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無情說法》

《無情說法》 釋迦牟尼佛夜睹天上星星而悟道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世尊並非諸佛為世尊說法而悟道,而是夜睹明星而悟道。佛陀悟前與悟後,星星都一樣的在閃燦,星星有為世尊演說那些無上大法呢? 蘇東坡在九江登盧山的沿途,領會了溪聲山色都在對他演說「八萬四千偈」,於是在夜宿東林寺時,作了一首詩:『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也說明佛法無處不在,無時不說,青山綠水,都在演說佛法,就看當下的心,是否契會諸法實相? 明朝憨山大師看見了蓮花時,作了一首詩:『水上蓮花舌上經,一庵深鎖萬峰青;松風日夜常宣說,可惜時人不解聽。』水上的蓮花在演說無上妙法,而世間有情為妙悟佛法,在深山中誦經修行;眼前搖曳的松樹,日夜不停的在宣說無上大法。可惜的是,世人意會不到。 洞山良价禪師參雲巖曇晟禪師。 師問:「無情說法,甚麼人得聞?」 巖曰:「無情得聞。」(比喻領會「無情識分別」的清淨心性,乃無知無不知,妙會萬物實相) 師曰:「和尚聞否?」 巖曰:「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心若契入「無情識分別」中,豈會起心與你說法?) 師曰:「某甲為甚麼不聞?」 巖豎起拂子曰:「還聞麼?」 師曰:「不聞。」 巖曰:「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 師曰:「無情說法,該何典教?」 巖曰:「豈不見《彌陀經》云:『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 師於此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方得知。』 『眼處聞時方得知』乃意會「六根互用時」,即能契會「無情說法」。「六根互用」在《楞嚴經》中有用世間的比喻,比如盲人看不人的四肢,但是用手去摸,也能了知四肢的形狀,此是「手眼互用」。又如【一心】繫念於丹田,若聽到音聲起分別,會是從丹田聽進去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