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三種《禪定》次第

三種《禪定》次第 「禪定」修習之初,必然被不斷現起的「妄念」所困擾,最初必須以「勵力作意」來緣住「所緣境」,正念才不會被強大的「妄念」所轉移。只要「所緣境」不忘失,正念就有淨化「攀緣習性」的功效。淨化至不須「勵力作意」,只要輕輕繫念,就能緣住「所緣境」,不忘不失;至此,「禪定」即進入另一階段,身心也會比之以前大為寬鬆。 智者大師在《止觀坐禪法要》中,把「禪定」修習分為三階段:「繫緣守境止」、「制心止」、「體真止」。 『一者、繫緣守境止,所謂繫心鼻端臍間等處,令心不散故。』 即是把心繫念在「鼻端或臍間」上來修「止禪」。「臍間」也是所謂「丹田」,就像把猿猴繫住在「木柱」上,心就不會亂跑了。「所緣境」也可以緣住「呼吸或「佛號」,隨喜所喜歡的「方便」,效益才會好。 「繫緣守境止」最常用於「初學止觀者」,或者煩惱熾盛時。這個階段旨在「止住」強大的攀緣習性,不在「修觀」,也還不適合「修觀」。因為強力的作意,令心太過緊繃,念與念之間沒有空間進行觀照。 『二者、制心止。所謂隨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馳散。』經過「繫緣守境止」的修習後,「妄想習性」漸漸淡化,「所緣境」的繫念,就可以偶而放鬆,也不會掉失;就像繫縛在猿猴上的繩子偶而鬆開,猿猴暫時不會亂跑了。直到「妄想習性」又再現起時,再緣於「所緣境」,不斷的淨化「妄想習性」,心念也開始有空間來進行「般若觀照」。比如繫念「佛號」,相續不斷;當覺察到「妄念」現起時,就提起明覺心來「念佛」;「明覺心」一起,就回到「念佛」正念。 又如「觀呼吸」中,覺察妄念現起時,不須要起心制止妄念,只管「覺知」呼吸,當下即「離妄即覺」。「妄念」會在「覺知」的智光下泯息,回到「正念正知」。如此不斷的淨化「攀緣習性」。 「繫緣守境止」是將緊緊繫住在「所緣境」中。「制心止」則只是「覺知」所緣境沒有跑掉。比如一心「看住」手中五個錢幣是「繫緣守境止」;「制心止」則是只是「覺知」手中有錢幣,心依然能夠同時覺知外境,心境相應「輕鬆、寬坦」。「繫緣守境止」是「制心止」的前方便。「制心止」則是「體真止」的「前方便道」。 我們初學「繫緣守境止」時,常覺得它很簡單就跳過去了,就沒有如實的修習,這也當是造成「修定」難以成效的所在;因為「妄心」沒有息下前,「禪悅」無以生起,「定心」也就無法深入。 「禪定修習」若是未觸及「體真止」,所修的「禪定」也就止於「世間定」,不是「學佛者」修習禪定的目的。 『三者、體真止,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為止。』 「體真止」是「出世間」的「般若定」,不同於「繫緣守境止」與「制心止」的「世間定」。「體真止」要先具備「緣起性空觀」的正知見,比如修定時,妄念紛飛,令心繫念「呼吸」來止息妄念,是「世間定」。觀照妄念因緣生,法爾緣滅,「心」無所住,是「體真止」。又如煩惱現前,心念煩亂,就放鬆身心散步去,能暫時遠離煩惱,是「世間定」。了知「煩惱」只是一時的因緣所生,面對問題,以「般若」瓦解煩惱的執著,是 「體真止」。 明了「緣起性空」的「體真止」,為了眾生避免落入「斷滅見」,智者大師說:『行者雖觀心不住,皆無所有,而非無剎那任運覺知念起。』 「非無剎那任運覺知」,指「心」隨著因緣念念不住,具足覺照無邊的本能,雖然「無念」,卻不會墮在如木石無覺知的「斷滅見」。猶如大鐘,叩之即響,不叩就寂靜無聲。當它無聲時,不是無知,而是無緣自寂;再次扣鐘時,應緣而響。 智者大師又說:『初心修學,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發狂。』初修止觀,攀緣習性頗強,切忌一昧壓抑妄念,要懂得舒解,不然會造成反效果,令身心失去調和,乃至發狂。在精進的同時,也要適度的放鬆。放鬆不是懈怠,是為了走長遠的路。只要時時勤修止觀,日久功深,即能掌握到當中的要領,就如智者大師說:「如學射法,久習方中」,不是一時就能做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