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楞嚴經》明示「根塵脫落」之「真知」

《楞嚴經》明示「根塵脫落」之「真知」 《楞嚴經》:『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鉢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以上例出根塵已脫落,六根互用之聖者) 《楞嚴經》:『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氷,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妄念」最初源於妄取「六根、六塵」相觸後所歇下的「影塵」。若能澈了「根塵脫落」之靈光明耀,則「六塵」無所黏,妄念不自生,世間器世界就如滾湯澆冰,消溶淨盡,化成無上知覺,則無目亦能見,無耳亦能聞。 自性所發出之知覺,《楞嚴經》舉了「六根互用」例子,眼睛雖然閉上,只要用手去摸另一個人的身體,也能摸到他的頭、手、腳等等,與明目人無異。何況根塵已銷落之証果聖人,明覺心更是圓妙。 世間的「見聞覺知」必須依於「六根、六塵」,若是離開「六根、六塵」,就會無所覺知,這是迷失心性本覺使然。世尊為了令眾生回歸清淨心,就以世間的「聲塵」生滅,來直指「不生滅的心性」,猶如明了禪宗所言「明心見性」。【此章出於《楞嚴經、卷四》,解悟「根塵脫落」後之靈知不昧;《楞嚴經、卷六》之「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則是明示「修証」要領,依悟而修。】 《楞嚴經》:即時,如來勅羅睺羅擊鍾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眾俱言:「我聞。」 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眾俱言:「不聞。」(以上明示「聲塵」生滅)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眾又言:「俱聞。」(以上明示聞性不滅) 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隨著聲塵生滅而生滅) 如來又勅羅睺擊鍾,問阿難言:「爾今聲不?」 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阿難大眾答言:「無聲。」 有頃,羅睺更來撞鍾,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不論有聲、無聲,「聞性」如如) 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 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 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于枯木,鍾聲更擊汝云何知? (音聲沒了後,你說聽不到,若真的聽不到,豈非同於枯木無覺無知?但是再一次擊鼓時,你依然還能聽到,表示你的聞性並沒有隨著聲塵生滅而生滅。)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知道有聲、無聲,乃是知道「聲塵」有聲無聲,「聞性」本然如如,本無生滅,否則「知道無聲者」是誰?其它五根也如是,比如看到花,「識心)知道花,離開了花,「見性」也如是如如不生滅。)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擣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復撞鍾,即於夢時自怪其鍾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塵根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若能了達「根塵識心」只是緣生緣滅,心性本然如如;此「般若智」在生活中時時現前,則漸漸遠離放下妄執「根塵識心」,「不昧靈知」即法爾逐漸呈現,趨向無上知覺。) 偶思:【棄生滅守於真常】當是修証行持的綱領,由「般若」覺照到「根塵識心」乃「生滅心」,生滅滅已,覺性不動,即是「棄生滅守於真常」。同於『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一、三之「見」,乃心性「真見」,如第一月。比如我們明白「見精是第二月」,這個「明白心」是第一月。二、四之「見」字,乃帶妄之「見精」,如第二月。亦即「真心」現起「見性功能」時,「真見」非是第二月之「見精」。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第一「見」是「真見」,「二、三見」是「帶妄見精」。「真見」乃「純真無妄」,非「帶妄見睛」所能觸及。「見精」若是究竟離妄,即名「真見」。如夢中人,離夢則醒。「夢人、醒人」乃無二人。亦即「真見」離妄,無有二見,唯是一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