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時間與空間」

「時間」乃「虛妄相」 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是把時間預設在絕對。把時間設在絕對的角度時,宇宙一切萬物,乃至人類歷史,都成了時間的過客。若是不將時間預設成絕對,時間就只是相對性。比如比較花開前與花開後的前後差別,才會有「時間相」。若是離開了前後的分別,不會生起「時間相」。 「時間」只是世間的假名設施,並沒有相貌。若問說:「兒時的照片擺在前面,不就是時間相的証明嗎?」這也是透過比較「現在與過去」的相貌差別,才有「時間相」。世間萬物都在「無常」下流逝,有了「過去、現在、未來」的分別認知,就有了「時間感」。 當我們專一在看一本喜歡的書,不會感受時間在流逝。若是期待他人到來,就會感覺時間過得很慢;這是因為我們的心處在期待的「未來」中,心就處在「時間相」中,就會感覺時間一直在流逝。若是離開了期待,心無所住,「時間感」就消失了,就如高僧入定,感覺彈指,卻已過數日。 《虛雲老和尚開示錄》中,說了二則有關「時間」的「虛妄相」的故事。 (一)昔日有一禪和子在鼓山掛單。有一生癩病僧,別人看見都討厭他,這禪和子年紀才二十多歲,很慈悲細心招呼病僧。病僧好了,與禪和子一同起單。病僧曰:「我多謝你的照顧,病才醫好,否則我早就死了。你和我一齊到我小廟去住住吧。」禪和子說:「我先朝五台,將來再到你小廟去。」禪和子朝完五台,回到鼓山,訪那病僧。那病僧就在一金絲明亮的寺門邊迎接他說:「等你很久了,這麼遲到。」便倒一杯開水給他喝。禪和子說:「路上未吃飯呢!」病僧說:「請稍等一下,飯就送來。」病僧便去牽牛、犁田、播種、拔秧、插秧、薅草、割稻子、碾米、作飯。不知怎樣攪的,頃刻間飯就弄好了。飯吃完之後,禪和子想告假去,病僧請留一宿。迨天明下山,則江山依舊,人事全非,已改朝換代過了很多年了。 (二)羅浮山沙門慧常,因採茶入山洞,見金字榜羅漢聖寺,居中三日而出,仍在茅山,人間五年矣。你看時間長短,是不是唯心所造呢?只要你能定慧圓融,二諦融通,深入三昧,一念無生,則見「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 《法華經從地湧出品》中說:『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五十小劫的時間,在佛的不思議神力下,令我們眾生的感覺只是半日時間。 就娑婆世界,現今的科學已証明「引力」與「時間」成反比,「引力」越大的地方,時間越慢。比如某個星球的引力大於地球,就有可能星球一天,是地球百年或千年,同於佛典所說「忉利天一日夜,相當人間一百年。」、「活等地獄一日夜,相當人間九百萬年。」
《空間》
「空間」也同於「時間」是世間所設立的名言。比如「台中」是在「台北」的南方,這是預設「台北」為定點來說。若是以「台南為定點,「台中」就成了「台南」的北方。
一個常在外地旅行的人,會常常在睡醒時,一時不知身在何處?必須經過意識的思惟、分別,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所以「空間」也是要依於心識分別才會有。
《地藏經》說「無間地獄中有床遍滿萬里,一人受罪,自見其身遍臥滿床,千萬人受罪,亦各自見身滿床上,眾業所感獲報如是。」每個人所感受到的空間,乃由自己的心識所現。
常言:「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是說我們的心性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障礙,心性遍滿一切時、一切處,十方法界,只要與心念相觸,不論何時何地,都全攝在心內中。比如登過玉山的人都知道有一個「排雲山莊」,沒去過也沒聽過「排雲山莊」的人,即使他住在台彎已有一百年,在他的生命中,「排雲山莊」等同不存在。喜歡旅遊世界各地的人,談起當地,雖然相隔千里,也猶如在眼前。所以《楞嚴經》說:「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我們的心性像明鏡,照人現人相,照山河大地亦現山河大地,可大可小。
《維摩詰經》中記述維摩詰菩薩入於甚深三昧,於「時空」中自在無礙,經中記述著維摩詰菩薩用他的右手取「妙喜世界」的一部分國土放在我們娑婆世界中。妙喜世界有神通的菩薩、聲聞、天人,能覺察到妙喜世界在移動,於是向不動如來求救說:「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無動佛說:「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其餘未得神通者,不覺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空間在移動。一部分的妙喜世界,雖然融入娑婆世間中,娑婆世間也一樣不增不減,所有一切有情都不會感到世間有所迫隘,與未移動前完全一樣。
這個現象猶如地上排著十個明鏡,這十個明鏡各各照見了無邊的山河大地;再另外用一個明鏡來照射這十個明鏡,這十個明鏡內的山河大地,全攝在一個明鏡中。這個明鏡也依然是原來的明鏡,前後一如,不增不減。心也一樣,十法界全在一心中,重重無障礙。
唐朝李通玄讀『華嚴經』悟道以後,用一首偈語描述了頓破「時空」的智慧名言:『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又如《佛說大阿彌陀佛經》說:「我作佛時,剎中清淨照見十方無量世界,菩薩欲於寶樹中,見十方一切嚴淨佛剎,即時應現猶如明鏡覩其面相。」同於《華嚴經》的「重重法界觀」。「空間」不只是三度、四度空間而已,各各空間能含攝一切空間,重重無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