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見性」與「見聞覺知」(見精)
禪宗旨在引導眾生明心見性,但是「心」的體性是無形無色,性在那裡?怎麼見?古德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比如《楞嚴經》:『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來讓阿難看見。如來五輪指握拳又張開,表達「客塵」生滅、動搖,而阿難的「見性」本不動搖。所以佛問阿難「汝今何見?」
一則禪宗公案:百丈禪隨侍馬祖道一禪師。有一天在郊外,看見一群野鴨飛過去。
馬祖問:「那是什麼?」百丈答:「野鴨子。」
馬祖再問:「到哪裡去了?」百丈答:「飛過去了!」【被外境給轉了】
馬祖回頭扭住百丈的鼻子,百丈痛而大叫。
馬祖大聲說:「又道飛過去也!」(心不就在這兒呈現嗎?)百丈因而有所省悟。
從外在的「境」來反聞聞自性。『眼見情境』雖然不是「心性」的本來面目。但是,《楞嚴經》為我指明:「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第二個「見」是「見精」,是感官觸境所生起的「覺知識心」。第一個與第三個「見」,則是「真心」。禪宗就是在為我們認明這個「真見」。
一切境相、一切萬物都無非依緣而有,依於緣起,說為「空性」。就如我們的「心」,能隨緣現起無量相,這無量相無非緣生,也必會緣滅,歸於空寂。這是在理解「法性空寂」,也是「緣起性空」的「空性」理解,非禪師在引導眾生借境「明心見性」。理解的「識心」是「見精」,也如「見聞覺知」之「識心」,如捏眼睛看到第二月;「見性」是悟見「見非是見」之「覺性」,如第一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