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臨終恐慌》、《懺悔法》
偶思:「臨終」恐慌
我們在「生離死別」時,會感到萬分的哀傷與不捨,在於不能認清、接受「世間本就無常」的事實。要能「認清、接受」才可能以「平常心」看待死亡。然而,世人在生時,念念緊執世間情愛、名利,那會喜歡談死?看不清也接受不了「無常」;越不能接受「無常」,到了臨終就不免更為恐慌。不是心裡知道「人生終須一別」就能不恐慌。
萬法唯心造。世間的恩怨情執,乃至生死,都由「心」主宰。比如對子女的戀執,想想子女未生出前,那來這些戀執?臨終會怕死,但是「死」的「心」從那裡來?「心」本無生死,只因緊緊執取「現象實有」,看不清當中的「緣生緣滅」,才不肯放下,正是慌恐的因由。就像握著冰塊,執為「有」;然而,人生握到最後,什麼都沒有留下,如夢幻一場。
「臨終的不安」,除了不能接受「世間無常」外,「愧對他人」也會在臨終引生躁動不安。比如為了滿足私欲而傷害他人,或愧對父母等等,在臨終時,多會浮現。「心性」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但是,「心」一旦有造作,所造一切業,因果不昧,「心」會不漏不失的浮現上來;那時,「心」就無法安祥的往生善處。若不能事先「懺除」,會結下未來生命的「苦果」。
《地藏經》:『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眾生染有「貪瞋痴」,生活中不免造下過失,當時時檢視自心,有過即「懺悔」也就必須的;乃至懺悔過去無知的「貪瞋痴」業障,才不會在臨終時造成恐慌。
《懺悔法》
佛陀時代,阿闍世王因毀謗僧團,導致全身長滿惡瘡,連神醫耆婆都無法醫治。神醫告訴阿闍世王說:「大王!我能治各種病,就是治不了業障病,您必須到佛陀那兒懺悔才能得救!」阿闍世王至誠到佛陀那兒求懺悔,經過虔誠懺悔之後,病竟然好了。
早年我即感受到《懺悔法》的殊勝,也感受滿時的業障而苦惱,內心很期望能懺悔業障。只是雖然天天念著《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皆從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但是,心裡並沒有親切感,也自知沒有契應真懺悔。比如對業障生不起親切的「怖畏心」,因為對世間空苦無常還沒有親切感受。也自知沒有深切的「慚愧心」,自知造因於「我慢」還沒降伏。直至十多年或二十年,「戒定慧」有所體會,才對《懺悔法》才發起些許的感觸。亦即要達到如實的「懺悔」效果,也得具備許多條件。《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有談到具足「十法」來成就「懺悔」。值得我們參考:
一者。明信因果。比如今生若是短命或多病,過去世當必有殺生惡業;今生造作惡業,除了會感來「地獄業」,來生也必感得惡果。
二者。生重怖畏。如果造作惡業之前,能感受會受到地獄「刀山、油渦」的極度痛苦,沒有人敢造惡業。誦《地藏經》觀照地獄大苦的恐怖,由此生起「畏怖心」當是個善巧方便。就如佛陀時代,有阿羅漢証得宿命通後,觀見過去世在地獄受苦情況,恐怖得全身毛孔出血汗。我們眾生若有這樣的「畏怖心」,就不可能會再去造惡業。
三者。深起慚愧。「畏怖」是從外在現象的結果生起懺悔,「慚」是慚己,「愧」是愧他,有了「慚愧心」才會從內心發起至誠悔過不犯。生不起「慚愧心」者,造因於「我慢心」很大。「我慢」未消除前,「懺悔」效果不大。
四者。求滅罪方法。「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如實感觸「貪瞋痴」是造罪的總源,發心息滅「貪瞋痴」是滅罪的最根本良方。
五者。者發露先罪。「發露」是懺除罪業的最大動力。我們凡夫的我見、我慢心很強,會為了虛名、自尊放不下自我,不敢公開發露。若能對大眾公開發露懺悔,當能最快速的懺除罪業。猶如一棵毒草,若是連根拔起,就會立即死亡,若是覆藏地下,根就會越長越深。
六者。者斷相續心。懺悔後發起不再造的決心。
七者。起護法心。發起護持三寶的至誠心,只要「心繫三寶」意業自然清淨,一切罪業不染。
八者。發度脫眾生大誓願。「發大誓願」是發「菩提心」,願一切有情皆能發起「止惡向善,自淨其意」的菩提心。「淨願」是懺悔清淨的有力葯方。
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念佛功德不思議,能懺除大業障,如《大智度論》說:「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餘諸三昧,有能除婬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婬,有能除癡不能除婬、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
十者.者觀罪性無生。懺悔有「事懺與理懺」。以上七種懺法,屬於「事懺」。「理懺」又名「無生懺」、「實相懺」,是令心地究竟清淨的「懺悔法」。如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這十因緣具備越完整,「懺悔」力就越大。
「業障」若不先懺除,修習佛法會有很多的障礙。比如《占察業報經》說:『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 若不懺悔令其清淨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業障深重者,要先修「懺悔法」,不能直接修習禪定或及空性智慧,修了也不會相應,反而會因業障干擾而增長邪見,乃致於身心錯亂發狂。
《景德傳燈錄》一則故事。有一居士,年踰四十,禮二祖慧可而問師曰:「弟子身纏風疾,請和尚懺罪!」
師曰:「將罪來,與汝懺!」
士良久曰:「覓罪不可得。」
師曰:「與汝懺罪竟。」
《滅罪之相》
若能「如法懺悔」,就能感受到業障有所淨化,會現起「滅罪之相」。智者大師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用五種情形說為重罪滅相的象徴:
一者自覺身心輕利。身子比以前健康,情緒比以前安穩,煩惱也越來越輕,身心都感受到所未有的愉悅、輕盈。
二者得好瑞夢,或復睹諸靈瑞異相。比如智者大師修「方等懺」時,修到勝相現前,在定中看到了一個非常莊嚴的大道場,自己坐在高廣的大坐上口誦「法華經」。誦完後,隨手把大殿的經像整理整齊。出定後「心神融淨、爽利常日」身心比之以前,感到特別的輕安。
三者善心開發。比如發起過去所沒有的慈悲心,或待人處事上,顯出過去所未有的果決與包容力。
四者證得禪定。比如於禪坐中,覺身如雲如影,相應「初禪未到地定」的身心效應,由此再深入諸禪境界。
五者復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這是業障消除,開發了般若慧的善相。過去無法了解的法義,突然就此相應明白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