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面對《情欲》

面對《情欲》 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生理上的飲食、男女欲求,是過去的習性積染而來;及至於今,已積習難改,已不是客觀上所能掌控的,也是娑婆眾生所以投生於娑婆世界的「正因」。 《情欲》是七情六欲的簡稱。只要「六根」正常,就一定會有「七情六欲」,比如餓了會有進食的欲望,看到他人不幸,心中也會不忍而哀傷,男女的「情欲習性」更是顯得強烈渴求。但是,「修行」不是要消滅「七情六欲」,「習性」也不是你想要滅除就能滅除,只能看清「情欲」的過患,逐漸淨化。 《雜阿含》:『欲,謂五欲功德。何等為五?謂眼識明色,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為欲。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 「五欲功德」是指「五根接觸五塵」,「眼、耳、鼻、舌、身」與外境「色、聲、香、味、觸」能生起欲樂;比如今生能受用美味飲食,或以車代步等等,都是依於過去福德而來。但是「五欲」並非就是「貪欲」。「五欲樂」是「心」對塵境喜樂的了別,比如聞到花香,是鼻根的功能,在「五欲」境中生起了愛染才是「貪欲」。 《法句經、愛欲品》說:『「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明示「貪欲」的現起,乃由「想思」生起。比如第一次吃非常好吃的「美國葡萄」,當下感受「美味」並非「貪欲」。而是吃完還會想吃,再看到它時,激發心理上的想像,接著就有著想吃的衝動,才是「貪欲」。 「想思」也是「五蘊」中的「想蘊與行蘊」。「五蘊功能」是人性本具的功能,我們無法也不能去滅除它,而是要從「五蘊」中照見「五蘊皆空」來解脫「愛渴」的束縛。 古云:「嗜欲者,天機淺」,《楞嚴經》則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多欲」不只會障道,令身心粗重而多病,更會熾燃「貪欲的習性」,深陷於輪迴的洪流中。斷除「貪欲」是修行的必修功課。 要如何斷貪欲?《雜阿含經》:『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觀照「八正道」之前,「定心」若不足,就會在根境相觸下,立即隨順貪欲習性,墮入「想思」的執取中。比如習慣唱歌或跳舞者,一聽到舞曲,整個心立即墮入情境,無以自拔。有了「定心」才能在「根境」相觸中,清明觀照「情境」,不被所迷,才能在「念與念」之間,留有空間來生起「八正道」的「觀慧」,不會墮入《法句經》的「想思」執取中。 「禪定的正知力」增長,當可以依「四念處」中的「身念處」入手,亦即在生活中的根境相觸中,不斷的去覺知「身念處」,由此引生斷「貪欲」的「正知力」。比如吃飯時,正知吃飯;走路時,正知走路。當現起妄想時,正知在妄想。只要能正知妄想,「妄念」就會自息,回到「正念正知」。只要能活在當下,令「正念正知」相續不斷,「定慧」法爾增長,當能逐漸的能在「根境」相觸中,不被「情欲」所迷,令「道業」平順前行。 《大智度論、十七卷》有一則世尊前世為「一角仙人」的故事。「一角仙人」因路滑導致腳受傷。由於仙人福力甚大,瞋咒十二年不下雨,免得又跌倒受傷。導致附近地方長年乾旱,令國王非常苦惱,於是派婬女去擾亂仙人的修行,令他失去五神通。婬女就製造機會,讓仙人滿足美食、美酒,乃至「一切五欲」的受用。仙人的身心也就越來越粗重,逐漸失去了五神通。仙人在皇宮享用五欲久了後,非常想念過去身心輕安的禪定覺受,也越來越厭煩「世間五欲」所造成的煩惱。於是決心回到森林中,重新修「禪定」,直至恢復五神通。 故事的啟示:飲食、睡眠過度,乃至追逐世間五欲,都會讓身心越來越粗重,不但退墮「禪定」,也讓身心不調,百病叢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