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

「俗諦」與「真諦」

《中論》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俗諦」是虛妄的,「第一義」是究竟真理,乃是「真諦」。我們眾生總是「厭俗欣聖」,會執著「真諦」的殊勝,比如讚歎並依循「棄惡揚善」、「轉煩惱為菩提」。只是「真諦」也只是「名言方便說」,難明難了,我們必須「勝解空性智」,方能有個入處。 「空」指現象緣生緣滅,終歸幻化,要我們不要執著現象為「實有」,而非否定現象存在的事實。「執空」乃執在現象的「壞滅」結果,忽略了存在的事實,因而誤解「空」乃離開現象而有。然而,離開了現象也就無所謂「空義」。因此,沒有「勝解空義」,就難以實質體會「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比如「布施」是「世俗諦」,必須透過「空性智」,觀照「三輪體空」,「能施之我、受施之人、所施之物」皆因緣所生,空無自性,才能「無所住而行於布施」。亦即沒有「布施」之行,不會有「三輪體空」的智慧,更無所謂「於布施無所住」。舉凡生活中,老師教授學生;志工服務人群;乃至檢垃圾、做環保等等,都能修習「依於俗諦而體驗第一義諦」。 《金剛經》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在先,而後才有「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亦即必須先有「世俗諦」方能証得「第一義諦」。所以菩薩要成就佛果,得先「發菩提心」,廣度無量眾生,直至心中實無眾生可度;於「菩提心」中無「菩提心相」,方能圓滿菩提。非令心住於本然無有眾生可度的「空觀」,那就成了「斷滅空」,非是「第一義空」。 「俗諦」與「第一義諦」,非截然為二;依於「空性智」息卻「名言分別、概念分別」後,方能體會「俗諦即是真諦」的「不二智」。如《中論》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有了「緣起實相」的空性勝解,頓落了概念分別後,方能「緣起當下即是中道」,「假名當下即是中道」。「緣起、假名、中道」三者了無差別,方名「第一義諦」。 《金剛經》說:『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體驗了佛法的真實義,泯絕名相分別,方名「佛法」。前後有三個「佛法」名相,勝解前,有「俗諦、真諦」的差別;勝解後,明白「俗諦即是真諦,真諦即是俗諦」。 「禪門」有個公案。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箇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