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人生》感悟 ()

《人生》感悟 一【生命思考】 我剛學佛時,善知識要我把經典都放下,先好好「思考人生」,說這是一門很深的工夫。後來才感受到世人很少會去深思「生命意義」,多是繫念「家庭、事業」,「人生方向」也就跳不出世間。若要深思「我的生命意義在那?」、「我的人生要追求什麼?」、「死歸何處?」,只要一深思,就會疑竇叢生,茫茫不知所以。佛法是用來解決這些問題,有這樣的思惟,所學的佛法就不致於偏離生活,不致於佛法與生活成了平行線,生活是生活,佛法是佛法。 沒有人生方向,生命的前程,隨「業」流轉,前程茫茫然。想要明了自己的生命方向,可以觀察平時的心念在想那些事?比如心繫唱歌、跳舞?或是當志工服務人群?或親近三寶,禪修、念佛?就能大略了知自己的人生方向。 只要年過六十,多少都會感觸「人生苦多樂少」;一路走來,身旁親友也隨之一個個離去,心中有多少「委曲、苦悶」,都只能自我承受,他人難以身感同受。「委曲苦悶」若放不下,「苦」就纏得更緊,越執越苦。「佛法」告訴我們若要解脫苦的纏綿,必須有「禪定」來看清楚「放不下那個執念」。執念的放下,必須以「般若慧」來明白所執念的「事物」乃無常性,又能時時去感受事物的「無常性」,當會隨著時間長流而漸漸淡化「執念」的苦受,撫平傷痕。再回首過去的愛恨情仇、繁華榮枯,都會惶如昨夢。世間萬物時時在演示「無常」,若能時時靜觀,放下執念的糾結,當會漸漸走向豁達。 世間的因果業報,都是自心所作。『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有了這樣的「人生知見」,才能放下「無知的追求」。放下,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也不會失去什麼,當下所呈現的則是「輕安妙有」。若是放不下,執到人生最後,也只是空、苦、無常。人生的一切擁有,都是有因有緣的呈現;當緣盡時,就如波浪滅去,回歸大海,大海不增一分,不減一分。 學佛的人,最慶幸,也最幸福;有著「佛法」明燈,引導「人生路」,讓未來的生命解脫的「輪迴苦」,走向永恆的光明與安祥。 《快樂的本質》 《妙法蓮華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就「出世間智慧」而言,世間沒有快樂可言。世人會覺得世間有很多快樂值得追求,在於無以親切「空、苦、無常」的本質。「紅塵快樂」或可從兩方面來看: 一者把「身心煩惱」減輕或排除說為「快樂」。比如「飢餓」獲得飽食說為快樂;或者為了排除心中的「空虛感」,只好玩手機、去唱歌、跳舞等等。然而,這樣的「快樂」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減苦受」。也像是遺失心愛的東西會懊惱不已,當找回來時,就很快樂。但是找回來時,自身又沒增加什麼,卻有「快樂」? 「快樂」只是來自暫時排除「失去擁有的痛苦」,而非得到另外的實質快樂,所呈現的「快樂」豈非只是「虛幻」的?何況世間的「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苦、五陰熾盛苦」如影隨形跟著我們,想排除也排除不了,注定跟隨一生。「永恆的快樂」何能存在於世間?除非止息貪瞋痴,永斷無明。 二者把「欲望的擁有或滿足」說為快樂。比如擁有新車、享有美食,乃至升官發財,或成就了「企業家、運動家、藝術家」等等名位,都會帶來快樂。只是這些「世間快樂」都架構在「福報」的條件上,一旦「福報」享盡,「快樂」就瓦解了,隨之而來的是「失去」的落漠感,以及「求不得苦」。 「世間快樂」乃無常、短暫的,就如「美食」的品嚐,「味覺」就在吞下食物當下就消失了;但是要享有飽食,就得辛苦的工作賺錢,還未必如願;還得買菜、下廚---,才能飽食一餐,人生「苦多樂少」啊! 在眾生的「貪欲習性」下,「欲樂」會讓人越執越深,就像收藏家,看到喜愛的收藏品,就忍不住的想要收藏,執念越陷越深,也造就來生的「貪欲習性」更加堅固。我們眾生就在這樣的「貪欲習性」的輪迴下,沉淪苦海無以自拔,所以世尊告誡我們要「少欲知足」。 「心性」本然無苦,自在安樂;只因眾生「妄想分別」而起「無明染污」,覆蓋智光而沉淪於輪迴大苦。世尊為了拔除眾生苦,說「法樂、極樂」才能趣向究竟無苦。無非要我們覺悟「世間快樂」乃「生滅法」,「空、苦、無常、無我」,緣生緣滅,唯是虛幻,令心返照本具「清淨自在」的妙樂。 《人生如夢》 美食的品嚐,快樂的唱歌跳舞,那麼的實在,怎麼說「人生如夢」? 此是尚未感悟「世間無常」本質,執「無常」為「常」的錯覺。 再美好的「美食」,經過喉嚨,「美味感」瞬間消失。 當曲終人散,「快樂感」隨之無踨。再經過時日,當初的「快樂感」,只剩下回憶,像是昨夜的「夢」。 臨終時,回首人生「悲歡離合」,不也如是一場夢? 【世間無常】 「無常」是人生的實相。色身必將衰老,機能終將退化,最終無可迴避的走向死亡,「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共業。 眾生明明知道自己會老死,卻依然感嘆「青春不再」;明知萬般帶不去,卻依然緊執不放。 就像夢見大賺「百萬錢財」,醒來後,到處在找那「百萬錢財」,依然在夢中。 直至臨終前,方才親切感觸「富貴猶如三更夢,萬貫錢財瓦上霜。」 〈普賢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業報差別】 《三世因果經》:「欲知過去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事,今生作者是。」誠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心中無論有多少「委曲、苦悶」,都只能自我承受,無人替代你。是故有說:「佛非手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移於餘,唯是說法令解脫。」 「善惡業報」無非自心所造,業力要轉化,只能從心轉 轉「貪」為「施」、轉「忌妒」為「隨喜」、轉「懈怠」為「精進」 「業力」的洪流,方能隨心轉變。 而非求於佛菩薩消除我們的罪業 佛菩薩只能引導眾生開啟智慧,生起信心,止惡向善,轉化自心業力。 《暮年》 人生到了晚年,老病到來。任你千呼萬呼,「好漢當年勇」已是「過雨雲煙」。 想到「親離死別」,不免心酸;想到「死歸何處?」更是惶恐不安。 子曰:『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 四十歲,理應明瞭世間待人處事,不再困惑。世人則是深陷複雜的人事交際中,一身煩惱。 五十知天命,能從待人處事中,觀照到事物的前因後果、觀察到社會時勢走向,在複雜的人際互動中,安身立命。世人則是跳不出欲望的洪流,隨業漂流。 六十耳順,了悟世間人情世故,任何批評、毀謗,仰或讚美的話,已能不動心。過了七十,所言所行,都能合乎大道、真理,能以高超的智慧利益他人,引導世人走向光的生命方向。 【喚醒苦海夢中人】 「晨鐘一響,敲醒世間紅塵客;暮鼓三通,喚回苦海夢中人。」 眾生在「業力」牽引下,為了生活,日日汲汲營生,如是茫然過一生。欲逆轉「業力洪流」,當覺悟世間「空、苦、無常」的本質,放下愛渴的迷執。 一心皈依三寶,不論禪淨密,以至誠的信心行持;在三寶的指引下前行,方能中流砥砫,轉世間「染業」為「淨業」。 世事由來無常,此是人生常相 縱然富貴加身,百年萬事皆休 昔日歡樂,何似黃梁一夢 點燃佛燈一盞 照亮生命歸路 歸向菩提覺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