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覓心了不可得》
《覓心了不可得》
神光大師自斷左擘向達磨祖師求法。
師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可以傳諸佛秘密法印讓我聽嗎?)
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諸佛法印」不是人傳人而得,不是國家的「玉璽」,可以一代傳一代。「諸佛法印」乃人人本具,由心悟得)
師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曰:「將心來,與汝安。」
師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覓心了不可得」是公案的「疑情」。我們修行人,不知生從那裡來?死要去向何方?或有種種煩惱,乃至來生是否會下地獄?就會有種種不安。
就常途而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可以解除不安。但是禪宗不從枝葉下手,直截根源「將心來,與汝安。」一切心念無不來自「想像分別」而有,不論是「想像、憶念、緣慮、知覺、感受」,「心」若不起妄想分別,了無「不安」踨跡,才說「覓心了不可得」。也如六祖所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離開了「善惡」思慮分別,了無心跡,覓心了不可得。
我們眾生所以會心不安,在於不能了知「心念緣生如幻」。就如刀傷疼痛,就執著「我很痛」;不能了知「痛」是生理現象,而「心性」本然不痛不癢,妄執有「我」在痛。「禪者」了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從「了不可得」的「般若智」悟入心性本然不生不滅,如如不動;心則安矣,即「與汝安心竟」。
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
《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
《瑜伽師地論》:『當知歸依有四正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若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歸依。』
「歸依」乃是先親近三寶,聽法經教正法,再依於法教「如理作意思惟」,並且在生活上「法隨法行」,才稱為「皈依」。現今多忽略了皈依的實際。
現今網路資訊發達,或有看了幾段法語,依於自己的意解,就覺得已聽正法,是佛法信士。就如我們最初看到「諸法皆空」之類「禪語」,會拍案叫好,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也會在「自我主觀」的「我慢心」下,跳過「聽聞正法,如理作意」過程,自信己意,以為「義理」就是這樣;更無以在生活上法隨法行。反而自覺「如理作意思惟」是在著相、執著,是在自我繫縛,不自覺自己在「以管窺天」。
《佛説四十二章經》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我們尚未証得「阿羅漢」前,最好嚴謹的依於「經教」如理作意、思惟,法隨法行,避免「自信己意」恣情率意而造下禍因。因為我們「眾生心」不免在「根境」相觸時,隨順五欲習性而不自知,「所見、所知」無以跳說「貪瞋習性」。必須直到「阿羅漢」果位,「言行」才能不偏離佛陀教法而行,才能呈現清淨的法眼。
學佛最初,讀誦經典,廣閱祖師開示,經過「如理作意」,才能發現自心不當的邪見,才能讓自己的「觀念、心態」轉化為「佛法正見」,也名為「轉識成智」,也方能泯息「貪瞋習性」執著,成就「無所住智、無分別智」的「智光」。我們「貪瞋習性」未瓦解前,「無所住智」說得如何圓融,就只能是意解、修証的明燈。如何從在生活中的「實有見」成就「無所住而生其心」,依於「如理作意、思惟」消融「妄想分別」是兩者的橋樑。
2025年9月26日 星期五
《四禪定》與『入定、出定技巧』
初禪至四禪,共十八禪支。
初禪,離生喜樂地
五禪支:覺(尋)。觀(伺)。離生喜。受樂。一心
二禪,定生喜樂地
四禪支:內淨。喜。樂。一心
三禪,離喜妙樂地 五禪支:
慧 (三禪樂極勝,為不染著故要正慧)
樂、捨 (是捨身心喜受,非捨身心樂受)
護念(三禪樂極勝,為不染著二禪故要護念)
一心
四禪,捨念清淨地
四禪支:
不苦不樂
捨 (捨身心樂受)
淨念(念三禪之過)
一心
東華禪寺方丈 | 萬行大和尚
入定是哪三種反應?為什麼不能入定?入定後為什麼不能出定?為什麼感受不到住定?學會了入定、住定、出定,也就掌握了死亡。
【入定的四個層次】
入定分為四個層次: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初禪是身體空掉了。在打坐的過程中,如果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只有呼吸、雜念存在,說明已進入初禪。
隨著功夫的加深,雜念少了,呼吸減弱了,進一步不存在了,說明已進入二禪。
再接下來,微細的念頭也沒有了,可知已進入三禪。
如果你沒有把身體、呼吸、思想調好,是無法入定的。
住在一禪,要把身體的姿勢調好;二禪,要把呼吸調好;三禪,要把意念調好。
現在的人都不知道如何調身、調息、調意念,所以不能入定。
深吸一口氣,停在那兒,是什麼境界?沒有雜念,心內靈靈明明,身心高度放鬆。但不到1分鐘,5秒鐘一過,又有了雜念。
但是你可以在這5秒之內進入初禪。一個人入定,一定是在吸氣時,而不是在呼氣時。念頭是在呼氣時才產生。
有的人通過多年死坐,也能進入三禪。但不知道是怎麼進去的,所以也不知道怎麼出來。同樣,住在定中,也不知自己是在定中。
坐了幾個小時,出定後不知道這幾個小時是怎麼過去的。這幾個小時中有入定、住定、出定,但他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初禪
在入初禪的時候,必須要做到萬念歸為一念,也就是說沒有雜念,只有一個念頭。這一個念頭安住在當下,身體放鬆、身心和諧了,才叫做初禪。
初禪最怕就是人家突然喊你或推你。如果你在打坐的時候,旁邊的人不懂,有可能會叫你或推你。
當然,我們打坐一般都會告訴身邊的人,我要打坐了你不要打擾我,有什麼事情就等打完坐以後再處理。
在入定之前,身體的疼痛、麻木這些情況都沒有了,都已經突破了,整個身心已經形成一個整體的能量,身體已不是支離破碎的了。
就像一個氣球一樣,整個充滿了氣,這樣才能夠安住在當下,才能夠達到初禪。
當你通過初禪住上一段時間後,身心內外會有一個質的變化,就像花開一樣,一直在持續的開。
剛開始形成一個花苞,就相當於初禪,到了二禪的時候,就開始開放,心靈上就有了這種開放。如果身邊沒有人干擾,花開的過程就持續地張開。
二禪
進入二禪,最明顯的一個反應就是怕周圍的聲音,對周圍的聲音特別敏感。
因為當一個人的呼吸由粗變細時,連自己的心跳聲、血液流動聲都聽得到。這種內在的安靜超過了外在,所以對外在的聲音特別敏感。
之所以有的人你大聲喊他,他也聽不見,就是因為他的頭腦很複雜,內在很散亂。
當一個人接近二禪時,你喊他不需要大聲,只要輕聲一叫,他就能聽見。
因為他身心寧靜的磁場延伸得很廣,甚至把你也包容進去了,所以你輕聲一叫,他就聽見了。
如果內在的寧靜還沒有產生,聲音即使響到你耳邊,你也聽不見。
在進入二禪時,身體會有明顯的變化,呼吸會越來越弱(有呼吸意味著能量會漏掉,也是在釋放能量)。當真正進入了二禪,呼吸就沒有了。
為什麼會沒有呢?因為他的能量就像伸出去的手腳一樣,全部和宇宙融為一體了。也就是說他“心靈的手”已經伸向了天邊,伸向了能量的源頭了。
這個時候,隨著“心靈的手”伸出去,內在就會升起一股開花的力量,內在的花就會不停地綻開。
當二禪經過了以後,就意味著內在的花全部打開了,手全部鋪張出去了,呼吸就停止了。
再繼續下去,手腕上的這個脈也不會跳動了。當這個脈不跳動,就意味著自身的能量全部釋放出去、外面的能量全部進來、內外融為一體了,不是片斷的,也不會支離破碎,已沒有你和我的關係,沒有能量和我的關係,沒有天地和我的關係了,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沒有二元,只有“一”了。
三禪
在三禪,身心會產生許多反應。通常最明顯的反應是有喜有樂。“喜”是心理反應,“樂”是生理反應。
能進入三禪的人,從外在的生理現象看,即便80歲的老人,身體的柔軟度也和小孩子一樣,絕對不會僵硬。因為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暖相”出現了。
人的身體之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漸漸發硬,是因為暖相漸漸沒有了。
為什麼小孩子冬天睡在大人的懷裡,大人會感到暖融融的,像一團火一樣,而大人卻沒有這種現象呢?因為小孩子的暖相還存在。
當我們的身體出現暖相後,身上的筋就會變得柔軟。
為什麼小孩子摔一跤,爬起來就走;老人一摔倒就容易傷筋骨折,幾個月都爬不起來呢?越是堅硬的東西,摔在地上越容易破碎、受損。越是柔軟的東西越不容易受損。
莊子說過:“會道者雖跌撲而不傷。”如果坐禪坐得好,即便在冬天,手腳也是暖融融的。如果下座的時候手腳冰涼,說明身體的這股力量還沒有蘇醒。
處在三禪時,最明顯的反應是不願意思考,也就是念頭很難產生。這時動一個念頭都會感到身心很累。這時候也會有念頭,但是自然產生的,不是刻意想的。
因為起心動念需要一股力量,心念不起就意味著這股力量處於定中,也即所謂的氣定則神閑。
為什麼有的人打坐一個小時就感到很疲勞,想伸伸懶腰,躺下休息;而有的人疲勞時只要靜坐一個小時,疲勞就消除了,就感到很輕鬆呢?
因為前者打坐的時候,身心繃得緊緊的,這意味著他打坐是身心工作了一個小時,所以會很想下座休息。而後者打坐的時候很放鬆,身體在這一個小時中得到了休息。
前者是在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後者是處於高品質的休息狀態。為什麼修行好的古人一天睡一個小時,精力就很充沛了?因為在這一個小時中,他身體的陰、陽合二為一,達到了平衡的狀態。
當你進入三禪變成了“一”以後,整個就與天地宇宙的資訊融為一體了。這時,你就是天地的資訊,天地的資訊就是你。
如果這個時候你融合的快,那你住定的速度就快,就不需要住很久。
有的人住了以後就住在定中,資訊沒有整合,出不來,沒有“我就是資訊,資訊就是我“的狀態。當他把資訊融完了,出現了“我就是資訊,資訊就是我”的時候,就會繼續往前面走,就進入四禪。
四禪
進入四禪的時候,不僅脈沒有了,連生理和心理層面的反應全部都沒有了,也是說受想行識都沒有了。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已經超越了五識、六識、七識、八識了。
這時六根已關閉(不動),受、想、行、識已盡,唯有靈明的覺知存在。這個“知”不是故意生起的,而是自然存在。
“知”即《心經》中講的“照”。此時你已成為一面鏡子,任何人來到你這面鏡子前,內在是什麼樣子,都會清清楚楚地顯現。
之所以現在你看不清別人,是因為你沒有把自己修成一面鏡子。有一天你修成了一面鏡子,就會看清來到你面前的每一個人,還原他的本來面目。
佛教講的“四禪”實際上是所有教派都走的一條路,是所有教派共同的修法。
在佛教未出現之前,印度的瑜伽教派就已描繪過“四禪八定”的境界和反應,和後來釋迦佛描繪的是一樣的。
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古人還是今人,身心都沒有多大變化。現在的人修煉同樣要經過四禪八定。
四禪八定修完也不能完全掌握生死。但要了生死(生死自在),必須經過四禪八定。
【入定與出定的技巧】
入定的過程:首先感覺到身體逐漸消失,接著呼吸逐漸由粗變細,再接著念頭逐漸減少,乃至消失。在這種情況下即是進入定中了。
那麼,怎麼出定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動一個念頭,告訴自己要入定多久(例如幾個小時或者幾天),當時間一到,自然會出定。
如果入定前沒有動念,沒有把出定的時間輸入頭腦,又沒有外人引出,自己是很難出定的,必須靠別人幫助。
中國的修行人有一種彈指的方法,當看到同修入定出不來了,就在他耳邊三彈指叫他出定。由此發明了引磬。“引磬”,顧名思義,就是把人從甚深的禪定中喚醒、引出而使用的磬。
你們現在可以想像一下入定的過程:先想著自己的身體空掉了,接著呼吸由粗變細,漸漸沒有了,接著念頭也沒有了,只有靈明的覺知存在……
出定和入定的感覺恰恰相反:首先是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漸漸存在了,接著是感覺到自己有呼吸了,再接著是感覺到有念頭了,會分析、判斷了。
當這三種現象出現時,眼睛一睜開,就發現自己又真實地存在了。
為什麼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突然入定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突然出定的呢?這種情況靜坐的人經常會出現:
在打坐的過程中突然空掉了,剛感覺空掉,這種感覺又突然沒有了(即恢復了對身體、呼吸和念頭的覺知),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進去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出來的。
【入定與住定的技巧】
佛門裡經常讓修禪者參一個話頭,問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如果你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就會知道將來要到哪裡去。之所以不知道將來要到哪裡去,就是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同樣,當你把握了入定,自然會知道如何出定。
在最初階段,通常在定中住十分鐘,就要趕快出定,然後再入定十分鐘。這樣出——入——出——入,反復十幾次、幾十次之後,你自然就掌握了入定、出定的技巧。
一般人不知道方法,在定中住上幾個小時,被外界的人突然喚醒後,就入不了定了。因為在定中住得太久,把怎麼入定給忘了。
平常人在夢中也會入定,只是不知道這是在修行。例如你從夢中醒來,身體沒有動,不知不覺又睡著了,接著做夢。如果身體動了,翻了個身,就很難接著做剛才的夢了。
入定、出定和做夢是一樣的。如果你會修行,可以在睡夢中訓練自己(夢中一樣可以成就),時間久了就會入定、出定了。
有些人天生就知道自己是怎麼入睡、怎麼醒來的。就像剛睡醒時,前幾秒鐘感覺不到身體和呼吸的存在,只有微細的念頭。慢慢地,才感覺到身體的存在、呼吸的存在、念頭的出現。這時候就要翻身了。
你們會問,身體這關沒有過,腿疼能不能入定?身體這關未過,一樣可以入定。
既然在睡夢中能入定,就沒有理由不能入定,因為能睡就能入定。只是有一點區別,身體氣脈沒打通的人,出定後會全身疼痛。
在入定時是由重到輕,身體逐漸消失,所以感覺不到疼痛。而出定時是由細到粗,進一步感覺到身體的存在,所以出定後身體會疼痛。
為什麼說掌握了入定、住定、出定的修行人,就掌握了生死?因為入定的過程與死亡的過程一樣。當一個人住在定中時,他的神識走了。同樣,當一個人死亡後,他的神識也走了。
學佛的人都知道一個詞語——“中陰身”。什麼叫中陰身?離開前一個身體,還未進入後一個身體,中間的這個東西就叫中陰身。但對於能把握的人就不叫中陰身了,叫什麼呢?古今中外的修行人給它起了不計其數的名字,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叫法,最通俗的叫法是“靈魂”。雖然佛教不承認有“靈魂”,但有另外的名稱。
今天講的聽懂了沒有?聽完了,回去後最好能再坐半個小時,把講的內容回憶一遍:入定是哪三種反應?為什麼不能入定?入定後為什麼不能出定?為什麼感受不到住定?
學會了入定、住定、出定,也就掌握了死亡。實際上入定、住定、出定就是在訓練死亡。因為入定、住定、出定的過程和死亡的過程一模一樣。入睡、住睡、出睡也是一樣的道理(指聖人的睡)。
【入小定與入大定的區別】
在開的過程,在定境當中,會有一個畫面出現。開完了以後,就會合,一開一合、一開一合……。說不定要開合多少次,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但它一定要經過這個開和合的過程。
為什麼要有個開呢?開就是個體融入到整體裡面的過程。又為什麼要合呢?合成整體才能夠隨時分成無數個個體……。個體隨時又會變成一個大的整體,大的整體隨時又會分裂成無數個小的個體。佛菩薩的化身,整個形成、修行的過程就是這樣的。
在入定的過程當中,個體的資訊本能地釋放出去,整體的資訊自然地進來。就像打開門一樣,外面的空氣自然就進來了。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無時無刻存在,我們把身心一打開,它就進來,進來以後就形成內外一體了。
當形成一體後,就處於一種飽和的狀態,就不會動了。一般只有在支離破碎的時候才會動。一旦形成整體,就沒有來,沒有去,沒有真,沒有假,隨緣就勢,隨緣現形。
處在禪定當中時,旁人喊他是聽不見的。當從四禪退到三禪、二禪、初禪出了定以後,又有一個回爐的入定。回爐的入定是在日常生活中入定,不是在坐禪中入定。
在日常生活中的入定,已經沒有任何一種形式了,你看他在吃飯、聊天、嬉笑怒駡,其實他是和整體的力量融為一體的。這個時候的他不會被日常生活中種種「瑣碎和聲色及事物」擾亂禪定的畫面。但外面有任何影子投射過來,他立馬就能感受到。當外面的影像過去後,他裡面還是如如不動的。 內心就像一面鏡子,鏡前來什麼景象,鏡子裡面就顯現什麼。當景象過去後,鏡子裡面亦複如是,不留痕跡,永遠保持一個清淨的畫面。
前面講的坐禪的入定還不是一種真正的大定,還處在狀態當中。大定是從狀態裡面出來以後,入定在生活當中,在日常生活中入的大定才是佛祖講的真正意義上的入定。
在禪堂裡,在山洞裡坐禪的入定是一種小的入定,但對我們現代的凡夫來講已經是非常的了不起了。大菩薩和諸佛入的定,就是入在日常生活中,你根本看不到他在入定。他雖然在吃喝玩樂,其實是在定中。他的心境就像明鏡一樣時刻保持著一個畫面,因為這時他的內心就是一面鏡子,不需要再一個進一個出。
要達到這樣,我們還需要通過前面半步的訓練,從有意識的入定,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從四禪裡面退出來,還有一個大覆蓋在日常生活中的入定。這樣一進一出,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
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再續前緣》
《再續前緣》
世間恩愛夫妻,或有發願來生再續前緣,以為來生再生為人很容易;事實上,可能經無量劫還未必能再續前緣。我們每個人都有各人的別業,今生結為夫妻、子女,只是在別業中有著一時的「共業」;這樣的「共業緣份」才可能再續前緣,也非常不容易。比如夫妻中,一個好善樂施,一個樂於官場爭名奪利,來生有可能一個在天上,一個在三惡道中;要再生為人道,非常不容易,猶如盲龜在大海中,穿過浮木的木孔,那般的難。兩人又要能同時生為人道,又能生於同一時代、同一個地區;這種親緣再聚,恐怕是無量劫之後了。
現世中,兩人若是共同行善升天,或親近三寶,發願求生佛國淨土,來生再相逢的因緣就容易了。在《雜寶藏經、卷五》:『舍衛國,有一長者,作浮圖僧坊(造寺院),長者得病,命終生三十三天。婦追憶夫,愁憂苦惱,以追憶故,修治浮圖及與僧坊,如夫在時。---』妻子因為憶念長者,就接下長者未完成的造寺院工作。
長者以「造寺功德」而生於三十三天,心生歡喜,在憶念塔寺時,就以天眼遙觀塔寺,看到他的妻子在維護塔寺。就從天上下來,對妻子問候安慰。其妻則說:「你是誰?怎麼這樣對我說話?」長者答說:「我是你的丈夫!」其妻說:「既然是我的丈夫,就應該前來和我交會親近。」長者說:「人身臭穢,不復可近,想要再成為我的妻子,就要精勤於供養佛及比丘僧,命終之後,生我天宮,才能以妳為妻。」其妻依於長者的話,以供養佛、僧功德,【發願生天】。命終後,即生三十三天,結為夫婦。並且一同到佛陀那兒聽聞佛法,証得須陀洹。
兩人若共同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轉「世間緣」為「出世間法緣」,即使往生「凡聖同居土」也有五神通,也就能再續「法緣」同登聖果了。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見性」與「見聞覺知」(見精)
禪宗旨在引導眾生明心見性,但是「心」的體性是無形無色,性在那裡?怎麼見?古德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比如《楞嚴經》:『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來讓阿難看見。如來五輪指握拳又張開,表達「客塵」生滅、動搖,而阿難的「見性」本不動搖。所以佛問阿難「汝今何見?」
一則禪宗公案:百丈禪隨侍馬祖道一禪師。有一天在郊外,看見一群野鴨飛過去。
馬祖問:「那是什麼?」百丈答:「野鴨子。」
馬祖再問:「到哪裡去了?」百丈答:「飛過去了!」【被外境給轉了】
馬祖回頭扭住百丈的鼻子,百丈痛而大叫。
馬祖大聲說:「又道飛過去也!」(心不就在這兒呈現嗎?)百丈因而有所省悟。
從外在的「境」來反聞聞自性。『眼見情境』雖然不是「心性」的本來面目。但是,《楞嚴經》為我指明:「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第二個「見」是「見精」,是感官觸境所生起的「覺知識心」。第一個與第三個「見」,則是「真心」。禪宗就是在為我們認明這個「真見」。
一切境相、一切萬物都無非依緣而有,依於緣起,說為「空性」。就如我們的「心」,能隨緣現起無量相,這無量相無非緣生,也必會緣滅,歸於空寂。這是在理解「法性空寂」,也是「緣起性空」的「空性」理解,非禪師在引導眾生借境「明心見性」。理解的「識心」是「見精」,也如「見聞覺知」之「識心」,如捏眼睛看到第二月;「見性」是悟見「見非是見」之「覺性」,如第一月。
2025年9月18日 星期四
《上師瑜珈》
偶思《上師瑜珈》
「上師瑜珈」也名為「上師相應法」,顧名思義,乃「與上師合而為一」,是「藏傳佛法」常見修法。「上師」一般指教授師、大善知識;然而,一般人少有大福報來親近大善知識。一般所言「教授師」,未必「戒定慧」三學,以及修証,都能有相當造詣,不免會有習氣上的過失。對現今「善知識」,若是未能具備「觀功不觀過」的「善根」,就難以契應「上師相應法」而獲得利益。因此,降伏「我見、我慢」,是修習「上師相應法」所必須的要件。
過去的「祖師、大德」留下殊勝法教,我們也可依循其法教而尊為「上師」。或者一心皈依「佛菩薩」來作為「上師相應法」之所緣。比如「念佛者」皈依「彌陀如來」,並且讀誦《淨土經典》,感受彌陀如來為眾生發「四十八大願」大悲心,成就「極樂世界」;由此生起對彌陀如來的「一心」敬仰與皈依,即是「上師相應法」。
吾人「心性」與十方如來,乃平等無別,彌陀如來成就「極樂世界」廣度無邊眾生,吾人心性亦可成就「極樂世界」廣度眾生,由此「與上師合而為一」來契應「自性彌陀」。由此念佛時,漸契「是心是佛」。或依於《普門品》,修習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菩薩行,也當能名「上師相應法」。
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偶思:
一。「聞思修」的「思」,有二種過程:一者「概念」尋察,念頭會來來去去。直至「心」漸漸能「活在當下」,才能轉「尋察」為「伺察」,念頭不再來回浮動尋找。如貓捕鼠,老鼠的一舉一動,都在貓的注視中;也才能轉「概念」為「正念」。
「活在當下」最大的障礙,在於「攀緣習性」、「妄想分別」難以止息。必須透過「靜心、禪觀」來淡化。若是憾動不了「習性劣習」,就得回頭修「懺悔」,以及廣結善緣,長養「善根」。4/23
二。我們眾生,早晨睡醒,總會感覺明天的太陽,一樣會升上來;感覺不到「無常」剎那在遷流。若能活在當下,當會親切感觸生命如少水魚,隨著呼吸,一呼一吸的在走向「臨終」。
「無量眾生誓願度」
「初發心菩薩」雖然有發《四弘誓願》,但是尚在凡夫位,「心」被「貪瞋痴」所左右,很容易被眾生度過去,而不是度眾生,只能種下「菩提種子」,沒有「智慧力」、「威神力」。也就做不到觀音菩薩的「聞聲救苦;地藏菩薩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眾生在「因地」,只能先發「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指眾生本具的「清淨心性」。一切「眾生心」無不深染「我貪、我瞋、我痴、我慢」,脫不了「自私、自利心」,故名眾生。因此,淨化「我貪、我瞋、我痴、我慢」即是「度眾生」。
淨化一分「貪瞋痴、我慢」,就散發出一分「慈悲喜捨心」,比如自心快樂,身邊的人就會感染快樂。自心貪瞋心重,就會散發自私自利的行為,令人遠離不樂接近。亦即,眾生在「因地」修習「六度波羅蜜」時,同時就在度眾生。直至圓滿「清淨心」,當如《地藏經》:『---利及於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開啟無量功德藏,化身於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化度無量無邊眾生。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
法身不痴即【般若】”,你一念清淨,萬緣放下,證到法身,大徹大悟這是大般若。“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這三句可以說如珠走盤,沒有一個方向保留的。三句即一句,一句即三句,一念寂滅清淨當下成佛。
《法、報、化》三身
若無佛的法身,就不會有報身或化身。若有佛的法身-清淨無染、不可思議之法界,當不可思議之佛陀功德聚集時,報身即從法界顯現。當報身之悲心為利有情眾生而觸動時,化身便會顯現。由此,真如定從空性而來,而空性即為法身。
三金剛定去觀想的,大部份紅派的儀軌大都是以三定去觀想一個本尊,所謂真如定、本因定、遍照定等三種禪定去觀想的。前面的真如定是法界體性智、空性是如來藏性的部份,一直到遍照定最後就成為圓滿本尊的身相功德圓滿的身相。」
《想蘊》
透過「想思」而知了別世間事務,比如買一斤水果多少錢,我有多少錢,能買多少斤,明白了了。這明明了了的心,通用於各種交易,了無疑惑、了無障礙,也必是「真理」。世間執此「真理」一世又一世,「概念已很難打破。
佛法的義理,也能如是明白了了,了無疑惑時,就會執為這是「真理」,就像世間金錢交易的結果,準確無誤。也會因此執著「知見」為真理,更會誤以為「澈悟」,因為了無疑惑了;也因此,跳不脫「名言分別」的勝解概念。
「名言」讓我們明了事物的實相,這明了的「心識」,並不是「心性」的本身,只是依緣而有的「心識」;必須「得旨忘詮」,才能頓落無以來的「名言分別」,入於離言絕慮,心行處滅,而顯露本具的「靈知不昧」,自在無礙,才是飲入佛法甘露。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壇經》無念
《壇經》無念
《壇經》:『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是《壇經》的宗旨、目標。又說:『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以無念為宗」即是依於「無念行」來入佛知見,成就佛果。若能「悟無念法」,就能在成佛的理地上,暢通無疑。因此,証得究竟「無念」,是佛的境界,如澈悟大師:『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無念心體,唯佛獨證】,即使「等覺菩薩」還未証「金剛喻定」之前,猶有「變易生死」,就尚無法究竟「無念」。
《壇經》:『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又說:『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也當是《壇經》所說的『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者」,無二相、無能所,唯是「一真」,也名「真如自性」。「無念者」指已體驗「真如自性」,一切念皆從「真如」而出,如海與波,泯息二元相對時,「海波」無二,即波即海。「於念而無念」的「於念」指「見聞覺知」之念;「於念而無念」則指一切「見聞覺知」之念,皆無染污,皆歸源於「真如自性」。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或有誤解為「不起一切念,是無念」。如《壇經》中『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因此回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旨在說明「無念」不是沒有念,只是無染污、分別念。
「真如自性起念」即見「本心」,如《壇經》說:『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所以能依於「真如自性起念」,就必然『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不同眾生之「根境」相觸所起的分別念。如《楞嚴經》中的「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即是「真如自性起念」,非「六根六塵」相觸所起「分別念」。
《壇經》明示「無念行」來直登「佛果」的明燈路徑,如何修習「無念行」?《壇經》:『常淨自性,使六賊從六門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在生活中「根境相觸」,心不染污於外境,念念任運無住,自在解脫,名「無念行」,非【離】六塵而有「無念」。
「無念」的修証過程,也名「無分別智」,過程當中有著許多的岐路,值得我們警惕。《攝大乘論》談到「無分別智」必須具足五要素:
一、離無作意故;二、離過有尋有伺地故;三、離想受滅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離於真義異計度故。離此五相,應知是名「無分別智」。
一、離無作意故。「無作意」者,比如熟睡、昏迷、全身麻醉,就不會作意。這類「無作意」不是「無分別」的「無念智慧」。「無分別智」中,並不會失去「覺性的明覺」,只是不起分別。
二、離過有尋有伺地故。「禪定」中的「二禪」以上,「心念」都已超過了「無尋無伺」,已沒有「尋伺」分別的浮動了。這類「禪定無分別」,並不是「無分別智」,因為退定後,「妄想分別」依然會再現起。
三、離想受滅寂靜。「想受滅」乃聖者進入滅「想受」之蘊,所以不是「無分別智」,乃在「偏空」中,沒有「無分別智」的隨緣顯妙用之功用。
四、離色自性故。指不能把「石頭、木塊」這類無知覺得「色質」,說成「無分別智」。
五、離於真義異計度故。「真義異計」指聽到「心性如如不動、心性本具無分別智」這「聖言量」時,心中了然無疑;但是,這「明瞭相」並不是「無分別智」。因為「無分別智」乃「無相無住無念」,心中的「明瞭相」則是「有相有住有念」,並沒瓦解「名言分別」。以「解」為「証」者,即是墮在「離於真義異計度」。
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起心動念』的「覺知」
『起心動念』的「覺知」
「清淨心性」本然不垢不淨,與一切染法不相應,無一切境界之相;本然不起妄念,無念、無相。然而,「眾生心」迷真執妄,不守自性,也就隨緣而起無量妄念。
「修行」即在破除「迷真執妄」,回歸「清淨心性」。「無念」猶如是茫茫大海中,回歸故鄉的燈塔。過程中,需要「明覺的般若智光」照亮路程,需要在「起心動念」中,照見每一個「念頭」都能明覺正確的方向、正確的路。一旦失念於「起心動念」,就無以開啟「般若智光」,明覺回歸的路,「無念」明燈,也不存在於當下。因此,觀照『起心動念』的覺知,是一切修証不可越躐的次第,才能不滯留在概念。
「無念」是妄想無分別之念,無染污之念,不是沒有念。就如六祖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菩提」從「根境」相觸的「心念」中現起「般若覺照」。「心」若是迷失「起心動念」的覺照,何能回歸「清淨心性」呢?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