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欲》的本質
《情欲》的本質
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生理上的「飲食、男女」是娑婆眾生會有現象,也是輪迴娑婆世界的「正因」。要止息輪迴苦,就得斷除「渴愛」的根結,如古德也說「嗜欲者,天機淺」,「多欲」不只會障道,令身心粗重而多病,更會熾燃「貪欲的習性」,深陷在輪迴的洪流中。
所謂『飽暖思淫欲,飢寒起盜心。』人在「飢寒交迫」中,為了生存,就會失去理性的自制力,生起偷盜心,乃至作姦犯科,身敗名裂。一旦飽食無憂久了,在「人性欲望」下,就會思淫欲。
所謂「富貴不能淫」。人在貧窮中,沒有福報受用「五光十色」,「心」不得不忍於外境的誘惑;一旦擁有「富貴」,在「離苦得樂」的習性下,「六根」自然會去追逐「色、味、香、觸、法」的欲樂滿足;要能制心不亂,就得有「禪定、般若」,也是「修行」的關鍵所在。
《楞嚴經》中,即使阿難尊者長期在世尊座下修行,依然難以跳脫摩登伽女的「幻術」。所以「情欲」的淨除,不是我們想斷就能斷。《佛典故事》中,一則佛陀在世時,有一名年少比丘,被「男女欲望習性」困擾不已。在寂靜中時,「愛欲習性」總是會生起,感到十分苦惱。有一天,生起妄想,誤以為切掉自己的性器官,可以要保持清淨戒行,解脫苦惱。當年少比丘拿起刀子,準備動手時,佛陀忽然走進來為他開示:『這麼做是愚癡的事!欲望的消除,煩惱的解脫,並不是去掉「根境」所能成辦的。煩惱的瓦解,在去看清欲望的「空、苦、無常、無我」的本質,才能放下渴愛的染執,而不是一昧遠離外境。』就如我們認為「情慾」障道,而產生排拒、罪惡之見,也是不智的。
《法句經、愛欲品》說:『「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明示「貪欲」的現起,乃由「想思」生起。比如第一次吃非常美味的「葡萄」,當下感受「美味」並非「貪欲」,執著這樣的「美味」才是貪欲的來源。當吃完還會想吃,再看到它時,激發心理上的想像,接著就有著想吃的衝動,才是「貪欲」。如果能洞見「五欲」的虛妄性,不再繫念,「貪欲」當無由生起。這也就得有相當的「禪定與觀慧」才能辦得到。
《雜阿含經》說:『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必須在生活中行「八正道」,增長「戒定慧」,「情欲」才能逐步淨除。亦即「情欲」淨除力量,要先立基於「正知見」,也得從生活中成就「定心」,才能看清「欲望」的緣生無性,淨化習性,漸漸不被情欲所拘。
星雲大師曾開示說:『在這四果羅漢中,我們先講初果、二果羅漢,他們進入真正的佛道了,他們還會有殺、盜、淫的行為嗎?-----他們有淫欲嗎?一般出家修道者,對欲望有約制的功力,或用勞動服務等代替,忘卻了愛欲;或者有些正念的羅漢,對男女不會有邪心妄念。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他雖然是阿羅漢,仍然還有變異生死,還是有餘習存在,因此在某一種情況之下,美色的誘惑、情意的挑逗,或者某些特殊的因緣情況,他可能也會犯下淫戒。就像在世間上的人,所謂「食色性也」,在還沒有到超凡入聖的境界,你說他完全沒有淫欲的行為,這也是不合理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