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大乘大義章》色身延壽

白話:唐岐
遠問曰:經云,知四神足,多修習行,可得住壽一劫有餘。又,須菩提請世尊住壽恒沙劫。既有此法,即宜行之有人。請問:諸佛菩薩,竟有住壽者不?若果有者,為是法身,為是變化身乎?若是法身,法身則有無窮之壽,非凡壽所及,不須住壽。若是變化身,化身則滅時而應,時長則不宜短,時短則不宜長。以此住壽,將何為哉?
 慧遠法師問鳩摩羅什大師說:在《長阿含經遊行經》說:「佛告阿難,諸有修四神足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可以活一劫有餘。」佛要涅槃時,須菩提也請佛住壽恒沙劫。既然有住壽之法,應該有修行人依此修習而得住壽。請問:諸佛菩薩是不是真的有傳下「住壽的法門」?若是有,是屬於法身呢?還是屬於化身呢?若是法身,法身無形無相,本來就沒有住壽的問題。若是化身,則是依於感應而現,所現的壽命依於因緣有長有短,住壽意義何在呢?
又問:壽有自然之定限,壽之者輿化而往,自應無陳,時不可留,云何為住?若三相可得中停,則有為之相,暫與涅槃同像。不知胡音中竟住壽不?若以益算為住壽,則傳譯失旨。
慧遠法師又問說:在世間的壽命,有一定的局限;佛菩薩隨著眾生的不同需要化現化身,壽命也就沒有一定。當因緣盡了就會捨壽,怎麼會有長久住壽呢?
若站在證悟解脫相、離相、滅相三相的過程中來說,壽命若是可以停下來的話,這時的有為相就暫時與涅槃同,等同無生;然而証悟解脫相,心中已無執於相,已沒有「壽者相」的分別了,怎麼會有住壽呢?不知道梵語中有沒有「住壽」這個用詞?如果以增加壽命為住壽,在語意上就翻錯了。
又,得滅盡三味者,入斯定時,經劫不變,大火不能焚,大海不能溺。此即是三昧力,自在壽住。今所疑者,不知命根,為何所寄?為寄之於心,為寄之於形,為心形兩寄也?若寄之於心,則心相已滅,滅無所寄。若寄之於形,則形隨化往,時不可留。何以明之?《力士移山經》雲,非常之變,非十力所制。制非十力,則神足可知也。此問已備之於前章。若一理推釋,二亦俱解。
又如証得「滅盡定」的人,在入定時,他的色身可以暫時不變異,大火不能燒,大水不能淹的神通功效,可以隨自己的意願而住世。我所要問的是:壽命的命根,到底寄託在那裏呢?是寄託在心,還是寄託在色身中?還是同時寄託在心與色身?若寄託在心,入滅盡定時,心相已滅,就沒有可寄託的地方了。若寄託在色身,色身是無常變異,怎麼能夠不毀壞呢?就如《佛說力士移山經》說:無常的力量,連佛的十力尚且不能改變,何況是四神足所能改變?這個問題,前面已經提過,這裏的問題若是了解了,兩個問題就應該同時解疑了。
什答:若言住壽一劫有餘者,無有此說。傳之者妄。如《長阿含·大泥洹經》,阿難白佛,乘現證,從世尊聞,若善修習四如意,是人若欲壽一劫,若滅一劫,則成耶?《摩訶衍經》曰:若欲壽恒河沙劫者,此是假言,竟不說人名。用此法者,如賓頭盧頓羅墮阿羅漢,善修習如意故,壽命至今不盡。因現神足力,取栴檀鉢故,佛以此治之。唯聞此一人,行其法用,余者未聞。
鳩摩羅什大師答說:所說的「住壽一劫有餘」,沒有這樣說法,那是誤傳。在《長阿含大涅槃經》中,阿難問佛說:「若依持所証的功德力,或從佛處聽聞後,又成就四神足修習,這個人若想要壽一劫,如滅一劫那樣,可以辦到嗎?《摩訶衍經》則說:「若欲壽恒沙劫者」這樣的話,只是假設上說,經中也沒有提到人名與實例。只有提到賓頭盧阿羅漢,已成就四神足的修習,由於妄用神通力,從大象的象牙上取下「梅檀鉢」,被佛呵責妄用神通而受到處罰。賓頭盧阿羅漢本來被佛陀罰到須彌山西方的西牛貨洲教化眾生,後經僧眾的請求,改罰為「為度化眾生,不得入涅槃」,也沒有說住壽多久。在經典中,也只看到賓頭盧阿羅漢這個事例而已,其它的,我就沒聽過了。
又,諸阿羅漢,觀身如病如癰,如惡怨賊。如退法羅漢,多有自害,況當故欲久壽也。以體無我心故,深拔貪著根本故,以涅槃寂滅安穩之利,以不樂久住。雖住先世因緣,身盡則止。  
再說聖者不會戀執色身,比如阿羅漢會以「不淨觀」來看待色身,看色身如病如膿癱,也如同惡怨賊這般的厭惡,甚至於在佛陀時代,也有正見不堅固的「退法羅漢」,因為過度於厭惡色身而生起自殺,又怎麼會想要令色身長壽呢?阿羅漢已悟「無我智」,已經能夠捨棄對色身的貪愛心,只有一心追求涅槃寂靜的安穩大樂,不會有想要久住世間的問題。阿羅漢也明白現今的業報身,是過去的業力帶來的,必須去承受,所以會直到業報身緣盡時,才會棄下業報色而証入解脫,永息輪迴。
又,法身、變化身,經無定辨其異相處,此義先已說。聲聞人中說,變化之身,無心意識寒熱等慧,性是無記,正可眼見,為事故現,事證則滅。如是之身,無有根本,則無久壽之為義。法身二種:一者,三十七品等諸賢聖法;二者,三藏經等。此皆非身非命,亦不得有久壽之為義。當是先世行業所得之身,為大因緣故,欲久住者,便得隨意。摩訶衍中法身相,先已具說其因緣
法身與化身方面,在經典中並沒有明述兩者之間的差別,這點在前面已說明。若依「聲聞乘」所証的化身,當中沒有含攝「心、意、識、寒熱」等等智慧,所化的身是屬於「無記性」,人們雖然可以看見他,但是無法與他互相互動;所顯現的因緣結束後,就消失了。這樣的化身,沒有命根,當然不會有久壽不久壽的問題。
至於佛菩薩法身則有兩種:
一者,指証三十七品諸賢聖法所証的化身。
二者,是戒定慧相當圓滿所証的化身。這兩者法身,在隨緣示現時,非身非命,也沒有久壽久不壽的問題。這類聖者所現的業報身,所以會久住,必定有著度化眾生的大因緣使命,才會隨順因緣而住壽。
今者略說,菩薩法身有二種:一者,十住菩薩得首楞嚴三昧,令菩薩結使微薄,是人神力自在,與佛相似,名為法身。於十方現化度人之身,名為變化身。隨見變化身者,推求根本者,以為法身。是故凡小者,名為變化身,如此之人,神力無礙,何須善修四如意足也?
現在簡單略述兩種菩薩法身:一者,是十地菩薩已証得「首楞嚴三昧」者,習氣結使已經非常微薄,這類菩薩的神通力已達到自在無礙,與佛相似的法身,能化現十方世界,廣度無量眾生。這種大菩薩的化身神通力能令眾生見到,也能與他們實際互動,這類化身是依於法身而現。法身廣大無邊,若隨意縮小到凡夫能見到的法相,就稱為化身。這樣無礙的神通力,那裡還需要再修習四如意足呢?
二者,得無生忍已,捨結果身,得菩薩清淨業行之身,而此身自於分憶,能為自在,於其分外,不能自在無礙。是菩薩若欲善修習如意,亦可有恆沙劫壽耳。如人有力,不假大用,若無力者,乃有所假,初入法身菩薩亦如是。神通之力,未成就故,若修如意者,便得隨意所作。
二者,已証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也已經把具有三毒染污的業報身轉為清淨業行的色身,能夠隨意的「由心轉物」,也能依於憶想分別而神通自在,但是若離開了憶想,就尚不能自在無礙。這類菩薩若想要深入修習四如意足,也可以有恆沙劫壽,猶如有力的人,不必再依持工具,就能拿起重物,無力的人,就必須借用車子來推動。剛証得法身菩薩也是這樣,神通自在力還未完全具足前,若修習四如意足,便可以令神通力自在無礙。
又,修〈如意章〉中言,若人欲劫壽者,便得如意,不言住壽也。如阿毗曇中說,有阿羅漢,以施得大輻德願力,轉求增壽,便得如願。所以者何?是人於諸禪定,得自在力,願智、無諍三昧、頂禪等,皆悉通達,以先世因緣壽將盡,為利益眾生故,餘福因緣,轉求長壽,便得如願。如檀越欲施比丘多種食之物,而是比丘有遊行因緣,不須此物,善喻檀越言:汝以好心見施,可令此食為衣物。而得如願。
又如《如意章》中說:「若人要劫壽,就能夠如意。」但是沒有說是「住壽」。在《阿毗曇》中有說阿羅漢依於佈施得到大福德,若是把福德用來發願增加壽命,也能如願增壽,為什麼呢?就如《大智度論》說:「不壞法阿羅漢,於一切深禪定得自在,能起頂禪;得是頂禪,能轉壽為富,轉富為壽。」這類阿羅漢也能隨願知道三世事,或隨願使他人生不起諍辯心,比如施主要布施給比丘多種食物,但是比丘必須遊行四方,不方便攜帶這麼多食物,也能善用語言讓施主樂於把食物轉換成衣物或其它東西,都能如願。
又,善修如意者,亦如是。雖不先世福德求壽,以得無漏法故,專修有漏甚深善根,修有漏甚深善根力故,便得增壽果報。無漏雖無果報,能令有漏清淨,小而獲大果。又,滅盡三昧力因緣故,令余行增壽。若入滅盡三味時,過於生理,身則毀壞,無複身因,起定即無。若入餘定,則無此事。
善修四神足的神通力也是這樣,雖然不是以過去世的福德來轉求長壽,但是得以依無漏法功德來修習有漏法善根,令有漏功德轉為廣大深厚,便能如願增壽。無漏法雖然沒有有漏果報,但是能令有漏法清淨,才會有小功德得到大果報的力量。
又如「滅盡定」也有因緣令業報身增壽;但是入「滅盡定」時,由於「受想」的心識已滅,所以入定的時間太久的話,色身的命根會毀壞,會造成出定後,就會死亡。若是進入其它禪定,就不會有這樣的情形。
如一比丘欲人滅盡三昧,作起心因緣,願打撻椎時,當從定起。有賊來破壞僧坊,十二年中,無楗槌音,此比丘猶在定中。後檀越還修立僧坊,打楗褪,比丘便覺時,即死也。
比如過去有一位比丘,想要進入「滅盡定」,自己作意「寺內打楗槌」時,就是出定的因緣。不幸的是,在入定之後,僧寺竟遭人破壞,導致十二年中,寺院沒有打楗槌的聲音,使得這位比丘沒有出定的因緣,一直在定中;直至施主集資修復了僧寺,才恢復打楗槌;這位比丘聽到楗槌,便出定了,只是十二年的時間太長了,命根已無法繼續活動,所以一出定,就死亡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