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禪悅》、《禪定功德》

《禪悅》 人們的「色身」必須依靠飲食滋養才能成長;「法身慧命」則需要以「法喜」、「禪悅」來滋養。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唯有法喜、禪悅食,乃是聖賢所食者。」佛弟子依教奉行,只要相應法諦,就會令心生起「法喜」,都會滋長法身智慧。 「禪悅」是相應「定慧」所生起的「身輕安」與「心輕安」。比如「禪觀」或「觀想念佛」,最初先令心繫緣一境,當心念專一久了,妄念就會漸漸調伏,呼吸也會漸漸調順。心念越是專一而暖慢。我們平常時,一分鐘呼吸大約十八次,當呼吸緩慢至九次以下時,身心會由粗重轉為柔軟,會感受到氣沉丹田的覺受,遠離了粗重呼吸,會令煩熱的色身調順為清涼、調順,即是「身輕安」;隨之而來的是湧起心境安祥愉悅的「心輕安」,降伏了焦慮不安的因子。 身心愉悅的「輕安覺受」,當中的妙樂如人飲水,冷熱自知,難以用語言形容。不論是「打坐禪觀」或「觀想念佛」,只要體驗到「輕安」,他在修行路上必然會有「法喜、禪悅」相伴。當中的妙樂,非「世間五欲樂」所能取代,也會是個快樂的修行人。 過去有無數高僧大德,為了修証佛法,獨入深山,遠離世間的憒鬧,即使數十年,也能自得其樂。反觀我們眾生,在攀緣習性下,終日追逐五光十色,以妄動為樂,要他息下作務,安住在寂靜的心境中,不但做不到,也會深感孤獨、寂寞難耐。當中的差別在於是否獲得佛法的「法喜」與「禪悅」。 《禪定功德》 古德說:「若無定力,甘伏死門(只能臣服生死門),彼口頭三昧祗自瞞耳!」《圓覺經》說:『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禪定」是成就「般若慧」不可或缺的要件。沒有「禪定」,智慧多透過「思惟」,無法達到「無礙三昧」。 《大智度論》說:『實智慧從一心禪定生,譬如燃燈,燈雖能照,在大風中不能為用,若置之密宇其用乃全。』沒有禪定的「般若慧」,多流於「知解」,就像燭光在大風中,沒有照明的功用。所以古德說:「有定無慧,只是枯定;有慧無定則是狂慧。」必須「定慧雙運」才能成辦斷惑的「般若慧」, 「般若慧」要有斷漏的力量,致少必須具備二項條件:一。深入禪定止息粗分妄想分別,明利「觀照力」。 二。安住在「心境相對」中修習禪觀中,相應「無漏慧」。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明述「修習禪定」有四種殊勝功德:「契經復說四修等持:一為住現法樂修三摩地。二為得勝知見修三摩地。三為得分別慧修三摩地。四為諸漏永盡修三摩地。」 (一)為得「現法樂」:禪定能引發當生身心安祥、柔軟、自在、輕安、妙樂,令心遠離「煩惱」的紛擾,代之而來是殊勝的寂靜安樂,比如初禪的「離生喜樂」禪悅,就是脫離了欲界的妄念躁動,代之而來的清涼寂靜。禪定越深,心越是遠離妄動而寂靜,觀察力越殊勝,相應「般若慧」的力量也就越大。 (二)得「勝知見」:透過禪定修習才能體會到的知見,又可分三類: (1)光明想:如果修「光明想」,不只能對治「昏沉」,同時令心少夢,乃至有效消除惡夢。論典明示,若能入於深定,則能依於「光明想」在定中見到天人,也能在臨終後,依於「光明想」的禪定功德往生於光天、淨天,除非他另有往生他處的心願,比如求生佛國淨土。 (2)淨想。佛陀為了破除眾生執愛著色身,教授佛弟子「不淨觀」,觀想屍身青瘀、膿爛、惡臭等等。然而,過度的「不淨觀」會產生「厭世」的負面心態。若能適度、適時的修「淨想」,比如觀「白骨流光」或佛相光明,或佛國淨土依正莊嚴,令心地清涼妙樂,不只能增進禪定,也能調適「厭世心態」。 (3)發神通:依於四禪能發起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 (三)為得分別慧。「定慧」如車之兩輪,互相緊密相繫。「般若」依於「禪定」才能開顯,比如面對外境,心念能夠不隨境轉,從對境當下,了知緣生無性,即是依於「禪定」所引生的「分別慧」。「分別慧」是開啟「般若門」的鑰匙,也是「有為法」入於「無為法」的要門。 (四)為得漏永盡。漏是一切煩惱的通稱。「禪定」能伏住煩惱,但是不能息滅煩惱。諸漏要永盡,必須觀照「無常無我」或「緣起諦」等等「無漏慧」,直至「定慧等持」,方能永盡諸漏。「定與慧」相依相持,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