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止觀》、『動靜』中修止觀
《止觀》
一切法門的修証,就其扼要,都沒有跳出「止觀」二法。「止觀」是「定慧」的異名。智者大師說:『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
眼前的煩惱如果伏不住,心就散亂無以止息,所知的佛法也派不上場,落於「空談」。「伏結」是要先伏下煩惱,靠的就是「禪定」,才能有寧靜的心來修「觀慧」。
「煩惱」必須靠「觀慧」來斷除,比如生病而苦惱,即使有「甚深禪定」,轉移病苦,但是只要出定,病苦就立即纏綿。若有智慧知道富貴貧賤都是由心所造,才能「甘願受」而少了一份心理的負擔。更有「空性智慧」,洞見「煩惱」因緣生,受即消;並以「懺悔心」面對,「煩惱」成了增長「般若」的逆增上緣。
我們眾生雖然道理明白,但是能否安於當下,不受其苦?在於是否如實修習「止觀」。「止」與「觀」的差別,對「初學」而言,不易分明。
何謂「奢摩他」?《菩提道次第廣論》說:『外境散亂既止息已,於內所緣恆常相續任運而轉,安住歡喜輕安之心是名奢摩他。』
心緣住「所緣境」,比如緣住呼吸、佛號,止息了外境攀緣妄動,令心達到專一。當「心念」相續無間,綿綿密密後,「身心」由「妄念紛飛」入於「寂靜」時,身心會引生舒適、清涼等等覺受,稱為「身輕安」。心裡也會生起所未有的喜樂,稱為「心輕安」。當「輕安」升起後,才能名為「奢摩他」。
「心繫念所緣境」,旨在令心止息「攀緣習性」,也是修証的第一步,若是跳過這個過程,「心」只會隨順習性,所說的「法義」,諸如「法性如如」、「空有不二、即空即有」等等,就會滯在知解。
「解與証」的差別,最初很難分明,以致會「以解為証」也就不足為奇。必須直至,自我懷疑「為何空義我已了解,煩惱依然如是?」才會有所明了「由事証理」的「實修」。「逆緣」也就成了驚醒「自我實修」的逆增上緣。
明了「觀慧」是瓦解煩惱的「要素」,但是「止」的力量不足前,也無力消融煩惱。具備消融煩惱的「止」需要多深呢?《廣論》未用「止、定」名詞,而用「奢摩他」;因為只是「心念專注」也能名為「止、定」,但是這樣淺定,並不具備「止觀雙運」的「止」;必需心念寂靜到「輕安」現起,才叫「奢摩他」,也才能稱「禪定」,這個過程常被我們所忽略。
不具「止觀」力量時,煩惱現前,貪瞋習性就現前;必須具備「禪定」在煩惱現前時,才能能伏下「貪瞋習性」,不隨煩惱轉,「念與念」之間,才有空間來進行「觀慧」。
「天台止觀」把「止」的方便分為三類︰
一者、繫緣守境止:比如繫心鼻端、丹田等處;或繫心佛號、呼吸,令心不散。乃是截斷「粗分妄念」的方便法。
二者、制心止:覺知心念有妄想現起,立即回到修「止」,直至「知妄即離」。只要覺知妄念,妄念就立即制止,「心念」就回到寂靜。
三者、體真止:是明白「諸法依於因緣所生」,「緣起性空」,安住在「空性」的智慧中,名為「體真止」。心若了達「妄念本空」而不執,境相自滅而止,即是「體真止」。
何謂觀?《瑜珈師地論》說:『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
心要先獲得身心輕安的「奢摩他」,再以此定心進行「觀慧」的思察,才名「止觀雙修」。尚若未達身心輕安的定力,「所緣境」就會浮動,無法專一伺察,所了解的「法義」,只會在「知解」階段,無力入於「勝解」。
「三摩地所行影像」是所觀察的「境相」。「境相」有「有分別影像」與「無分別影像」。「有分別影像」如緣於佛號、觀佛的相好,或不淨觀等等。「無分別影像」如「義理」的觀察,不在境相上起觀察。「勝解」是觀察清楚了、了無疑惑。勝解後,得義忘詮,捨離心相,也就是「現觀」。
比如色身無常,老化是必然的事,但是依然會讚美青春的好,即是不具世間無常的觀慧,無法捨離所執著的心相。又如祖師所說「悟後尚得泯絕悟跡」,也是要直至「捨離所悟的心相」方能無功用行。如《雜阿含經》:『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止與觀」猶如車之兩輪,互相推進,才能「止觀雙運」,直至慧中有定,定中有慧,定慧不二,証解脫慧。
「聖者」証「解脫慧」,具「無生智」,妄念不起,「止觀」一詞,也隨之而泯,過河棄笩。如《圓覺經》:『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此時,即能如實高唱「空有不二、非空非有」。但是尚未証「無生智」前,還得依於「止觀雙運」而証。
「動靜中」修止觀
「止觀修習」中「止與觀」要互相調和。「修止」久了,現起「昏沉」時,可改「修觀」;「修觀」久了,現起「掉舉」時,可改「修止」,讓身心適度寬鬆,就像琴師發現琴線太鬆就會調緊一點;琴線太緊,會調鬆一點;不鬆不緊,才能彈出美好的琴聲。「靜中修」與「動中修」也是這樣,互相協調。比如「禪七專修」時,「坐禪」一支香後,會改為「行禪」,活動身心。適度調和「動靜」,道業才能綿綿向前。
「經行」是「修行者」常用的「動中修」,比如比如「誦經」久了,就到空曠區「經行」,活動身心。「經行」中或修觀,比如思惟法義、觀照法相;有時也會放空心思,讓六根單純的接觸外境,「聽」只是聽,「看」只是看;外境不斷的過去,不執有、不執無。或只是專注脚步起落,此是「修止」。
廣欽老和尚開示:『鬧中取靜,才是真修行。有的人還跑去大馬路旁修行,甚至車子開過去,他也沒有感覺。---要照顧自己的心,不要在意外面的境界,要修到我沒有怎麼樣。』這正是「動中修」的修習,我個人很喜歡去郊區樹林步道,或「菜市場」修「動中定」。走入菜市場,叫賣的吆喊聲,此起彼落,震得妄想不起。人來人往,我都清楚,但是「視線」只在大約二、三公尺。心住於「眼看四方,耳聽八方」,專注而不分別。聲音聽得清楚,眼見人來人往,心卻沒有往來。如果你去攀緣境,或注意聽他說的聲音,或分別是那些人?「清明了知」的心境就會散了,心就跑了。覺知心念跑了,立即回照自性,「動中定」就會在當中逐漸增長。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