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參禪》與《看話頭》

《參禪》與《看話頭》 讀《虛雲老和尚開示錄》札記: 禪宗的「明心見性」,「行持」上多是「先明理,後除事」。「明理者」,明了自心本具「如來德性」,心性本然清淨;只因 「妄想執著」才迷失了真性的妙明,才妄執四大為「我」,把山河大地視為心外物,迷有「生死」。若能契應清淨自性,「生死」如夢幻空花,緣起緣滅;「煩惱、菩提」 、「生死、涅槃」唯是假名。 「除事者」在於除卻「妄想習性」,淨化世間愛染執著。「無明習性」若不除,本具德性就無以透出,猶似烏雲蔽日。只是我們眾生「妄想習性」頑固、強大,非大用方便難以成效,虛雲老和尚教以「看話頭」來淨化眾生妄想習性。先以「一念」來抵制「萬念」,再從「一念」中照見本來面目。亦即先「屏息諸緣,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再於「一心」中來進行「看話頭」,破除根本無明。 虛雲老和尚為我們強調「具足了屏息諸緣,萬緣放下」,才能令貪、瞋、痴、我慢心,伏住不起,才具足了「參禪的先決條件」。與達摩祖師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同出一徹。 若是未尚達這一條件,念頭就會浮動不止,閃爍不定,觀力不足以成就「參禪條件」。應當要先觀「世間空、苦、無常」來放下潛在的「貪、瞋、痴、貢高我慢」,才能成就「參禪條件」。 現今「禪典」易得,「明理」尚易,「除事」則難。主因外在環境的誘惑比古時多,染執習氣不易淨化,「禪定」不易成就,難以觀見深藏心深處的「妄想習性」,何況「去執」。然而,「除事」不盡,「染心」就必覆蓋心光,「本具清淨心性」難以破網而出。現今「禪修者」似乎多忽略了「除事」宜盡,偏於「明理」。 「看話頭」、「參公案」是現今常見的「參禪」方便。「參禪」貴在起「疑情」。何謂疑情?比如「生從何而來?死時歸向何處?」或「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發起了決心要堪破這個疑團,才叫「疑情」。沒有那種堅定的堪破的決心,不叫疑情,那是「知解」。 古德開示說「疑情」發起時,通身內外只是一個疑團想堪破這「疑團」,卻如水中撈月,了無下手處。過去的經論知解,到此也無用心處。疑團糾結在心,放也放不下。 當疑情得力時,整個心都是疑團,抬頭不見天,低頭不見地,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千人萬人之中也不見有一人。」猶如關羽百軍面對萬軍,不顧得自身安危,一心直取顏良。堪破疑情的決心,有這般的勇猛。 來果禪師參「念佛者是誰?」用功得力時,人家問「大殿供什麼佛像?」居然參到不能回答。 「抬頭不見天,低頭不見地」,也表示他參禪的心,已達到了「一心」。「一心」是定心,但是不同「定境」,有「疑」觀慧就在其中,;「定慧」並進,才會有觀力堪破疑團。沒達到「一心」前,「疑情」不免流落在思惟、測度的名言中。所以古德說「離心意識參!」就是要我們泯絕名言,斷除妄想思惟,在觀慧的定心中來堪破疑團。 「看話頭」,現今多以看「念佛是誰?」或者「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看話頭」是觀照「話頭」未起之前的心性,當所觀「話頭」欲起未起,從中明了「性與用」。若是待「話頭」生起了後,就已成了「話尾」,就如虛雲老和尚說:『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 我們最初「定心」不足,在觀照「話頭」時,念頭會不斷的閃動,飄忽不定,無法清明,只能照到話尾。對治之道,不妨先念佛,佛號一句一句的念,屏息外緣,令「攀緣習性」漸漸淨化,令「話頭」綿密而清明,漸漸凝結為「一心」;直至如「古德」所說「萬馬人中不見一人,萬事鬧場不見一事。」,方成就參禪的「一心」。 古德「參禪」時,都能參到飯不知飯味,吃茶不知茶味,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才能在「一心」中參悟。如高峰祖師:「參禪若要剋日成功,如墮千尺井底相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千思想,萬思想,單單則是箇求出之心,究竟決無二念。誠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徹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語,永墮拔舌泥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