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無我」與「真我」

「無我」與「真我」 我們眾生在生常待人處事中,不免會處處現起「自我」感知,比如「我喜歡」、「我感冒了」、「我在想問題」等等,執有「我」在其中。 「自我」是依於因緣而有,比如在想這問題,就覺得有一個「我」在想,也就是「我思故我在」。離開了「想」,又去喝茶時,感知「好香的茶」,剛剛那個想問題的「我」在那兒?不見了,緣盡而滅了。「自我」的「覺知」,就這樣隨著外境不停的緣生緣滅。 「無我」旨在告訴我們的一切「見聞覺知」都是剎那緣生緣滅的「幻相」而已,我們卻無知的執「幻相覺知」為「自我」。 「真我」跟「無我」同是引導我們趣入佛法真實義的「名言方便」,猶似一體兩面。佛陀演說「無我」,旨在破除我們把「五蘊」的「覺知、感受」執為「我」。只是眾生根機萬萬千,有些人會把「無我」看成「死後就什麼都沒有」,落入頑空、斷滅見。佛陀為了避免我們誤入岐路而開示了「真我」,明示本具不生不滅的覺性。 「真我」能讓我們了解「無我」不是斷滅相。就如「喝茶」時,覺知在喝茶;喝完去工作,剛剛「覺知喝茶的「我」已緣盡消失了。但是那個「覺知喝茶的覺性」,並不會隨著「喝完茶」就清失了,依然還能覺知「我在工作」。「覺性」法爾如如不生不滅,能隨緣普現一切相。亦即「覺性」不會隨著現象生滅而生滅,它本具「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本能,假名「真我」。 「無我」與「真我」也可用「非有、非空」來描述。「無我」說明「覺知」現象緣生緣滅,沒有永恆不變,所以它是「非有」,沒有永恆的自我。「真我」旨在說明本具「覺性」並非「空無所有」,能隨緣現起一切相,所以說「非空」。 「不生不滅的覺性」,它的本質是「離言說相」、「絕名絕慮」,只是為了不落入「斷滅見」的說明,假名「真我」。若是又執「實有真我」,那就又跳入「自我」的巢穴中,不解佛法真實義了。 要如何証「無我」?佛光山美國西來寺住持慧東法師,未出家前,曾問星雲大師說:『如何才能證得無我?』大師不假思索地說,「無我」只有在服務奉獻中,無限地擴大自己才能證得。現在回想,感謝師父當年的慈悲,沒有嫌棄我這個初學佛法、只懂得膚淺理論的青年,問出如此脫離實際的哲學性問題。 直到今天,經過多年的服務和體會,我才慢慢地理解當年師父給我的答案。佛法的修持並不是為了求得什麼,而是在戒定慧的歷練中改掉自己身上的習氣與執著;只有在服務大眾中吃苦、磨練,忍耐不平與挫折,才能逐漸體會到那個藏在各種情緒與煩惱背後的「自我」。「放下自我」與自己過去所追求的「無我」是完全不同的。追求虛幻的「無我」,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罷了。 這一段的對話,讓人親切感受「佛法」在生活中的實踐,如實的修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