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欲界定》、《未到地定》

《欲界定》 本文依於《釋禪波羅蜜卷五》而述。 《釋禪波羅蜜》:『今說欲界中自有三。一麁住心。二細住心。三證欲界定。』 《釋禪波羅蜜》所述定心,乃依於「阿那波那」修習,亦即「觀呼吸」。「欲界定」有三種心相:粗住心、細住心、欲界定心。 『麁住相者,因前息道諸方便修習。心漸虛凝。不復緣慮。名為麁住。「細住相者」於後其心泯泯轉細。即是細住心。』 依於《釋禪波羅蜜 卷二》之「內外二十五方便法」之修習後,心念漸漸能安住下來,並且逐漸形成凝注,不再對外境攀緣追逐,名為「粗住心」。 我們平常呼吸,一分鐘大約十八次。心越加寂靜,呼吸次數就越來少,身心越來越寂靜,亦即「心泯泯轉細」,形成「細住心」。 『當得此麁細住時。或將得時。必有「持身法」起。此法發時。身心自然正直。坐不疲倦。如物持身。若好持身。但微微扶助身力而已。若是麁持身者。堅急勁強。來則苦急堅強。去則寬緩困人。此非好法。』 心「由粗轉細」後,要與「欲界定」相應時,會現起「持身法」的現象。「持身法」是「欲界定」特有的身心效應。當心念寂靜後,身心會發動「氣脈效應」,會有一股「氣」在扶持色身,令背脊自然的挺直,會感覺坐得很舒服,是過去所沒有的現象。 「持身法」有兩種:一者會有一股力量漸漸的扶起身子,令身子固定不動,心念隨之明淨,這是最好的「持身法」。另外,扶持的力量,若是來得很強勁,身子感覺瞬間凝固到猶如石頭那般堅急勁強覺受,念頭也隨之凝固不動,猶如石頭那般的堅固不動。這樣現象反而是比較不好的「持身法」,當退定後,會有倦態感。 『心既細已。於覺心自然明淨。與定相應。定法持心。任運不動從淺入深。或經一坐無分散意。所以說此名欲界定。入此定時。欲界報身相未盡故。』 在「持身法」的覺受中,心念會安住在「持身」的覺受中,很自然的不再攀緣外境,會感覺特別的明淨。安住在這「明淨心」中的身心覺受,即是「欲界定」。 (註:就個人經驗,「持身法」的現起,不只一次,多會數次才完成欲界定。原因不外來得突然,受到驚嚇,以致退定所致。以下所說的「內外二因」有詳細說明。) 『二明得失者。入欲界定。法心既淺。未有支持。難得易失。易失因緣。是事須識。失定有二種。一從外緣失。謂得定時。不善用心。內外方便。中途違犯。則退失禪定。復次若行者當得定時。或向人說。或現定相令他知覺。或卒有事緣相壞。如是等種種外事。於中不覺不識。障法既生則便失定。若能將護本得不失。障不得生。故名為得。』 「欲界定」難得易失,「初禪」也如是。若是沒有精進的道心,以及修習禪定的「正知見」,「禪定」都會難得易失。易失的原因有二: 一是「外緣」。亦即沒有完備的修習「內外二十五方便」,或者在修習過程中,違犯了二十五方便,才會造成退定。或者,得定時,由於「我慢心」,為了張顯自己的修定有成,故意向人說;或者故意在大眾中顯出所修成的定相,都會因為「我慢心」而退定。或者有突然緊急的事故,障礙了定心成辦。 『二者約內論得失者。有六種法。能失禪定。一希望心。二疑心。三驚怖。四大喜。五重愛。六憂悔。未得禪有一。謂希望心。入禪有四。謂疑怖喜愛。出禪多有憂悔。』 二是「內緣」。由內在的心想造成退定。有六法會「障定」或「退定」:一希望心。二疑心。三驚怖。四大喜。五重愛。六憂悔。 懷有「希望心」,就無法令心專一,無法進入定中。得定後,有「疑心、驚怖、大喜心、貪愛心」都會令心退定。退定後,不免會現起「憂悔心」了。 《未到地定》 『明證未到地定相。因此欲界定。後身心泯然虛豁。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見頭手床敷。猶若虛空。此是未到地定。所言未到地者,此地能生初禪故。即是初禪方便定。亦名未來禪。亦名忽然湛心。』 在「欲界定」的明淨心中,繼續的深入寂靜,直至身心入於「泯然虛豁」,色身不見了,不見頭、手、床敷,心念猶似一輪明月照虛空,此是「未到地定」。 熟悉「未到地定」後,再入坐時,可以不需再經過「欲界定」,能在一分鐘內,乃至更的短時間內,即入於「未到地定」。 『證此定時。不無淺深之相。今不具明。復次此等定中。或有邪偽。行者應證。其相非一。略出二事。一定心過明。二者過暗。並是邪定。明者入定時。見外境界青黃赤白。或見日月星辰宮殿等事。或一時日乃至七日不出禪定。見一切事。如得神通。此為邪。當急去之。二者若入此定。暗忽無所覺知。如眠熟不異。即是無心想法。能令行人生顛倒心。當急却之。此則略說邪定之相。是中妨難。』 「未到地定」有邪定、偽定。兩種「現象可以檢視「邪偽」,即「定心過明或過暗」。 定心過明:雖然在定中,卻可以看到外在的境相,猶如神通。比如在屋內靜坐,卻可以看到外面的星星、月亮;或隔牆見人。這樣的境界有的人達數日之久,才退定散去。若是執此為「聖境」,就墮入「邪定」了,很是危險;必須以「空性智」觀照所見之境,無非因緣所現,體性空寂,不受不著,安於「正念」,即不入群邪。 「定心過明」,應多是繫念「所緣境」的心念過於繃緊,或帶有期望心的執念所造成。若能無所住的安於「所緣境」,或以觀照般若明照體性空寂,可避免「定心過明」。 「定心過暗」:心念落入「無所覺知」,猶如熟睡,這是「無心想」之邪定。若誤以為「無所覺知」即是「空」;或修觀之初,誤以為對境不作觀察,即是「無分別智」,令心鬆歇,失去清明覺照,都會令心流入「定心過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