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

「俗諦」與「真諦」

《中論》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俗諦」是虛妄的,「第一義」是究竟真理,是「真諦」。我們眾生總是「厭俗欣聖」,會執著「真諦」的殊勝,比如「諸行無常、諸法畢竟空」。只是「真諦」也只是「名言方便說」,執「真諦」為真、為殊勝,不能得旨忘詮,「真諦」就成了「俗諦」。 「空」指現象緣生緣滅,終歸幻化,要我們不要執著現象為「實有」,而非否定現象存在的事實。「執空」乃執在現象的「壞滅」結果,比如說「桌子」乃因緣所生,所以是「空」。忽略了「桌子」存在的事實而說空,就離開了現象而說有。然而,離開了現象也就無所謂「空義」,所說的「空」,只是「憶想」而有。因此說「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又如「布施」是「世俗諦」,透過「空性智」,觀照「三輪體空」,「能施之我、受施之人、所施之物」皆因緣所生,空無自性,才能「無所住而行於布施」,才能入於「真諦」。亦即沒有「布施」之行,不會有「三輪體空」的智慧,更無所謂「於布施無所住」,所以「俗諦與真諦」本不二。不契「不二般若」,「真諦」也是「俗諦」。因此,在生活待人處事中,如志工服務人群,乃至檢垃圾、做環保等等,只要相契「空性般若」,都能修習「依於俗諦而體驗第一義諦」。 《金剛經》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在先,而後才有「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亦即必須先有「世俗諦」方能証得「第一義諦」。所以菩薩要成就佛果,得先「發菩提心」,廣度無量眾生,直至心中實無眾生可度;於「菩提心」中無「菩提心相」,方能圓滿菩提。非令心住於本然無有眾生可度的「空觀」,那就成了「斷滅空」,非是「第一義空」。 《中論》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眾因緣生法」是一切現象,含攝外在的聲色,內在的感受。有了「緣起性空」般若,現象本身即是空,不是現象之外有空,現象是假名,不執假名,不執空,即是「中道義」、「第一義諦」,即是「真諦」。 《金剛經》說:『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體驗了佛法的真實義,泯絕名相分別,方名「佛法」。猶如「禪門」有個公案。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箇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有箇入處」乃入於「般若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