心理」上的感受。「生理」與「心理」兩者會互相影響。比如我們「很憤怒」時,臉就會發紅,心臟跳動加速,呼吸會急促,這是「心理」影響「生理」。 但是,「生理」的「痛」不一定會造成「心理」的「苦」。「苦」多是自己的「妄想分別」所帶來的;感受深淺,來自來自「執愛」深淺。比如我們得知患了「末期癌症」,當下所想的都是「我將會失去當下所擁有的一切,無法再聚餐喝咖啡,無法再唱歌、跳舞---等等。」又沒有智慧面對業力,以致胡思亂想。妄想的越多,就執的越深,心就越苦,病也會越快速惡化。若能感觸「色身本是無常」,就能比較開朗的心態面對「病苦」,不會那麼執著;病痛雖然依舊,但是會少了心理上的苦惱。 今生的「健康」與「美貌」都是過去世的「業力」所引生,都是自心所造,為何我們都不願意面對呢?就像去銀行借錢買車,怎會為了「還錢」而苦惱呢?「佛法」是一門引導人們「心理健康」的生命智慧。讓人們看清世間無常的事實,不論是「富貴貧賤」,都只是「業力」的顯現,從而如實面對,受所應受;重要的是,要有智慧解開執取而息苦。 《阿含經》中一則故事,大意是說:尊者優波先那與尊者舍利弗在某地方修行,尊者優波先那在禪修中被毒蛇咬傷,毒發漫延全身無法起身,但是臉色卻與平時一樣和悅,完全沒有異樣。尊者優波先那說:「把色身執為我,被毒蛇咬傷發作,臉色才會有異樣。」當尊者舍利弗將尊者優波先那的身軀移出洞外後,尊者優波先那隨即入滅。示範了面對疾病的「禪定與智慧」。 《略帶三分病好修行》 俗話說:「富貴修道難」,福報大的人,身無病痛,安享天倫,事事如意。對他來說,世間這麼好,有什麼理由放下「世間五欲」去過著清淡的修行生活?福報大的人,對「修行」來說,或許成了「障道因緣」。 「帶病」對眾生來說是「業障」,病越重,人生越苦,沒有人會希望患病。古德卻說:「帶病好修行」?因為「帶病」才能如實體會「有病方知身苦」,才會發起堅定的「出離心」來修行。所以「帶病」也會帶來許多功德,是修行的「增上緣」。只是這個「病」是讓我們體驗「苦諦」的方便,卻也不可病到無法自主生活,否則也很難以修行。 「帶病」有那些功德: 一 體驗苦諦:生病更是一件痛苦的事,有助於如實感受「人生苦多樂少」,會強迫我們放下許多的世間事業、欲樂而修行。若是沒有「苦諦」因緣,也難以明澈「苦、集、滅、道」這「四聖諦」。 二 感觸無常。具大福報的眾生者,身心無病,就會覺得為「來日方長」,感剔永遠還會有明天,會日日追逐欲樂、財富,感受不到人生無常而虛度時光;及至「老病」到來,才驚覺人生無常,只生命已夜暮低垂,沒有重來的機會了。 「帶病者」比較能深刻感觸「人生如少水魚」,亦如「死囚赴市」,步步趨近刑場;會把握著每一天的時光,發起勇猛心,精進修行。 三.啟發「菩提心」。自己體驗生「病苦」,也才能感受他人的「病苦」,契應「同體大悲」;也才能親切發起「但願眾生離苦」的悲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