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九住心》
《九住心》
「九住心」是成就「三昧」的過程,通「世間與出世間」。不論禪、淨、密,在「行門」的「所緣境」都能代入,比如「觀呼吸」的「呼吸」、「念佛人」的「欣願心」等等。由此來檢視「成就三昧」的過程。
《瑜伽師地論》:『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比丘,令心內住、續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寂靜、專注一趣,以及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一內住。《瑜伽師地論》:『云何內住。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繫在於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繫縛其心,令住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
「內住與續住」的階段,乃依於「聽聞力與思惟力」所成辦。以「觀呼吸」而言,聽聞「安般禪法」後,心繫念於「呼吸」不散亂。以「無常觀」來看,必須時時提起來思惟所聽聞的「無常」法義,令心境明了而住,名為「內住」。「內住」最初,心念不免會隨順「貪、嗔、癡」起現行,以致「妄念紛飛」,「攀緣習性」又非常強大,必須時時提起來,才能「內住」,也是修禪定最大的困擾所在;必須強力作意才能內住,也名「力勵運轉作意」。
二.續住(等住)。《瑜伽師地論》說:『云何等住。謂即最初所繫縛心,其性粗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住。』
「內住」的「攀緣心」非常強大,只要發現「妄念」,就拉回來從零出發,不斷的修習「內住」後,就能「由點成線」,有著「相續力」,名「續住」。「內住、續住」的階段猶如「逆水行舟」,非常費力而枯燥。必須時時提起「道心」與「毅力」,才能渡過萬重山,迎來輕安禪悅。
三、安住。《瑜伽師地論》說:『云何安住?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復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
「內住與續住」依於「思惟力」,念頭來來去去,處於「尋」的階段; 「安住」階段,「失念」的情形已大為改善,「正念正知力」也大為提升;念頭由粗而細,「由尋而伺」。「安住」與「近住」也就由「思惟力」轉入「憶念力」。
「作意」上,由「有力勵運轉作意」轉為「有間缺運轉作意」。在「念頭」上,由「尋」而「伺」,由粗漸細。「安住」、「近住」,乃至「調順」、「寂靜」、「最寂靜」都屬於「有間缺運轉作意」,所差別的是「定心」越來越綿密,越來越相續不斷。
四、近住。『云何近住。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近住。』
「近住」的「憶念力」比之於「安住心」更加輕鬆寬坦;輕輕提起「內住」,就能緣住「所緣境」,綿綿相續。以「觀呼吸」而言,「安住」的念頭,已能由「憶念」而安住在呼吸中進進出出;「近住」則更能輕鬆寬坦,綿綿相續,「禪悅」漸漸具足。
五、調順。《瑜伽師地論》說:『云何調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
我們的心念所以無法「念住」於「所緣境」,無非在於潛在的「貪瞋痴」起現行,攀緣「世間五欲」中的「色聲香味觸法」。「調順與寂靜」即是【正知】貪瞋癡引生戀執世間「色聲香味觸相、男女相」所帶來的煩惱與過患;同時正知「禪定與無漏慧」的殊勝,由此「正知力」來調順心念,故名為「調順」。
六、寂靜。《瑜伽師地論》說:『云何寂靜?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
「調順」先著重於息下外境的攀緣。「寂靜」則是【正知】內心各種貪、怨、恨、害、諂、憍、嫉,慳等等過患;並且正知過患而伏下「隨煩惱」,令「所緣境」漸趨寂靜不流散。
七、最寂靜。《瑜伽師地論》說:『云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
「即彼二種」是指「攀緣習性」與「隨煩惱」,這兩種現行都必須依於「精進力」將其伏下,名為「最極寂靜」。
「調順與寂靜」在貪欲與煩惱現前時,要先忍受,接著才伏下煩惱。到了「最寂靜」時,已能在煩惱現起當下,依於【精進力】隨觀隨止。「最極寂靜」與「專注一趣」都必須依於「無間精進」來成辦。
八、專注一趣。《瑜伽師地論》說:『云何名為專注一趣?謂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專注一趣。』在「精進心」下,「所緣境」已不受貪欲與各煩惱的擾動,能夠無間相續,專一不散亂了,就像永無止息的「防盜監視器」,令心不違犯。「專注一趣」也就由「有間缺運轉作意」轉入「無間缺運轉作意」。
九、等持。『云何等持。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等持」乃由「串習力」成就隨心任運;「作意」上由「串習力」成辦「無功用運轉作意」。
「九住心」是成就「三昧」,以及「定心由粗漸細」的路標。「作意」上,也隨之由粗漸細,由「力勵運轉作意」、「有間缺運轉作意」、「無間缺運轉作意」,直至「無功用運轉作意」。在「精進」的深化上,也是「由淺而深」,由先依「聽聞力」、「思惟力」,再依「憶念力」、「正知力」、「精進力」、「串習力」漸次成辦。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