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無常觀』

『無常觀』 「無常」的體會,要先「由外而內」。比如花開花落,明白現象無常。或看到臉上縐紋、頭上白髮,會讓我們更深刻感受無常;或一場歡樂聚會,即將曲終人散時,就讓我們很親切的感觸無常;重病時,感受更深刻。 了解外在的現象無常不難,要全心「接受無常」就沒那麼容易;必須時時去觀察,感受才會越來越深刻。因為我們眾生執愛世間的「心」,非常堅固;比如電視播放戰爭、大災害,死了無數的人,有幸逃過死劫,也留下家破人亡的悲慘;當下強烈的感觸無常,也會發起大悲心。然而,過了幾分鐘後,「事過境遷」,飯照吃,手機遊戲照玩;造因於「眾生心」戀執世間的習性太頑固了。所以「無常觀」需要時時修習,才能逐步的淨化世間的執愛,契「無常諦」。如《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無常」道理易懂,然而,大病一來,就難以接受。 外在的世間與色身無常,內在的心理的「感受與覺知」、情緒等等心念,也都是無常。只是「心念」跳動非常快速,不易親切感觸。比如想喝水的「念」,瞬間生起;手拿茶杯、倒水、拿起來喝---,當中的有著無數的念頭在跳動。若沒有穩定的「定心」,是觀察不到這些「念頭」。所以要觀照「心念無常」,必須具備「心不隨境轉」的「定心」,才可能清明照見「心念」隨著「情境」在剎那遷變,起起滅滅。不同於「花開花落」這種「靜態」事物觀察。 要能「心不隨境轉」的「定心」,最初修習方便,可依於「身念處」來修習。從「行、住、坐臥」,舉手投足,心到那兒,「覺知」到那兒,忘失了「覺知」就從零開始,待「覺知」的定心穩定,就會漸漸不被外境所轉,才能進一步在「覺知」中,依於「無常智」照見「覺知」的「識心」,不外緣生而緣滅、無常。若能念念不住識心生滅,當能了達「無常義」。 「無常觀」要親切,得經過《解深密經》所說,四種毗缽舍那(觀察慧):『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思擇】是觀緣「盡所有性」,比如由外在的「花開花落」的無常思擇,挻伸到「窮觀」外在的一切事物的「遷變無常」,乃至內在的「受、想、行、識」的識心無常。「最極思擇」是觀「如所有性」,比如觀一切現象都有「無常」的共同性。「無常觀」要如是經過「周遍尋思、周遍伺察」,由粗而細,由點成片,方能逐漸親切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