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1日 星期二
「修行」在改變「觀念」與「心態」
「修行」在改變「觀念」與「心態」
「修行」可以有很多方面表達,比如「轉識成智」、「福慧圓滿」,這是從佛法的「術語」上說。若是從生活上說,「修行」是修正「身、語、意」的行為;從思惟概念上說,「修行」是在改變觀念與心態。這種「生活用語」感覺很平常,沒有什麼奇特,也不被大眾所響往;然而,似淺實深。
眾生無始以來的「分別妄想習性」,加上後天的有為概念,成了堅固的世間思惟框框,生命流向追逐「財色名食睡」,隨順輪迴洪流。要轉化「世間」為「出世間」的「生命觀」,必須有「出世間」的般若智,才能打破這固有的「概念」。比如《金剛經》:『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相」是世間相,比如「富貴貧賤」、「利衰苦樂」等等「境相」、「心相」。「非相」是具備「空性般若」,才能不被諸相概念給框住,才能明見「如如心性」。
「觀念」的轉化,則需要透過「出世間智慧」的深切思考,進而信受於生活上任運無礙,才會融入心性中成為「心態」。比如遇到天災,有人立即感到害怕而遠離,有人當下投入救助,沒有其它雜念,這是「人生觀」所造成的「心態」的不同。又如有人一生在於追求名利;有人具備洞見「人生如幻」的智慧,樂於付出給予。不同的「生命觀」,造就了「心靈」的清濁,「業果」的苦樂。「心態」差別,感覺很平常,幕後的「智慧差別」則是「天懸地隔」。
從「人格」上看「修行」,也可是「人成即佛成」。「初學者」尚未打破「概念框框」前,會流於「佛法概念」,會感覺「人成」怎麼可能就是「成佛」?未能思及「圓滿的人格」需要「出世間」的智慧,更需要圓滿的「定慧雙運」才能成就。
《中論》:『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 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世俗諦」與「第一義諦」,在世俗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造因於迷執「名言分別」。「聖者」則以「空性智」洞見「離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世俗諦即是第一義諦」,「人成即佛成」。
從「心性」上說,「心佛眾生」平等無別,容易明了。若尚在「名言分別」中,「人成即佛成」,就同於「世俗諦」與「第一義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然而,離「世俗諦」何能証得「第一義諦」?離「人成」何能証得「佛成」?因此,「修行」也可是以「般若智」瓦解「名言概念」,了達「世俗諦即是第一義諦」、「人成即佛成」。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