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3日 星期五

《悟了還同未悟時》

《悟了還同未悟時,不是舊時行履處》 就這句話的語義來看,「開悟者」的外表,不會因為開悟而有什麼明顯改變,一樣「渴了喝茶,餓了吃飯」;一樣會生病,會老死。「未悟時」像是迷失方向,心中會迷惘、恐慌;悟後,只是明了方位,但是外在環境,跟「悟前」並沒有兩樣,只是心地已清明篤定。 「開悟」只是悟了佛法的真理,但是「不是舊時行履處」。「行為」會因為「開悟」而有不同,雖然一樣要穿衣、吃飯,只是「觀念與心態」不一樣了。就如証悟「無我」的初果聖人,不會再執著五蘊身為「自我」。表現在「行為與人生觀」上,自然會與「未証悟者」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未証悟者」會執五蘊身心為「我」,不免會緊執「我所愛」,害怕失去「所擁有」,更會害怕「死亡」。証悟「無我者」,已止息這方面的害怕不安。尤其遇到「利害關係」或「危難」時,「悟與未悟」的「神情」更會顯出明顯差別。 一般人即使只是解悟「色身無常會老死,心性則是不生不滅」,又能在生活中堅定信念,再回頭看「死亡」時,也不會那麼恐慌了。「理路」的明澈,會引導著人生方向。 《楞嚴經》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每個人的智慧都有差別,同樣一部《楞嚴經》,就依眾生的的智慧差別而有不同的領受。比如「無所住而生其心」,各人「所解所悟」也會因為「智慧差別」而有深淺的感觸。因此,不宜只從「理悟」上看修行,更要從「事相」來互相驗証。從「不是舊時行履處」來觀察悟後「行為、觀念」上的改變、「貪瞋習性」上的改變,反而能更親切感受「所悟」是何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