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找心》、《我的心響了》

《找心》 能想的「心」在那裡?感覺「痛苦、快樂」的「心」在那裡?「心」究竟在那裡?明明了知此身與心同在,就是看不到、摸不到、找不到。若問他:「你到底有沒有心?」,必回:「當然有心」;我知道餓了,我知道飽了,我想去喝一杯茶,這不是「心」的功用嗎?此人所答,與開悟禪師所說「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有何不同呢? 佛法的成就在「般若智」,照見「心的實相」,明了「心念」無常,緣生緣滅。我們世人雖然也能從日用中,知道「心」的作用,但是當下的「心」乃隨順「貪瞋習性」在流轉,不相契「般若智」,做不到純淨的「活在當下」。雖然知道自己有「心」,卻無法自主,身不由己的隨順習性輪迴。「智者」則是念念隨順「般若智」,了知念念「唯心所現」,不被「心識」所迷;更能隨心任運於「行住坐臥」中,舉手投足,無非是「心」的神通妙用,當是兩者主要的差別。 「找心」本身已是「妄心」,就像「騎牛在找牛」,任你尋遍天涯海角也找不到。「心」本然就沒有離開過我們的「所聞、所見」,那裡需要去找呢?就如「騎牛在找牛」不是很愚痴嗎?然而,沒有「般若慧」,明明在眼前,我們也認不得它。 「念頭」隨緣來來去去是「心」本具的特性,也是「心」的相貌。「眾生心」不契「性相不二」,才會去找心。我們若能照見「心依境有」,緣生還歸於緣滅,如風息,波浪即歸源大海,法爾無跡。「心」就像爺娘家中坐,那需要出去外面找爺娘? 「眾生心」只因被「無明習性」覆蓋,才會不自主的起妄想。對待之道,不是起心對治「妄想」,而是「覺知妄念本空」,就只是去覺知它;因為有「對治」的心,又會是另一個妄念了。能覺知妄念,就代表心沒有迷失在「妄想境」中,覺性也會在當中生起,令妄念自息。「妄念」沒了,也不要起心找「妄念那兒去了?」「想找的心」又是一妄念了,就只是「無所住」。 「心性」隨境現前,怎麼說「找不到心?」 「心性」當下法爾明淨,怎麼說「迷失了心」? 「心性」本然無迷無悟,怎麼在追尋「明心見性」? 「心性」本然清淨無染,怎麼在追求「息妄顯真」? 「心性」在日用中,任運自在,怎麼說「不見心性」? 起一偈: 風雲聚散無蹤跡,莫要問說來時去。 起滅無礙心任運,何須動念來息心。 雲彩是我我是雲,當下切莫添彩衣。 雲散不動空覺靈,此是諸佛法性印。 「我的心響了」 古時有一位日本僧侶開悟時,大叫:『我的心響了!』。 唐代智閒禪師,在重修南陽慧忠禪師的舊址時,不經意的拋起一塊瓦礫,恰好打在竹子上,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時,當下大悟。兩者似乎有著同工異曲之妙。 眾生的心為何不會響?我們的心,本來很清純,隨念入心時,如「萬籟俱寂」中的「清澈響聲」。若是滲雜著「分別妄想」的雜音,就如隔牆聽聲了。 以「念佛法門」來看,若是念佛念到妄想俱寂,於「佛號聲」中悟見所念的「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時,是否也是『心響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