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不除妄想不求真』

『不除妄想不求真』 《證道歌》:『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這句話是「果地境」,「絕學無為」的聖者,才能做到「不除妄想不求真」。如南台守安禪師一首偈:『 南台靜坐一爐香, 終日凝然萬慮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 「絕學無為閑道人」或可從兩方面來看:一者「已証空性」:了達「妄想本空」,一切念無非因緣所生,緣盡即滅。「妄想」就像早晨的「晨霧」,有因有緣生;太陽一出來,有因有緣滅。不要起心除妄想,「妄想」自會無緣而滅。想要除妄想,「想要」的本身即是「妄想」;反而在平靜的心海中,自擾一池春水。 「真心」無妄無真,「智者」為了破除凡夫「執妄」為「實有」,說有「真心」不被妄念所染。心若無「妄」,何必再去「立真」來「息妄」呢?就像無病,再去吃葯治病,反而中毒。因此,「除妄」本身即是「妄念」,「求真」之念,又何嚐不是「妄念」? 我們凡夫尚未了達「空性」前,「根境相觸」無以安住在「空性智」中;心中雖然明白「諸法畢竟空」,「潛意識」還是會隨順頑固的「妄想分別」,不自主的妄執現象「實有」,尤其會在「逆境」中生起煩惱時,就妄念紛飛,何能無住於「不除妄想不求真」的清涼境呢? 二者「已証四果以上的阿羅漢」。四果阿羅漢以上的聖者,才能稱為「無學」,如《雜阿含經》中証解脫阿羅漢者,會高唱:『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世間煩惱已斷盡了;行為已清淨了,不再染有「貪瞋痴」;解脫輪迴的智慧已成就了;身心已自在了。「貪瞋痴」已盡,即優游於「涅槃境」,不被妄念所染,何需再去「除妄」呢?「涅槃」當下即是「真心」,何需再去「求真」呢? 這無妄無真的清淨心性,也名「本源自性天真佛」。 我們凡夫未証「涅槃」前,心就不免被「貪瞋痴」所染,煩惱時而現起,妄念時而現起,身心不得自在,當下也已忘失本具的「真心」,何能言「不求真?」只能在「因地」上明了「心性」本然清淨,無垢無淨,何需再去「除垢求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