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空觀修習》

漫談《空觀修習》 「空觀修習」可以分「理觀」與「事觀」兩方面。「理觀」者,如《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或觀「五蘊皆空」、「世間空、苦、無常、無我」,由此對法義的勝解無疑。 「事觀」在於「由事達理」。比如世間既然「世間空、苦、無常、無我」,為什麼我還愛執「名利、情愛」等等?能在面對世間「名利、情愛」當下,洞見「空、苦、無常、無我」,是「由事達理」。 「禪定」是「空觀」必備的要件,比如觀照「五蘊皆空」,「定心」若不足,就很難清楚的照見「五蘊」。「五蘊」流轉非常快速,「心識粗」就觀察不到,更不用說「照見五蘊皆空」。比如品嚐一口咖啡當下,我們能夠照見「心」在執取嗎?要能照見「執取心」,才能進一步以「空觀智」瓦解「執取」。 又如「念佛」,「佛名」含攝萬德莊嚴。初學念佛人,「妄念」習性重,要安住在「名號」就已非常困難,若沒有修習「禪定力」,何能從「名號」中照見「功德」?比如從「名號」中照見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如黃金大地、蓮花池、七寶行樹---等等。「觀力」越深,越能照得清、照得深。 《唯識學》以「四尋思觀」悟入「唯識無境」,也可作為「空觀」修習。「四尋伺者」:名尋伺、事尋伺、自性尋伺、差別尋伺。 『名尋伺觀者』。觀察一切諸法皆依「假名」安立,方能不執「名言」為實有。 『事尋伺者』。明白外在的山河大地與內在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因緣合和,沒有永恆的本質。人們所遇到的一切「事相」,都「依他而起」,皆是因緣所生,空無自性。當因緣散了,一切內外界現象也隨之而滅。 『自性尋伺』。指諸法依緣而有,其性不可得,如影像、水中月。觀「緣起性空」、「五蘊皆空」,即是「自性尋伺」 『差別尋伺者』。從善分別諸法「自相與共相」來契入「平等性」,由此能伏斷分別計度的執障。比如「智愚」、「迷悟」、「男女」等等差別相,都是世俗上的安立假名,都只是名言設施,非實有;既然都非實有,豈有「差別」上的實有? 「空觀」最初,所以無力深化「觀境」,其中一因,把「解」誤解為「體悟」。比如明白當下所見一切存在的,都必然無常,這是「勝解」無疑。若是自問:「放得下眼前的名利嗎?」「若已要永眠今宵,不起害怕嗎?」就涉及自心對「無常」有多深的體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