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悲智雙運』與『菩提心』 、轉【煩惱】為【菩提】

『悲智雙運』與『菩提心』 《華嚴經》:『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發「菩提心」乃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才發願成就無上正覺之心;從「利他」的悲心下,發願成就正 等正覺。所以發了「菩提心」,就種下了成佛種子。 網路上,處處可以看到大家在談「空性」,卻很少在強調「菩提心」、「大悲心」。會覺得「空性智」是無上大法,「大悲心」則是淺顯的;也就忽略「菩提心」成就,必須從「大悲心」中行「利他」德行來成就「福德」,來展開「悲智雙運」的「菩薩道」。 在修証中,「福慧、悲智」兩者密不可分,不是想修「空性智」,就能証得「空性智」,比如南懷瑾先生就說:「你修持得好不好,由你這個色身這一點上,就看出你的善惡之行。今天起心動念某一件事情,善心功德到了,氣脈明點不修卻突然打開,這是意想不到的來了;要是做了壞事,氣脈明點馬上閉塞,就有那麼怪。」、「很多人拼命用功,想得定,想悟道,但是做不到。為什麼?福德不夠,沒有修福德資糧就不要妄想成就。」、「沒有功德成就的話處處是障礙,身心都會是魔障,內外環境都是障礙。」 僧肇法師在《注維摩詰經》中說:『未能深入實相,見有眾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名為愛見大悲。』佛教的「慈悲心」所以不同於世間的「愛見悲」,在於具備「空性般若」;「空性般若」也是佛教不共於他教之所在。世間的「愛見悲」不相應「空性慧」;當起「大悲心」時,會有「我、人、眾生、壽者相」,所以不契「空性般若」,名為「愛見大悲」。佛教則洞觀「世間罪福」,乃有因有緣生,有因有緣滅,不會執在「愛見悲」中。 在「悲智雙運」上,《大智度論》說:『有得悲心而作是念:『若諸法皆空,則無眾生,誰可度者?』是時悲心便弱;或時以眾生可愍,於諸法空觀弱。若得方便力,於此二法,等無偏黨。大悲心不妨諸法實相,得諸法實相不妨大悲生。如是方便,是時便得入菩薩法位,住阿鞞跋致地。』 菩薩尚未「悲智雙運」前,若「悲心」弱,就會墮在「諸法皆空」中,不會覺得眾生需要救度;有時「悲心」強烈而「空觀弱」,「心」會被「大悲心」所繫縛。亦即「大悲心」不契「空性智」,會流於「愛見悲」;若是沒有「空性智」融契「大悲心」,會在「菩薩道」中有疲倦心,難以廣行菩薩道。唯有「悲智雙運」達「空有不二」,才能在「菩薩行」不退轉,趣向圓滿「菩提」。如《金剛經》:『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來自於「大悲心」推力,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乃「空性智」,行「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才成就「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才名「菩薩」。 我們「初學者」總覺得「心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証得這「清淨心」是「禪者」最高境界。看了《大智度論》以下所說,「般若」或許更上一樓: 《大智度論》說:『如七住菩薩,觀諸法空無所有,不生不滅,如是觀已,於一切世界中心不著,欲放捨六波羅蜜入涅槃。譬如人夢中作筏,渡大河水,手足疲勞,生患厭想。在中流中夢覺已,自念言:「何許有河而可渡者?」是時,勤心都放。菩薩亦如是,立七住中,得無生法忍,心行皆止,欲入涅槃。爾時,十方諸佛皆放光明,照菩薩身,右手摩其頭,語言:善男子!勿生此心,汝當念汝本願,欲度眾生;汝雖知空,眾生不解;汝當集諸功德,教化眾生,共入涅槃。汝未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無量光明、三十二業;汝今始得一無生法門,莫便大喜!」是時菩薩聞諸佛教誨,還生本心,行六波羅蜜以度眾生。』 七住菩薩雖尚未圓証「無生法忍」,上不見有佛道可成,下不見有眾生可度,澈觀諸法畢竟空而不染著。若是悲心弱,心會安住在「諸法畢竟空」中,會有「入涅槃」的心念。猶如有人在夢中以手渡河,渡得很疲勞時,就在河中夢醒。醒來後,就說一切都是夢,怎麼還這麼用心渡河?菩薩此時會起心欲捨離六度萬行而入涅槃。此時,十方諸佛會立即放大光明,照耀菩薩,並教誡菩薩不要忘了當初所發的菩提心,令菩薩再度發起「大悲心」而躍入紅塵,廣行「六度萬行」來圓融「悲智雙運」。 轉【煩惱】為【菩提】 「煩惱心」與「菩提心」本同一個「心」,只因「智慧」差別而有不同。就如「金飾」可以讓人歡喜; 若緊執在心,也會束縛心。又如同樣一件事,有人發心廣結善緣,就做得很歡喜;有人不耐勞心又勞力,做得煩惱不已。「煩惱心」與「菩提心」的差別,也就在於是否具備「般若覺照」。少了「般若覺照」,即使在「順境」中,富有又健康,也會在「不知足」的「渴愛」中,煩惱無盡。 《六祖壇經》說:『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迷」是妄執外境實有,引生貪瞋種種煩惱。「覺悟」煩惱非有,只因自心迷失諸法只是因緣生,緣盡即滅的「智慧」,才不會把假有的「煩惱」看成「真的」,才不會隨著自心的妄見、妄執,生起「貪、瞋、慢」種種心行,帶來無盡的煩惱。亦即,前念迷即煩惱,後念覺即菩提。 「般若」的覺悟,乃轉煩惱為菩提的橋樑。所以古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要怕煩惱,就怕沒有般若覺照。「般若慧」如「大火炬」,煩惱觸之即化。就怕不發心修習「般若慧」,才跳不出煩惱大海。 「戒定慧」是「轉煩惱為菩提」的綱領,「六波羅蜜」則是成就的「事持」。《大智度論》把「轉煩惱為菩提」的「般若」深化過程,分成「五種菩提」: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 一『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二『伏心菩提』發菩提心後,要降伏諸煩惱,當行六波羅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來降伏煩惱是為伏心菩提。 三『明(心)菩提』乃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對「世間、出世間」諸法,要能知道本末是何意義。「本者」空無,「末者」心有所執成世間相。入世間相時,對世間法的總相、別相(差別相)等都要能觀照了達,依法而修,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心。 四『出道菩提』乃由明心菩提後,精進修行,明心見性。再「由空出假,依「六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滅一切微細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 五『無上菩提』,坐道場,淨盡煩惱習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