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至人只是常》、《密行》

《至人只是常》 《菜根譚》:『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常」是指平常無奇,至人在「生活」上,跟我們沒有什麼兩樣,一樣要吃飯,也會生病、也會老死。所差別的是,能在生活中展現出、高風亮潔的人品、深遠的生命智慧,而非顯現特異神通。若是顯得很特別,反而自顯「我見」,不契「至人」的「無我」的人格特性。 古德多胸懷若谷,謙遜仁愛,生活簡單等等,不會標新立異,不會強調神奇力量來吸引徒眾的目光。更不可能會為了成就虛榮、名利而宣示「自己」是佛菩薩轉世、身懷神通等等。 神奇卓異的行為,乃通於神道、外道,雖然能吸引眾人的追隨,卻不等於具備人品高潔、戒行清淨、人生智慧。老子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凡是固執自我主觀,就反而被困在自己的思思概念中,看不清事物的本質;自以為是的心態,反而顯露我慢心行,失去美德;自我標榜、邀功者,反而露出自私心態,得不到功績﹔高傲自滿者,無法讓人尊敬,名聲反而不能遠播。「至人」則是「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莊子在《逍遙遊》中說:「至人無己」。「至人」最大的特點,在於泯除「我見、我執」的自我主觀意識,沒有凡聖差別,猶如雨潤萬物,不分親疏。不同於凡夫懷有自私心、造作心、虛假心。 就近代大師印光法師,德高望重,被大眾共推為「淨宗十三祖」,一代宗師卻自號「常慚愧僧」,一生不收徒眾。又如弘一律師,持律甚嚴,為大眾所敬仰,晚年卻自稱「二一老人」,自覺「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高僧大德即使有高深的証德証量,依然會時時覺照自心,心懷「至人」的德性,光環不外露,讓人感受不到有絲毫的自滿之處。 《密行》 印光大師說:『等覺菩薩,二六時中,禮十方佛,懺除宿業;況在凡地,常當慚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縱有修持皆屬魔業。』等覺菩薩尚且念念禮敬如來,懺除微細業障,何況我們博地凡夫,念念不離貪瞋痴,我們若是還自恃有所修為,不免為「我慢魔」所覆藏了。 修學中,縱然有一些「善境界」,若是沒有心懷【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的德性,很容易把微小的「善境界」執為「聖境」而孜孜自喜。自恃心一旦生起了,就會被「我慢魔」給繫縛了,也深陷在「我、人、眾生、壽者」相中。 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他是一位大眾所共認的悟道高僧,德高望重,即使已高齡一百一十七,在開示時也謙虛的說:【我與古人一比,自知慚愧,不敢多舂殼子;別人把我當古董看待,以為我有道德,我不敢多說話,別人認為我裝憨,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並非我客氣。---,我的苦惱又說不出,現在只吃空飯,講話也講不好,講的又不是自己的,只是前人的典章,或諸方的口水,都是眼見耳聞的,自己肚裏一點也沒有。】一代高僧如此謙虛自述。反觀眾生,懂得一點佛法,怕別人不知,處處宣揚;更有自覺是菩薩再來人,目空一切。 索達吉堪布開示:【—若按佛教的教規,自己即使具足很多功德,如嚴持淨戒、具足智慧、具足禪定等諸多不可思議的功德,也都不能在別人面前宣說,必須保密。若自己宣說自己功德,多半是五毒中我慢的顯現,且別人不一定對你生信心,反而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在未登不退地前,真正具有的一些功德也會因宣揚而減滅,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會宣說自己的功德。】「外道」會特別的去宣說自己的智慧功德;更有自覺是菩薩再來人,多是已染「名聞利養」。 《高僧傳記》中有很多悟道後的高僧,隱身在寺院中當伙頭(廚房工作),默默服務大眾,都挑別人不想做的事來做,密密的行持,極少人知道他們是修行有成的開悟者,更遑論會說自己「已開悟」。「高僧」不會自稱「高僧」,都是被別人發現別人常人的「証德與証量」,引來無數的追隨者,才被奉為「高僧」。 在《觀佛三昧海經、觀佛密行品》中,佛陀告訴阿難說:「未來眾生有成就『念佛三昧』、『觀佛三昧』者,要告誡他不可張揚自己的「証量」,要仔細撿視自心的「身語意」,不可有絲毫的「貢高我慢」或染著名利供養。若是自覺有所証量而生起貢高心,或染著名利供養,他會是一個「增上慢者」。 如何隱密自己的功德與修行?佛陀說了一個比喻。有一個長者,家財萬貫,只生了一個兒子。長者在臨終前,把所有家產都交給了兒子。他的兒子也因此過著富裕的生活。直至國家發生了戰爭,盜劫四起,家產淪為眾匪搶劫的對象。由於家產眾多,無法隱藏。當中有一樣上等的「紫金」,重十六兩。這「紫金」一兩就價值千萬兩。長老的兒子為了隱藏「紫金」,就用破布包起來,再藏在骯髒的泥團裡。盜匪搶走其它財物,看到泥團中的破布,也不覺得是有價值的東西;長者的兒子因此保有了「紫金」。所証的「念佛三昧」也要像藏「紫金」這樣的隱藏起來,不可對他人張揚。 翠巖禪師的一首偈: 處眾處獨,宜韜宜晦。 若啞若聾,如痴如醉。 埋光埋名,養智養慧。 隨動隨靜,忘內忘外。 如何俢「密行」?和大眾相處時,不但不會炫耀自己,還會把自己的優點隱藏起來。目的就是把握生命時光,好好的修行。他人在迷失在「名聞利養」,自己則是「韜光養晦」精進自修;如啞若聾,如痴如醉,來遠離是非紛諍。 必須接觸社會大眾,也盡量不留名,來遠離「名聲」。如此精進,智慧才能大步增長。方能在日常的動靜中,不隨外境轉;動靜無礙,方顯智光朗耀,破妄顯真。 只要自己有成就,不怕沒有眾生可度,自有擭法菩薩安排。就怕到時眾生多而嫌煩,退失菩提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