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寧靜之妙》、《禪定功德》

「寧靜」之妙 世間日日忙著追求名利、情愛、權勢,認為「擁有」才是「福報」;多少人羡煞總統、院長高位、千億富翁;卻看不見那自心已被「名利」所拘的困境,也覺察不到「追逐心」所帶來的身心苦惱,令「心」身不由己的被「名利」追著跑,要他靜下來品嚐「寧靜」之妙,非常難。 到了晚年,不得不放下「世間名利」時,卻也品嚐不了「寧靜」之樂,因為「追逐心」已成為習性,不追逐名利,「心」就會感到很落沒;「閒暇」成了「空虛感」。為了消除現前的「空虛感」,只好再去追其它的「感官欲樂」來填充「空虛感」,比如旅遊、跳舞、打牌等等;永遠品嚐不到放下執著,令心遠離「煩惱」的「寧靜安祥」,以及所引生身心「安祥、柔軟、自在、輕安、妙樂」的覺受。 「學佛者」一旦看清紅塵滾滾,煩惱綿綿不斷,放下世間欲樂的追逐;「身心」當下就轉「崩緊」為「輕鬆寬坦」,也立即生起寧靜的「禪悅」。站在身心「安祥、柔軟、自在、輕安、妙樂」的禪悅上看「世間名利追逐」,會感深刻感觸「以苦為樂」的無知。然而,我們若未具足福德因緣,何能聽聞並信受「禪悦」之妙呢?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唯有法喜、禪悅食,乃是聖賢所食者。』 「禪悅」是相應「定慧」所生起的「身輕安」與「心輕安」。比如「禪觀」或「觀想念佛」,心念專一久了,妄念就會漸漸調伏,呼吸也會漸漸調順。心念越是專一,氣息就越是暖慢。氣息遠離了粗重呼吸,會令煩躁的身心調順為清涼、柔順,即是「身輕安」。隨之而來的是湧起心境安祥愉悅的「心輕安」。 在修行路上必然會有「法喜、禪悅」相伴,當中的妙樂,非「世間五欲樂」所能取代,也會是個快樂的修行人。也能由此「法喜、禪悅」,迴視自心放下了多少「世間名利心與攀緣心」。 《禪定功德》 現今網路發達,知識爆炸,「心識」反而容易散亂,障礙「禪定」的修習。「學佛」也就多在「慧多定少」。古德說:「有慧無定,如風中燈照物不了。」欠缺禪定力,法義的觀察,無以深入明確,會多滯在知解。 《阿毘達磨俱舍論》談及禪定四功德:一為住現法樂、二為得勝知見、三為得分別慧、四為諸漏永盡修三摩地。 【一為住現法樂】。「世間欲樂」存有「男女、飲食、睡眠」等等欲求貪染,帶來粗重身苦。修禪定能引發身心的「輕安、禪悅」之樂,勝過「世間欲樂」。比如「初禪」離生喜樂,於定心中,遠離了追逐五欲的昏擾心,粗略調伏了身心的躁動,品嚐到寧靜的妙樂,這是世人所難以體會的寂靜之樂。何況更深入的「二禪定生喜樂;三禪離喜妙樂;四禪捨念清淨」。 人性在「離苦得樂」的本能下,一旦能有「離生喜樂」的禪悅,就會有遠離「世間欲樂」的力量。我們凡夫被世間欲樂所繫縛,無以脫離,最大原因,在於追逐五欲樂受,無以止息,除了帶來無盡的煩惱,更得不到「禪定」引生的「現法樂」。若能依於「禪定」,住現法樂,除了能改善健康,又會是個安祥愉悅的修行人。 虛雲老和尚說:『有些真正的修行人,走路腳步很輕,說話聲音很柔軟、很低,與人交談滿臉笑容、滿臉慈祥,和藹可親,一切言行舉動都有禪者的風度,給人一種飄然若仙的感覺,那就是輕安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輕安」出自於「禪定功德」。 【二為得勝知見】。《俱舍論》:「若依諸定修天眼通,便能獲得殊勝知見。」「天眼通」可親見六道輪迴生死,深切感受輪迴苦,生起解脫心志。由「禪定」深入「不淨觀」,了知「色身不淨」的「勝知見」,能由此放下色身的執著。 眾生追逐「五欲」時,感受不到欲望所帶來的過患,必須具備「禪定力」,才能觀察到世間一切欲樂都是「生滅法」的「勝知見」。就像濁水靜置,讓雜質沉澱後,才會見到「澄淨明潔」的水質,才能觀察到法諦。 【三為得分別慧】。沒有「禪定」的觀照,如風中燭,「念頭」會閃燦不定,昏暗不清;觀察「法義」時,容易只滯留在概念上。有了「定中伺察」,才能走出「概念思惟」,明確了別「四聖諦、八正道」,乃至世間「空、苦、無常、無我」等等「分別慧」。比如我們聽聞法義、讀誦經文,所以難以深刻、明確的領悟,首在欠缺「禪定」來深入觀察當中的「分別慧」。 【四為諸漏永盡】。「解脫慧」的証得,必須依定發慧,依慧泯盡「貪、瞋、癡、慢」而得究竟解脫。比如得「無分別智」後,依於「禪定」無分別中運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