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欲力》

「欲」是動力、動能,人性有著「離苦得樂」的本能,會有解決痛苦的「欲望動力」;比如肚子餓了,就會有飲食的「欲望」,也會有努力賺錢來獲得更好的飲食的欲望。又如佛弟子感受人生是苦,發起解脫的「欲望」,這個「欲」是心志,是精進的動能,如《大智度論》所說:「欲爲初行,欲增長名精進」。 沒有修行的「欲念」,就不會進行禪修。但是禪修時,如果只是帶著「希望從禪修中獲得好結果」,卻不知道禪修的方法與要領,這個「欲念」就只是「概念」,不是動能。就如要登玉山,只是有登頂的「欲望」,卻不知道方向與道路,「欲念」就只是停留在概念。 「禪修」之前,當先理清「四聖諦」,如實觀察到「苦」,生起「滅苦」的心志,才會發心走向解脫大道。直至趣入「無我智」,証得解脫時,「欲解脫」的心念才會止息。猶如登玉山,直至登頂時,最初「我欲登頂」的心念,不用起心消除,也會消散無蹤;因為腳下即是玉山,何來登頂的「欲念」? 大乘菩蕯不以「自我解脫」為究竟,故而發起了「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心志,直至成佛,都是「精進欲」在推動前行。如《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說:『諸菩薩雖永斷欲貪,而恒不捨諸善法欲,若身、若心常修善行。」』使已經永斷「貪欲」的「發菩提心菩薩」,他的「善法欲」仍綿綿不絕,也是成就「菩提心」的動力。 「善法欲」最初有「執取相」,與「無執、無住」的心境,正好相反。或有人誤以為要斷一切「欲」,才能相應「第一義諦」。然而,沒有「善法欲」就不會有動力如實修行,所言「第一義諦」只會流於戲論。因為能否契入「第一義諦」,在於是否具備「空性智」,而不是去滅除「善法欲」。 世間眾生也會有樂於布施的「善法欲」,卻由於眾生染有「我、人、眾生」分別相,會在布施中執著「布施相」,落在世間福報。佛菩薩則是在「空性智」中,泯絕「我、人、眾生、壽者」分別見,達「三輪體空」,入於無執無住的「無相布施」。「無相布施」也正是「善法欲」的妙相。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說︰『如來所欲無減,何名為欲?謂善法欲。復何名無減?謂即如來大慈心欲無減,大悲心欲無減,說法欲無減,化度眾生欲無減,成熟眾生欲無減,---。』即使已成就正等正覺的如來,廣度眾生的「善法欲」也是無減。 息卻名言分別,得旨忘詮,才能趣入佛法真實義,如《金剛經》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我們也可以由此領會「所謂善法欲,即非善法欲,是名善法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