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9日 星期六

《現行熏種子》、《轉化習性》

《現行熏種子》 現今是富貴還是貧困?是健康或殘疾?當中涉及過去世所造的「業因種子」,在今世成熟,不是自己所能作主的。過去世若沒有積下「福因」,今生再怎麼努力追逐富貴,也是因緣不具足。人生是來酬業的,今生不論好壞,皆如所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只能概括承受,受所應受。 佛法不是「宿命論」,所以會強調『現行熏種子』。我們現今的「念頭」是善是惡?是淨是染?會改變過去世帶來的「業報種子」。前世若有「法緣」聽聞「無漏慧」,更能轉化「染業」為「淨業」,轉「妄想分別」為「戒定慧」,「愚痴」轉為「智者」,即是「現行熏種子」。「現行」是現今熏習「生命智慧」,引生的「身口意」行為,就會改變過去世帶來的業報「種子」。 平順的生活,若是「業障」突然現前,諸如「家庭、事業」諸事不順,或身染重疾,切莫怨天尤人;當盡人事努力,而後「受所應受」。盡心看醫生治療重疾,或努力工作,用心改造貧困因緣;盡人事後,還無法改變,就只能接受自己所造的「業果」。 現生要能改變現前「業力」,在於平時就要熏習正確的「生命觀」;臨時抱佛腳,效力是很微小的,因為「妄想習性」從無始以來至今,非常頑固,不是短期時間所能憾動。平時就要用心棄惡揚善,廣結善緣,乃至修習禪定、讀誦經典。把世間的追逐名利、享樂五光十色的等等「習性」,逐漸淨化為「清淨心識」。 我們眾生深染「貪瞋痴」,就如《地藏經》︰『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要轉化「染業」,就必須從【舉止動念】中去轉,才能從根拔起。若能「發菩提心」,發起上成佛道,下濟眾生的「弘願」,念念相續綿密,最直接相應「舉止動念」的轉化。最方便的轉化行持,莫如「念佛」,心心念佛,即在「舉止動念」中轉「凡心」為「佛心」。 《轉化習性》 有言「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形容眾生的「貪瞋習性」,已染執無量劫了,非常頑固,不但不易改變,甚至於不容易看清自己的習性;就如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習性」形成「業力」,也註定了一個人的命運,比如有「吝嗇習性」的人,很難與人結善緣,對注定與「富有」絕緣;樂於「廣結善緣」者,則是多有福報的人。 「習性」本來沒有,因妄執實有,才久染執為習性,所以「習性」是因緣所生,可以改造。「習性」的改造,得依於「戒定慧」三德,方能成效。「戒」在於止惡向善,改造不良的「身、語、意」,「業力」就隨之在改變。「定」含攝「恆持毅力」,才能有力扭轉恆持的「習性」,也才能有定心看清「習性」只是虛妄的本質;比如「戒酒者」,他本來沒有「喝酒習性」,只是一時迷執酒精帶來的感官剌激。要歇下這「迷執力」,要先有定力不隨「習性」轉,才能接著以定心深入觀察「喝酒的過患」(觀慧),「戒酒」才會有力量,否則「扭轉習性」就會止於空談。 印光大師說:『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 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修行」乃在息滅「貪瞋痴習性」,就外在的行為來說,是在修正「身口意」的習性。「貪瞋痴習性」若是歷久未曾動搖,未能有所轉化,身心必受制於「習性」,輪迴一定有我們的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