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由「念佛」看「真空妙有」
由「念佛」看「真空妙有」
「眾生心」不免會執著世間「渴愛、名利」為實有,不免會時時現起「我執、我愛、我慢、我見」的妄執,也就需要修習「空性見」來瓦解「執見」。「執見」很穩晦,即使明了「世間如幻」、「諸法皆空」,只要心還被外境所轉,就尚未究竟相契「空性智」。要能不被外境所轉,就得從「根境」相觸中契應「空性智」,才能「由事証理」,不落空談。
眾生在深根蒂固的「實有見」下,「念與念之間」沒有空間來生起「般若觀照」;必須先修習「禪定」,截斷「緊執實有」的慣性,「念與念之間」才會有空間來現起「般若觀照」。就像我們凡夫被無理打罵,就會慣性的反擊,「念與念」緊密相連,沒有空間,只會隨順慣性;若能在當下,先深呼吸,截斷「反擊」的念頭,讓「念與念」的空間鬆開,才有足夠的空間觀察事情的本末,觀照到內心的穩晦的妄執。
要能在「根境」相觸中照見「執著」,就得時時觀照自心的「「繫心所緣境」乃法門行持所共同。方更有多種,如心繫「觀呼吸」、「念佛」、「公案」等等。若「念佛」,只要正念正知「佛號」起滅,「攀緣習性」都會伏住不起,在「正念」相續的覺照下,就會有漸漸淨化「攀緣習性」的功效,轉「妄想」為「正念正知」,「禪觀力」就會從當中現起。
當昏沉現起,「正念」就會減弱,「妄念」就會隨之現起;只要提起「正念正知」,【知妄即覺】,回到「正念正知」,「妄念」隨即消散。若能直至淨化「妄想習性」,「念佛心」就能趨向自主,不受妄念的擾動,當會如古德所說「念念如盤中珠,粒粒分明」。此時「念佛心」,趣向全心是佛,即心即佛,當是「念佛三昧」之前行。
姑且不涉「淨土法門」的「念佛法」。「佛號」相續中,正念正知,念念都在明覺中,猶如「大慧炬」,「妄念」觸之即化,「空覺」現起。因此,若能一心念佛,「禪定與觀慧」法爾增長,漸漸淨化「妄想分別」習性。在聲聲「佛號」中,猶如虛空中的閃燦星光,明照大千。所起的佛號,猶如海波,隨風起滅,風息歸海,波即是海,「佛號即是心」,「是心是佛」,也正是開顯「真空」無礙「妙有」。
2025年1月21日 星期二
「修行」在改變「觀念」與「心態」
「修行」在改變「觀念」與「心態」
「修行」可以有很多方面表達,比如「轉識成智」、「福慧圓滿」,這是從佛法的「術語」上說。若是從生活上說,「修行」是修正「身、語、意」的行為;從思惟概念上說,「修行」是在改變觀念與心態。這種「生活用語」感覺很平常,沒有什麼奇特,也不被大眾所響往;然而,似淺實深。
眾生無始以來的「分別妄想習性」,加上後天的有為概念,成了堅固的世間思惟框框,生命流向追逐「財色名食睡」,隨順輪迴洪流。要轉化「世間」為「出世間」的「生命觀」,必須有「出世間」的般若智,才能打破這固有的「概念」。比如《金剛經》:『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相」是世間相,比如「富貴貧賤」、「利衰苦樂」等等「境相」、「心相」。「非相」是具備「空性般若」,才能不被諸相概念給框住,才能明見「如如心性」。
「觀念」的轉化,則需要透過「出世間智慧」的深切思考,進而信受於生活上任運無礙,才會融入心性中成為「心態」。比如遇到天災,有人立即感到害怕而遠離,有人當下投入救助,沒有其它雜念,這是「人生觀」所造成的「心態」的不同。又如有人一生在於追求名利;有人具備洞見「人生如幻」的智慧,樂於付出給予。不同的「生命觀」,造就了「心靈」的清濁,「業果」的苦樂。「心態」差別,感覺很平常,幕後的「智慧差別」則是「天懸地隔」。
從「人格」上看「修行」,也可是「人成即佛成」。「初學者」尚未打破「概念框框」前,會流於「佛法概念」,會感覺「人成」怎麼可能就是「成佛」?未能思及「圓滿的人格」需要「出世間」的智慧,更需要圓滿的「定慧雙運」才能成就。
《中論》:『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 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世俗諦」與「第一義諦」,在世俗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造因於迷執「名言分別」。「聖者」則以「空性智」洞見「離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世俗諦即是第一義諦」,「人成即佛成」。
從「心性」上說,「心佛眾生」平等無別,容易明了。若尚在「名言分別」中,「人成即佛成」,就同於「世俗諦」與「第一義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然而,離「世俗諦」何能証得「第一義諦」?離「人成」何能証得「佛成」?因此,「修行」也可是以「般若智」瓦解「名言概念」,了達「世俗諦即是第一義諦」、「人成即佛成」。
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無我」修証
偶思「無我」修証
人們一出生,就自然的執著「有我」,也名「俱生我執」,有著「實有」、自有、常有」的執持,也稱為「自性見」。
我們的身心覺受,跳不出「五蘊」的作用,「蘊」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自我」也就不外乎「即蘊計我」與「離蘊計我」。
一.「即蘊計我」是「執五蘊」身心為我,比如「我很美」、「我感冒了」、「我在想問題」等等,執有「我」在其中。然而,這些「知覺、感受」的「我」,只是五蘊的身心作用而已,人們卻妄執有個「自我」。
何以「五蘊非我」?比如當在想這問題,就覺得有一個「我」在想,也就是「我思故我在」。離開了「想」,又去喝茶時,「舌根」感覺「好香的茶」,剛剛那個想問題的「我」在那兒?不見了,緣盡而滅了。「自我」的「覺知」,就這樣隨著外境不停的緣生緣滅。
「無我」旨在告訴我們依於五蘊所生起的「見聞覺知」,都剎那緣生緣滅的「幻相」而已,沒有一個永恆的「自我」,而我們卻妄執「覺知幻相」為「自我」。
「無我」的修証,並不是有一個「無我」讓我們修証,也不是離開「五蘊」而有一個「無我」。而是從「我見、我執」中照見「五蘊非我」;或從「見聞覺知」中,照見「五蘊」只是緣生緣滅,當中沒有「我」。比如從「生氣」中觀察「自我」的生起;從緊執「擁有」中觀察到「我執、我所執的」。再從中觀察「五蘊皆空」而契「五蘊非我」。乃至觀察一切「業」,由「身口意」造作,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當中只有緣起現象,沒有「作者」,也沒有「受業者」,只見緣起,不見有「我」。
二.「離蘊計我」指有一個「自我」不在五蘊中。比如外道就主張離「五蘊」有「常、一、自主」的「恆我」,也稱為「神我」。又如我們的「神識」不斷的在輪迴,感覺每一世的「神識」都不同,但是「我」的覺受是一樣的;或者有人說「我小時候是怎樣怎樣,現在的我又如何如何」,認為當中的「我」都是同一個,只是身體在改變而已;執持這樣的「知見」,即是「離蘊計我」。
生活上,離了五蘊,就怎麼也無法形容「自我」;離開了五蘊,並無法証明「我」的存在、我的作用。「離蘊計我」也就不存在,所說的「我」,不免來自「作意」而有;此「作意心」不離「五蘊」而有。所差別的,「離蘊計我」概括「六根、六塵」的識心,而此「作意」之「我」仍是「第六意識分別心」,依然在「五蘊」中。
佛陀演說「無我」,旨在破除我們把「五蘊」的「覺知、感受」執為「我」。只是有些眾生會把「無我」看成「死後就什麼都沒有」,落入頑空、斷滅見。佛陀為了避免我們誤入斷滅岐路而開示了「真我」,明示本具不生不滅的覺性。
「真我」旨在讓我們了解「無我」不是斷滅相,也只是一個「方便假名」。就如「喝茶」時,覺知在喝茶;喝完去工作,剛剛「覺知喝茶的「我」已緣盡消失了。但是那個「覺知喝茶的覺性」,並不會隨著「喝完茶」就清失了,依然還能覺知「我在工作」。「覺性」法爾如如不生不滅,能隨緣普現一切相。亦即「覺性」不會隨著現象生滅而生滅,它本具「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本能,假名「真我」。
「無我」與「真我」也可用「非有、非空」來描述。「無我」說明「覺知」現象緣生緣滅,沒有永恆不變,所以它是「非有」,沒有永恆的自我。「真我」旨在說明本具「覺性」並非「空無所有」,能隨緣現起一切相,現起無量菩薩行,所以說「非空」。從「非有、非空」體悟不落兩邊的「中道」,能避免佛陀說「真我」時,又執有「真我」。
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楞嚴經》明示「根塵脫落」之「真知」
《楞嚴經》明示「根塵脫落」之「真知」
《楞嚴經》:『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鉢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以上例出根塵已脫落,六根互用之聖者)
《楞嚴經》:『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氷,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妄念」最初源於妄取「六根、六塵」相觸後所歇下的「影塵」。若能澈了「根塵脫落」之靈光明耀,則「六塵」無所黏,妄念不自生,世間器世界就如滾湯澆冰,消溶淨盡,化成無上知覺,則無目亦能見,無耳亦能聞。
自性所發出之知覺,《楞嚴經》舉了「六根互用」例子,眼睛雖然閉上,只要用手去摸另一個人的身體,也能摸到他的頭、手、腳等等,與明目人無異。何況根塵已銷落之証果聖人,明覺心更是圓妙。
世間的「見聞覺知」必須依於「六根、六塵」,若是離開「六根、六塵」,就會無所覺知,這是迷失心性本覺使然。世尊為了令眾生回歸清淨心,就以世間的「聲塵」生滅,來直指「不生滅的心性」,猶如明了禪宗所言「明心見性」。【此章出於《楞嚴經、卷四》,解悟「根塵脫落」後之靈知不昧;《楞嚴經、卷六》之「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則是明示「修証」要領,依悟而修。】
《楞嚴經》:即時,如來勅羅睺羅擊鍾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眾俱言:「我聞。」
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眾俱言:「不聞。」(以上明示「聲塵」生滅)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眾又言:「俱聞。」(以上明示聞性不滅)
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隨著聲塵生滅而生滅)
如來又勅羅睺擊鍾,問阿難言:「爾今聲不?」
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阿難大眾答言:「無聲。」
有頃,羅睺更來撞鍾,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不論有聲、無聲,「聞性」如如)
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
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
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于枯木,鍾聲更擊汝云何知?
(音聲沒了後,你說聽不到,若真的聽不到,豈非同於枯木無覺無知?但是再一次擊鼓時,你依然還能聽到,表示你的聞性並沒有隨著聲塵生滅而生滅。)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知道有聲、無聲,乃是知道「聲塵」有聲無聲,「聞性」本然如如,本無生滅,否則「知道無聲者」是誰?其它五根也如是,比如看到花,「識心)知道花,離開了花,「見性」也如是如如不生滅。)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擣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復撞鍾,即於夢時自怪其鍾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塵根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若能了達「根塵識心」只是緣生緣滅,心性本然如如;此「般若智」在生活中時時現前,則漸漸遠離放下妄執「根塵識心」,「不昧靈知」即法爾逐漸呈現,趨向無上知覺。)
偶思:【棄生滅守於真常】當是修証行持的綱領,由「般若」覺照到「根塵識心」乃「生滅心」,生滅滅已,覺性不動,即是「棄生滅守於真常」。同於『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一、三之「見」,乃心性「真見」,如第一月。比如我們明白「見精是第二月」,這個「明白心」是第一月。二、四之「見」字,乃帶妄之「見精」,如第二月。亦即「真心」現起「見性功能」時,「真見」非是第二月之「見精」。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第一「見」是「真見」,「二、三見」是「帶妄見精」。「真見」乃「純真無妄」,非「帶妄見睛」所能觸及。「見精」若是究竟離妄,即名「真見」。如夢中人,離夢則醒。「夢人、醒人」乃無二人。亦即「真見」離妄,無有二見,唯是一真。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盡心即圓滿》、「善法」的利益
「盡心即圓滿」
「唯問盡心,不問收獲。」稱得上是「菩薩行」。《雜寶藏經》中一則佛典故事:有一隻名叫「歡喜首」的鸚鵡,牠與許多鳥獸同住在雪山對面的大竹林中。有一天,竹林裡起了大火,鳥獸們都非常害怕,驚惶恐怖地四處逃竄。
「歡喜首」勇敢地飛向前方的一處大海去取水。儘管大海距此遙遠,毅然決然地往大海處飛去。歡喜首飛到了海面時,將牠的翅膀沾濕,再回到竹林中,用牠沾濕的翅膀朝竹林的上空振動,把翅膀上微少的水滴灑向已成火海的林中,希望熄滅這場大火。就這樣,牠不停地在大海與竹林間往返奔波著。
「碰!」此時忉利天宮有大震動,天主釋提桓因深感驚訝:到底是什麼力量,使忉利天宮發生這麼大的震動?於是用天眼觀察,當釋提桓因看到鸚鵡正在救火的景象時,露出詫異的神情,深受感動地想著:「這種事情,只有真正發心的菩薩才做得到啊!」---。
偶思:
面對大火,我們一般「行者」或有二種情形:一者了知世間無常,「心」安住不動,不被外境所擾動。二者,如愚公移山,只問付出,不問收獲的「菩薩行」。就如「小鳥救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是兩者的結果截然不同。雖然不能滅森林大火,但是當下的發心,則相應「菩提心」,這份功德比之於救出森林中的有情生命更可貴。發心的當下,「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就已得到大回報,而非看到「事相」的成果。就如「消防員」只是盡「一切心與力」來滅火,至於成功不成功,都是圓滿。
「善法」的利益
《六祖壇經》:『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清淨心性」沒有善惡,此是對「心的體性」而言。
在修行的過程中,「揚善棄惡」則是必經的過程。就「世俗諦」而言,「揚善棄惡」才能在未來的生命過程中「離苦得樂」。佛法的根本意趣,旨在離苦得樂,只是「世俗諦」的「揚善棄惡」,只能消極的離苦,無以究竟解脫「輪迴大苦」。
若時時在「為善」,凡事不為己,「心」就時時在淡化「我執、我愛」,也就容易相應「無我。反之「為惡者」,必然緊執「自我」,凡事都會以「自我」中心,乃至「自私自利」,「我執、我愛」必然很重,難以相應「無漏慧」。也因此,「修行者」必然會走向「揚善棄惡」,也是修証佛法,不可或缺的「善根」與前行。
「眾生心」尚存「貪瞋習性」前,即使明了「第一義諦」中「無善無惡」;但是「心境」相對,不免尚滯「善惡分別」。必須直至,泯息「名言分別」,相應「無我智」,方能對境泯息「善惡分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