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

《念死》

《念死》 《增一阿含經》:「佛法聖眾念,戒施及天念,休息安般念、身死念在後。」「十念」:念佛、法、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世尊常對佛弟子開演的修持妙法。這十念也不是截然分開,比如念佛者融合「念死」,把生命置於只剩今日,以「臨終」的心情來生起精進心。或者立基於「念死」而修「念安般」,能很快的息下妄想。 《法句經、第 174 偈》修「念死」成就的優婆夷悲希卡樂的故事: 有一天,阿勒維塔的人請佛前去受供,飯後佛陀依照往例向施主開示法要,佛道:「生命是無常的,死亡是正常的,人都會死,生命的目的就是死 亡。但生命是不能確定的,是因緣和合而生,所以生命存在的久暫也看它的 因緣性;而死亡是可以確定的,一切有情、無情,都逃不過生、老、病、死 ,成、住、壞、空的自然規律,終將歸於寂滅。大家要修『死念處』,就是 每天要觀照生命的無常,隨時會死,這樣才會對世間生厭離心,少有貪愛執 著。沒有修『死念』的人臨終前就會像遇到有毒的眼鏡蛇那樣驚慌失措,恐 懼萬分。而常修『死念』的人臨命終時,就好像他手中已準備好了棍子,面 對眼鏡蛇絲毫沒有畏懼之心,他知道如何處置這隻毒蛇……」佛陀說完了這 些道理,又一再鼓勵人們常修『死念』,多多觀照死亡。   聽法的大眾中,除了一位年方二八妙齡的紡織女名叫悲希卡樂的,很專 心的從頭到尾聽佛開示這些道理,因此,對生死有了很深的感觸,其餘幾乎 沒有一個人像悲希卡樂那樣專心聽講,又有深刻體悟的。但佛陀心裡想著: 一個就夠了。不久,佛陀就率領僧眾回祇樹給孤獨園,大眾亦各自散去。   悲希卡樂回到家裡,又仔細思惟佛陀方才所說的教理,愈發覺得佛法的 奧妙,她決定依照佛陀的教法修習,每天起床就開始觀照生命無常,修習『 死念處』,如此持續修持了三年,沒有一天間斷過。   一天早上,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禪坐,以慈悲觀觀知悲希卡樂修習『死 念處』已趨圓滿,即將證得初果,不禁讚歎這位年輕的少女,年紀輕輕就知 道學佛,並且如此精進,實在稀有難得。可惜少女即將在證果之後不久死去 ,世尊因之動了一念:「我要去問她四個問題。」隨即率領比丘們往阿勒維 塔的地方走來。人們聽說佛陀來到阿勒維塔,都互相走告,大家趕著來拜謁 佛陀,聽佛說法。   這一天湊巧悲希卡樂的父親需要織很多布,囑咐悲希卡樂多紡一些紗, 悲希卡樂急於要去聽佛說法,因此她就趕緊織完了父親所要的紗。但對悲希 卡樂而言,再沒有比聽聞佛法更要重的事了,於是她決定在送紗到父親織布 的工廠途中,先去禮謁佛陀,聽佛說法之後再將紗送到父親的處所。   悲希卡樂來到佛陀駐留的地方,放下手中的紗,立即頂禮佛陀,佛陀問 悲希卡樂:「妳從何處來?」「不知道。」「妳要去何處?」「不知道。」 「妳不知道嗎?」「是的,世尊,我知道。」「妳知道嗎?」「啊!世尊, 我不知道。」   世尊與悲希卡樂這樣的一問一答把在場的大眾都搞迷糊了,因為大家都 知道悲希卡樂是村裡的紡紗姑娘,今天她從家裡來到佛陀的處所,等一下就 要到她父親的織布廠去。所以對於她回答佛陀的話都感到莫名其妙,有些人 甚至以為悲希卡樂故意開玩笑,對這種不恭敬佛的行為頗不諒解。佛知眾人 心中所想,因此就對悲希卡樂說:「妳能夠對妳剛剛的回答做進一步的解釋 嗎?」   悲希卡樂很恭敬的向佛陀說道:「世尊,對於第一個問題,您一定知道 我是從家裡來,所以我不需要再回答,我知道您要問的是我的前世,但我不知道我前世從何而來,所以我回答了『我不知道』」。佛陀微笑著點頭說: 「對了,妳答對了。」接著悲希卡樂又說:「對於第二個問題,世尊!以您的神通力必知我等一下要去我父親的織布廠,我知道您不會問這種毫無意義的問題,您是在問我死後將往何處去,對此我感到茫然,所以我如實的回答 『我不知道』」,佛陀再次頷首微笑。「而第三個問題『妳不知道嗎?』, 世尊!我知道您的意思是:『妳不知道妳會死嗎?』,而我確定我遲早會死 ,所以我回答『我知道』。第四個問題,世尊!您是在問我死後的去處,對此我仍感到茫然,所以我回答『不知道』」,佛陀聽了說道:「善哉!善哉 !我要問的意思妳都懂了。」在場的大眾這才明白過來。   佛陀於是開示大眾道:「悲希卡樂年紀輕輕就了解了這些,你們不知道 卻還看不起她、懷疑她,沒有慧眼的有如瞎子一般,具慧眼者才是真正長眼 睛的人。這世界太黑暗了,能在此中洞察的人太少了,就像飛鳥被困在羅網 裡,能飛上天空的少之又少。」佛為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世界盲瞑,能得此者少;此鳥脫羅網,鮮有昇天者。」 悲希卡樂聽佛陀說完此偈,立即證得初果,與會大眾亦同霑法益。 佛法的修証,有「理入」與「行入」的不同,不是一定要懂得三藏十二部經才是修行。就如優婆夷悲希卡樂,單修「念死」,三年中就能証得「初果羅漢」。談佛法,我們都比優婆夷悲希卡樂懂得多,乃至講得頭頭是道,但是窮一生之力,也未必能証「初果羅漢」。又如許多不識字的「念佛者」,單持一句佛號,也能修到預知時至,往生極樂世界。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在於放下世間的欲樂,心不放逸的「一心」精進行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