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迷』與『悟』的比喻

『迷』與『悟』的比喻 《楞嚴經》:『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既然稱為「妄心」,就不該有什麼因由;有因由,就不名為「妄心」。若是還認為「妄心」有因,那就顛倒了。就如有人妄說某事,再傳至他人,如是不斷的傳遞,妄上說妄。若追究其因,本來就沒有的事,怎麼會有因呢?「妄心」沒有「初因」,只是因「迷」而有;「妄心」本無所依,也就沒有生,沒有滅。眾生的「無明」也如是,所以說「無始無明」。 《楞嚴經》說了一個比喻。『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演若達多早上醒來照鏡子,自己明明有頭有眼,為什麼自己就是看不見,誤以為自己變成了魑魅妖怪,以致發狂奔走。演若達多的發狂,那有什麼原因造成?只是自己迷失自己的「心性」,自生「妄想」而發狂。 「無明妄想」沒有初因,眾生很難相信,就像有「先天性眼病」的人,看到虛空有「光色」。「無病」的人跟他說「沒有那些光色」,你所看到的「光色」是虛幻的。「病人」會強調「眼見為實」,我明明真實的看到「光色」。迷失「清淨心」的眾生,也是這樣很難相信「世間如幻」、「清淨心性」本具,與佛無別。除非透過「善知識」的開示,「信受」了佛法甘露,迷惑的「狂心」才會自歇,歇即菩提。 「歇即菩提」是什麼境界?《楞嚴經》說『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得菩提者」就像睡醒後,在說夢中事。睡醒時的「心」很清醒的了知「夢中」的「榮華富貴」虛幻無實。何況「狂心」本來就沒有因,自己「無中生有」,猶如演若達多照鏡子,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頭而發狂。 眾生雖然覺悟了「清淨心性」本具,在「理」上,猶如「一燈破千年暗」。然而,眾生無始以來,久熏妄識,若不修行,還是會隨順「妄想習性」在流轉,依然會妄執「煩惱」為有,跳不脫輪迴的洪流。要恢復本來「清淨心性」,還得澈見煩惱業因,淨化「妄想習性」。 如何淨化「妄想習性」?《楞嚴經》說:『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淨化「妄想習性」,要先「明理」。如《楞嚴經》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以眾生不了「心性」本具「覺明」,而無明妄動;把本具的「覺明」,妄執有個「明覺」。於是「有能有所」生焉,有「能覺」的「心」,「所覺」的「明」;在「能所」中,「業相」展轉相生;在「無同異」的「心性」中,有著種種不同「業相」分別,有虛空、有高山、平地之等等「世間分別」。 眾生在「無同異」中,『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在「憎愛分別」下,造作種種「染淨業」;在「愛染心」下,交遘為「種」,於是有各種不同的差別眾生。 眾生在「妄想分」下,造無止盡的「善惡業報」,以「殺盜婬」三為根本。在「殺盜婬」三緣下,種種恩怨情仇,「業報」輪迴不息。 「理」由「因」而「果」,「証」必須由「末」返「本」,要能先斷「殺盜婬」這三緣「習性」,了達「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而後「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三因止息。「分別止息」,狂性自歇。 狂心若歇,周遍法界的本具「清淨心」,自然開顯。「不從人得」指「清淨心」既然本具,就不是靠什麼「條件」才得來的,只要止息「無明妄覺」,即開顯本具『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