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有言:『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華嚴經》:『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心」一起,不但燒掉一生功德林,更會帶帶來災禍。
一則故事,古時阿耆達王臨命終時,侍者在床邊為他搧扇子。侍者搧久了,一時手酸,竟失手將扇子掉在阿耆達王的臉上;阿耆達王瞋心一起,便懷著瞋心往生,更因這股強烈的瞋心而墮蛇身。
又,多劫前,鬱頭藍弗仙人在山林中修禪定,聽到樹上雀鳥的叫聲,覺得很吵雜,就離開山林,到河邊去靜坐。到了河邊,又被水中有魚群跳來跳去的聲音,擾得難以入定;心中起了「瞋火」,發心要殺掉這些擾亂的鳥、魚。「禪定功德」非常大,所發的願,力量也非常大,若是發了「惡願」就很可怕,也才有說『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莫去擾動修行人,令他們起煩惱,尤其是修習「禪定」者。
鬱頭藍弗找到了寧靜的處所,也修成了四禪八定;臨終往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天壽八萬大劫。當天壽享盡之後,即墮入畜生道,專吃飛鳥與魚,造下無量的惡業。這「無量惡業」,全由「一念瞋心」所致。
「六波羅蜜」中,「忍辱」排在「精進、禪定」之前,必有它的道理。能先具備「慈悲、忍辱」的「善根」,才能伏下「我慢」,才有力量降伏「瞋心」,免於遇到逆緣即造下惡業而障道。
「學佛者」會時時觀照自心,『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
長。』「善惡」就會越來越明了。倘若未同時修學「般若智」,又少了「慈悲心」、「包容心」。一旦觀察到他人不如理言行,在「人我、善惡」分別習性下,執著「不應該這麼做」,「瞋心、煩惱」就會生起。「善惡」越分明,瞋心越大,也就學佛越久脾氣越大。
當「禪定、般若」逐漸增長後,能依於「般若智」明見現象緣生無性,乃至照見「心念」無常、無我;「人我、善惡」分別就會漸漸瓦解,逐漸泯息有相的「忍辱心」,趨向「忍辱波羅蜜」。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