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初禪》

《釋禪波羅蜜》:『初禪發相者。行者於未到地中。證十六觸成就。即是初禪發相。云何是證?若行者於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外。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壞。守護增長。於此定中。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動觸發時。功德無量。略說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其十者何。一定。二空。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如是十法。與動俱生。名動眷屬勝妙功德莊嚴動法。若具分別則難可盡。此則略說初動觸相。』 「初禪發相」有兩個過程:先有「初動觸相」,後發「十六觸功德」。 「初動觸相」者,於「未到定」的定心漸中漸深入,身心逐漸空寂,唯是明覺心,不見頭足等身相,不見坐床,不見內外相。這樣的心境,或有經過一日,或有經過數日,乃至一月、一年後,直至有一天,身心明淨,定心凝注,從腳底發起一定股氣流,運運而動,如雲如影,由腳底而上,清涼無比,有著說不出的妙樂。《釋禪》以十種功德描述:定、空、明淨、喜悅、樂、善心生、知見明了、無累解脫、境界現前、心調柔軟。 發起「初動觸相」有三種現象:有由腳底發起,或有從頭頂往下發,或有從腰間發起。 上發多退,下發多進。(註:就經驗,一般初動觸發時,少會有一次就完成發相。因為突來的身心妙樂覺受,是前所未來的殊勝,會激發內在的「歡喜心」而執著妙樂,不忍離去。執著心一起,凝注心就散開而退定了。比如「下發者」,輕安由上發到腰間時,腰下頓時清涼無比,與腰上的躁熱成了強烈對比。分別心一起,凝注心就退散了。直至定心再次凝注,發起「初動觸相」,心凝注不再起分別,才令「初動觸相」的清涼覺受,遍至頭頂。) 『如是或經一日。或經十日。或一月四月。如是一年。此事既過復有餘觸。次第而發。故名初禪餘觸發者。謂八觸也。一動。二痒。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澁。八滑。復有八觸。謂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此八觸與前相雖同。而細分別不無小異。更別出名目。足前合為十六觸。 此十六種觸發時。悉有善法功德眷屬。如前動觸中說。行者因未到地。發如是等種種諸觸功德善法。故名初禪初發。並是色界清淨四大。依欲界身中而發。故摩訶衍云。色界四大造色。著欲界身中。」 成辦了「初動觸相」後,依各人善根差別,以及年紀大小差別;或有經一日,或經過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直至因緣聚會時,發起「十六觸」功德,當中的強烈覺受非「初動觸相」所能比擬,妙樂更是殊勝,名「初禪發相」。「十六觸」發起時,沒有次第,也不一定全發,依個人的善根與因緣差別而有不同。 「初禪發相」所以身感殊勝無比,在於「色界四大造色,發於欲界身」。也是「欲界身」與「色界身」兩者交會所產生的生理效應。由於是以「欲界」的粗糙身感觸了「色界身心」的妙樂,才會有如此強烈覺受。(註:就經驗,初發之時,丹田會有一股暖流迴轉著,繼而延著會陰穴往背脊而上,觸及後腦玉枕穴時,會有大爆響聲,頓時觸發八觸功德。大爆響聲猶似虛空紛碎那般震憾,震聾了雙耳,即使十六觸過後,兩耳依然虎虎作響,「視覺、聽覺、觸覺」都頓時異常,心中不免大驚。待身心清驚恐平息後,清涼覺受澈骨澈髓,妙不可言。良久後,心神稍為安定時,會發現「心念」與平常大為不同,雖然念來念去,卻是始終都不離於當念。念與念之間找不到間隔,任你想要故意起妄念,也妄想不起來,了無念頭痕跡,猶如虛空揮筆提字,了無痕跡。當下念念的不離當念。所謂「任爾起心動念,不動真如半分毫。」、「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瑞。」的妙境,至此深扣妙心。直至「退定」下床走路,感覺猶如踏水而行,一身輕飄飄。然而,此是禪定的身心效應。退定後,妙境難回,才覺醒此非禪悟,這方面《釋禪波羅蜜》在後文有說明因由。若未讀經論,又未聽聞法教,就妄執此「禪定效應」為悟境,就有墮入群邪之憂。若能不執為禪悟,對未來的禪修,當有著莫大的助益。) 『若未得未到地定,而先發觸者,多是病觸,是生蓋及魔所作。若觸發時。無如上所說十種功德眷屬者。亦是病觸。生蓋及魔觸也。今所說觸發者。要因未到地定發。亦具足有諸功德眷屬俱發故。以此為初禪發相。何可疑哉。 問曰。未到地前發觸。但是生病生蓋及魔觸。亦有治病除蓋非魔觸不。答曰。亦有此義。』 如果沒有先証「未到定」就觸發「酸、麻、冷、暖」等等觸受,多是「病觸」。是氣脈經過「不調和的色身」所產生的摩擦覺受,就如兩手揉眼,會生熱也會看到光;或有魔觸造成。在「欲界定」中,就會發起氣脈現象,比如心念專注於兩耳,兩耳就會有著「龍鳴虎嘯」的聲音,近似耳鳴。意念到那兒,那兒就有著酥麻或脹感,覺受千變萬化,很令人歡喜。若是淘醉在這樣的覺段中,定心的修習就注定會停滯不前。 如果是先觸發了「未到定」,有著殊勝功德的覺受,再觸發「十六觸功德」時,所發的「初禪發相」就能肯定是正確無誤。 「未到定」之前所觸發的「酸、麻、冷、暖」等等觸受,雖然不是「初禪發相」,但是只要不去執為聖境,對生理健康是有益的,也有去除昏沉的功用。 『論云。離五蓋。行五法。具五支。入初禪。』 要証得初禪,必須離五蓋、行五法,以及具足初禪五支。詳細的說,必須勤修「內外二十五法」才能証得初禪。 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蓋者,覆蓋心性,令心不得禪定。 五法者:欲、精進、念、巧慧、一心。 五支者:覺、觀、喜、樂、一心。 覺支:《釋論》:『覺名驚悟,行者得初禪,未曾所得善法諸功德故,心大驚悟。』証初禪時,覺醒「初禪善法」的功德是如此的殊勝,是過去所沒有。 觀支:『粗心在緣名為覺,細心分別名為觀。』「覺觀」大致同義,只是有粗細差別,如鐘聲響時,聲音由粗而細。如《釋禪》:『身根身識相應名為「覺」。意根意識相應名為「觀」。身識是外鈍故名粗,意識是內利故能分別名細。』 喜支:『見細心分別思量。覺知十六觸等微妙珍寶。昔所未逢。是以心喜慶悅。』由發起「十六觸功德」,是欲界身心所沒有,才湧起強烈的喜樂。生理上的的湧動歡喜是「喜支」;心理上的愉悅是「樂支」。 樂支:觸受「十六觸功德」後,心地恬然,安隱愉悅是「樂支」。「喜、樂」二支,同於「覺、觀」,有粗細差別。亦即粗樂名「喜」,細樂名「樂」,如饑餓的人,剛吃進食物時,生理引生大喜動是「喜支」;飽食後,心裡舒暢之樂是「樂支」。 一心支:『經久受樂心息。雖有覺觸等事。而心不緣。既無分散。定住寂靜故。名一心支。』所言「一心」,是指定心不被各種覺受所亂。當發起「覺、觀、喜、樂」的觸受時,種種覺受都明了在心,但是不受干擾,安住在寂靜妙樂中,名「一心支」。猶如我們在經行,風聲、鳥叫我們聽得清清楚楚,但是心境不被其擾動,名為「一心」。 《初禪有二種》 『問曰。為當要發十六觸等具足方名初禪。為當亦發一一觸亦名初禪。答曰。初禪有二種。一具足。二不具足。』 「初禪」有「全發」十六觸功德與「不全發」兩種。「不全發」指雖然只發「十六觸功德」中的數項,也名「初禪」,只是不名「具足」。 『證初禪時。有四種人根性不同。一者退分。二者住分。三者進分。四者達分。』 一「退分」:『失有二種。一者更修還得。二者更修不得。所謂過去今世障法起故。末世之中。此退分多。』我們現今末法時代,所証得的「初禪」多是「退分初禪」。 「退分初禪」有四種根性: 『一自有退退得。九品漸退。乃至併失。』這類是指「更修不得」,初禪逐漸的退失,直至完全退失。 『二自有退住得。九品退至八品七品。便住不失。』指証初禪後,從九品退到八品就不再退,或退到七品、六品就不再退,或退到一品就不再退了,安住在那兒。 『三自有退進得。九品退至八品七品。乃至一品。從一品還進。』這類根性者,雖然証初禪後會逐漸退失,但是退了後,發起懺悔心,道心還會再現起而精進,再努力行持而回到初禪,乃至二禪以上。 『四者自有退達得。九品已退。還八七等品。乃至一品。於其中間。忽然發真無漏。』「退分初禪」中,不論是在「自有退住得」,或「自有退進得」,若是平時有勤觀「空、苦、無常、無我」的般若,有可能在定中契應般若慧,發起真無漏慧,乃至証得「慧解脫」。 「自有退達得」也是在為我們啟示要証「無漏慧」不必然要「初禪以上」的禪定,只要勤觀般若也能相應「無漏慧」。當然,能有「初禪」以上的定心,更能親切感觸無漏慧。 二「住分」:『住分亦有二種。一者任運自住。二者守護乃住。』「住分者」即証得初禪後,安住不退。當中有任運自在不退,以及攝心守護才能不退,二種差別。「住分」也有不同根性,有從「住分」因懈怠放逸而退失;或有從「住分」邁進為「進分」,乃至「達分」而証「無漏慧」。以下的「進分」、「達分」亦如是。 三「進分」:『進有二種。一者不加功力。任運自進。二者勤修乃進。』 四「達分」:『有人得初禪時。於此定中。即發見思無漏。達到涅槃。』 「達分」指在初禪中,發起「無漏慧」,乃至証悟涅槃。這是最為可貴。前言是「當勤觀空、苦、無常、無我」或勤觀「緣起實相」。 《初禪五支》 「初禪」以上,屬於「色界」,「色界身心」以「禪悅」法喜為食,不再有「飲食、睡眠、男女」等欲望,只有清淨色身,與「欲界身心」有著很大的不同。 【初禪】五支:「尋、伺、喜、樂、一心境性。」「禪定」的核心在於「一心境性」。在「初禪」中,「心念」已初步降伏「貪、瞋、痴、慢、疑等五蓋」,不再被「色、聲、香、味、觸」所擾動。也是「初禪」的「一心境性」的特性。 「初禪」定中沒有「鼻、舌」二識,少了「欲界」的「飲食、睡眠、男女」等等紛擾,脫離「欲界的」的「煩熱」,會感到「喜樂」無窮,故名「離生喜樂地」,內心因「離」欲界五欲煩擾,而生起湧動的「喜樂」。 『尋伺』舊譯為「覺觀」。比如想到一段話是「尋」,接著深思它的深意是「伺」。「尋」就像貓在找老鼠,念頭有著來來回回現象,屬於浮動的粗相。一旦找到了,就會全神貫注牠的一舉一動,名「伺」。在念頭上,「伺的念頭」已無來回現象,比之於「尋」是細念頭。 從「尋伺」的多寡偏向,可以檢視「定心」的深淺。禪定越深,「尋」逐漸隱沒,「念頭」由粗而細,導向「伺察」,從「尋」轉「伺」。 「定心」的「尋伺」有三個層次:「初禪有尋有伺」、初禪到二禪的「中間定無尋有伺」,以及「二禪」以上的「無尋無伺」。 「尋伺」是成就「初禪一心支」的必備條件。比如「觀呼吸」,覺知「呼吸」跑掉了,再找回來是「尋」;當「正念正知」專注於「呼吸」,念頭不再有來去,一心相續不斷是「伺」。只要相續不斷,「呼吸」就會「由粗而細」,氣息逐漸調和,直至引發「身輕安」,觸動「八觸功德」,成就「初禪」。 「一心支」並非只是一心覺知「呼吸」,再沒有其它覺知之「心念」;而是不失「正念正知」的禪觀中,「覺知」身心所起的各種現象,包括了「八觸功德」,都清明了知,雖然有其它念,但並未失去「正念正知」。亦即,在「一心」中了別其它「四支」。 當「定心」由「初禪」深入,到了「二禪」之間的「中間定」時,則是「無尋有伺」。「尋」的念頭隱沒了,念頭止息了,只存留清明的「伺察」。因為無「尋」的念了,所以不會感覺「呼吸」進出, 並非已經沒有「呼吸」進出,只是「心念」不再去覺察「呼吸」進出。進入「無尋無伺」,則進入「二禪」。 【二禪】四支:「『內淨、喜、樂、一心』。 「二禪」以上只有「意識」,沒有「眼、耳、身」三識以及尋伺思惟,因此只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初禪」有「尋伺」,念頭還有「來來去去」;「二禪」的「一心」,已無尋無伺,「念頭」念頭已無「來去」(內淨),已沒有湧動的「喜悅」。「無喜唯樂」的「樂」,來自「一心」的寂靜、祥和(內淨)。這樣的「妙樂」乃依於「禪定」而生,所以「二禪」稱為「定生喜樂地」。 【三禪】五支:『捨、念、慧、樂、一心』。 「三禪」只有意識活動,與「樂受、捨受」相應。「捨」支,是指在「二禪」時,還有「心理上的執樂」覺受,「三禪」把「二禪」的「粗樂」給捨了,流出心平氣和的「妙樂」,此「內樂」遍滿全身。經中說「三禪」是「世間第一樂」,因為三禪以上已再沒有「樂」受了。 「念」是「正念」了知捨「二禪」的「粗樂」。「慧」是了別「三禪」的「妙樂」來自「粗樂」的執著。 【四禪】四支:『捨、不苦不樂、念、一心』。 「四禪」只有「捨受」相應的意識活動。的「捨」是「三禪」的遍全身的妙樂,入於「不苦不樂」。「念」是明覺「三禪」以下的執著過患。 「經論」中說「四禪」的禪定中,能發「五通」;若聞「空慧」,能快速証「心解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