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九住心》

「定心」與「觀慧」的修習過程,必依於「九住心」過程。《瑜伽師地論》:『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比丘,令心內住、等住(續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寂靜、專注一趣,以及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比如「念佛者」的求生淨土的「信願心」,堅定過程,乃至成就三昧,也同於「九住心」過程。 「九住心」過程不但通於「定學」,也通於「慧學」。比如修「無常觀」,經過深入審察,所領會的「無常諦」,歴經「內住、等住、安住---」,達到「等持」時,也就是成就了「現觀般若」。 「九住心」的過程中,「定心」隨「作意」會由粗漸細而增長。《瑜伽師地論》以「四種作意」來詳細闡述「作意」由粗而細的過程,能讓我們更明確的了知「定心」的轉進。《瑜伽師地論》:『於如是九種心住,當知復有四種作意:一力勵運轉作意;二有間缺運轉作意;三無間缺運轉作意;四無功用運轉作意。』 「內住與等住」屬於「力勵運轉作意」。「安住與近住」屬於「有間缺運轉作意」。「調順、寂靜與最極寂靜」屬於「有間缺運轉作意」。「專注一趣」屬於「無間缺運轉作意」。「等持」則屬於「無功用運轉作意」。 《瑜伽師地論》不只以「四種作意」來詳述「定心」的層次,更明述「六種力量」來成就「九住心」。《瑜伽師地論》說:『由六種力,方能成辦九種心住。一聽聞力;二思惟力;三憶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 由「聽聞、思惟」二力,成就「內住與等住」。由「憶念力」成就「安住與近住」。由「正知力」成就「調順與寂靜」。由「精進力」成就「極寂靜與專注一趣」。由「串習力」成就「等持」。「六力」是成就「三昧」不可或缺的條件。 以「呼吸」作為「九住心」的「所緣境」: 一內住。《瑜伽師地論》說:『云何內住。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繫在於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繫縛其心,令住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修習之初,比如「聽聞」了「觀呼吸」的修習,因為「攀緣習性」非常強大,所緣的「呼吸」會很快就隱沒在妄念中。在作意上,必須施以「力勵運轉作意」,心念才能緣住「呼吸」。「內住與等住」都屬於強力的「力勵運轉作意」。 二.續住(等住)。《瑜伽師地論》說:『云何等住。謂即最初所繫縛心,其性粗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住。』 「續住」指相續的繫念。從「內住」中,令所緣的「呼吸」相續不斷,弱化「攀緣習性」。 三、安住。《瑜伽師地論》說:『云何安住?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復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內住與續住」總是被「攀緣心」所困擾,念頭時常失去「正念」,必須時時「憶念」所緣的「呼吸」,把心拉回來,念頭斷斷續續,來來回回的攝心安住,即是「安住」。 所緣的「呼吸」能夠漸漸安定下來,不被妄念所牽走,「心念」也才有「思惟」的觀察力量。觀照的「念頭」漸漸「由尋而伺」。 「安住」的作意,已由「有力勵運轉作意」轉為「有間缺運轉作意」。乃至「近住」、「調順」、「寂靜」至「最寂靜」都屬於「有間缺運轉作意」階段。 四、近住。『云何近住。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近住。』 「近住」依於「呼吸」的所緣境,憶念相續不斷,逐漸接近「正念」。「伺察」的觀力漸增,心不離所緣的呼吸,同時也能覺察妄念的生起。 五、調順。《瑜伽師地論》說:『云何調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 我們的心念所以無法「念住」於所緣境,在於攀緣「色聲香味觸法」等等「世間五欲」,無力止息。「調順與寂靜」即是【正知】貪欲、煩惱的過患;同時正知「禪定與無漏慧」的殊勝,由此增長定心,故名為「調順」。 六、寂靜。《瑜伽師地論》說:『云何寂靜?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 「調順」先著重於息下外境的攀緣。「寂靜」則是息下內心各種貪、怨、恨、害、諂、憍、嫉,慳等等,令心紛擾的「隨煩惱」。並以「正知力」正知煩惱過患而伏下各種「隨煩惱」,令心漸趨寂靜不流散。 七、最寂靜。《瑜伽師地論》說:『云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 「調順與寂靜」在貪欲與煩惱現前時,要先忍受,接著才伏下煩惱。到了「最寂靜」時,已能在煩惱現起當下,隨觀隨止。「即彼二種」是指「攀緣習性」與「隨煩惱」,這兩種現行都能依於「精進力」,將其伏下,名為「最寂靜」。 八、專注一趣。《瑜伽師地論》說:『云何名為專注一趣?謂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專注一趣。』在「精進心」下,「所緣境」已不受貪欲與各煩惱的擾動,能夠相續無間,專一不散亂了。 九、等持。『云何等持。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由「串習力」成就隨心任運,無功用運轉作意。此時心念遠離了散亂,在等持中而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