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6日 星期二

《禪定》修習 、《小止觀》三種「禪定」修習

《禪定》修習 不論禪淨密,無不強調「禪定」,如「念佛法門」會強調「一心不亂」,禪宗更強調「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鐵壁,可以入道」的定心。 沒有「定心」的觀照,心念會閃爍浮動,像閃動的濁光,無法照明文字,難以精準的觀察法諦。沒有「定心」的觀照,也容易落在「思惟卜度」的層次。 「定心」最初,先由「身定」,以「身定」心才容易定,所以「修習禪定」,「時時靜坐」是必要的,先消除「色身妄動」的習性。猶如專注於「穿針」,必須「身定」,而後摒除一切雜念。 「禪定修習」的前行,要先淡化「五欲的執著」,改變貪吃、貪睡、貪著「色聲」等等粗份的習性。「五欲習性」未淡化前,「禪定」修習很快就遇到關卡,難以突破。 【初修禪定】,以「心繫所緣境」來對治「攀緣習性」為首要,猶如把猿猴繫在「柱子」上,不令亂跑。如「觀呼吸」,以「呼吸」或「佛號」來緣住「心念」。或以「身念處」來攝受心念,於「行住坐臥」中,「心」到那兒,「正念正知」就到那兒,並且「無住」於當下。不論那個方便,只要「正念正知」於當下,「禪定力」就必然隨之增長。 「禪定修習」到「妄念」已淡化到少會干擾法義的「觀照」時,就可以「時而修定,時而修觀」,進行「定慧雙運」,才會不落「有定無慧」的「枯定」、「以定為慧」的偏見。如《六祖壇經》:『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如是「止觀雙運」才是「般若正定」。也如《阿含經》:『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誤解「心不動」是「禪」,是常見的枯定。如《六祖壇經》:『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此是把心念不動的「世間定」誤為「慧」,「世間定」即使能証「四禪八定」,也無以解脫,因為不相應「解脫慧」。 「禪定修習」重在增長「定力」,而非在「定境」中「心不動」,也是「禪定修習」比較難以領會的要領。緣住「所緣境」只是淨化習性的「方便」。如《六祖壇經》:『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心不被外境所惑,名為禪;內心清明不亂,名為定。比如當下在「念佛」,只是心繫「佛號」攝受「往生心」,但是「心」沒有刻意排除外境,只是不被外境所擾動,而不是「心」不動。 「心」會妄動,是「妄想習性」使然,當覺察到「妄念」時,就只管回到心繫「佛號」,一切莫管,如是不斷的扞捶「攀緣習性」。日久功深,不被外境所擾的「定力」自然增長,「妄想習性」當自然會逐漸淡化。 在「安止定」與「近行定」中,「禪定修習」重在「近行定」。「近行定」相當於「漢傳」的「未到地定」,在未進入「安止定」之前的「定心」,是「觀察力」最好的定心。「安止定」乃安住在「定境」中,「觀照力」反而減弱,不利於「修觀」。因為「定心」進入「安止定」後,會引生「禪悅」,令「身心」現起「安祥愉悅」,滯在禪悅中不忍捨離。「心」只要有所住,就會失去遍照的本能。 「安止定」一般在「色身」需要休息時,比如「觀照」久了,「定心」浮動,或色身疲累、生病時,才會暫時放下「觀照」進入「安止定」。 若能明瞭「定慧雙運」的定心,則「定止定」越深澈,「近行定」也會越深澈,「觀力」也越強。這也是具「四禪八定者」,只要聽聞到「無漏慧」,「証解脫」的力量非常強大,也當是所謂「集心一處,無事不辦」的註解。 「定慧雙修」有「先定後觀」與「先觀後定」的不同。「先定後觀」以「世間定」為根基,淡化強大的「攀緣習性」,不再被世間「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嚴重干擾後,再勤觀「無漏慧」,是通途的「定慧雙運」。 「先慧後定」者,先觀「現象無常」、「身心無常」,直至趣入「自性本定」的觀慧,照見「妄念本空」、心性本然「無動、無靜」。在「自性本定」的觀照下,「妄念」不止而漸止,也稱「般若定」。 直趣「般若定」,當先勝解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才能直趣「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的「般若定」。因此,若非「攀緣習性」已淡薄,煩惱少的「上根者」或「久習老參」,就難以契應「無相般若定」。 上乘「般若定」如何修習?《六祖壇經》:『此門坐禪,元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是不動。』又說『起心看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看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我們的「心性」本定本淨,本然無淨無妄。若再起心「看心」,等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石頭,生起漣渏,反而頭上按頭,成為「妄念」,失去如如,無動無靜。會起心看淨,也如是,既然本然清淨,無形無相,何必再起心去看淨?等同在「無相」的「淨心」上,安立了「淨相」,把「無相心」頓現「有相心」而自縛。 我們「初學者」,要在坐禪中「不看心,亦不看淨」,會找不到「下手處」,造因於「妄想分別」習性重。當依「通途」,先札實禪定根基,淨化「妄想分別」,後修「觀慧」,才好找到這「無門之門」。 《小止觀》三種「禪定」修習 「禪定」修習之初,必然被不斷現起的「妄念」所困擾。如何止息妄念而得「定」,智者大師在《止觀坐禪法要》中,提出三種修習「禪定」方便:「繫緣守境止」、「制心止」、「體真止」。 『一者、繫緣守境止,所謂繫心鼻端臍間等處,令心不散故。』 即是把心繫念在「所緣境」上,比如以「鼻端或臍間(丹田)」為「所緣境」來修「止禪」。就像把猿猴繫住在「木柱」上,心就不會亂跑了。「所緣境」有很多方便,比如緣住「呼吸或佛號」。又如「念佛者」一心「持名念佛」,「心」緣住「佛號」,相續不斷,乃至趨向「念佛三昧」的定心,也是「繫緣守境止」。也是很適合「初學禪定者」的修習方便。 『二者、制心止。所謂隨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馳散。』心到那兒,「正念正知」就到那兒,令「妄念」不起。「四念處」中的「身念處」即屬於「制心止」。在「行住坐臥」中,乃至生活事物中,比如吃飯時,盛飯、夾菜,手到那兒,心就在那兒,令心不起雜想,成就「一行三昧」。古德常言「活在當下」,明覺當下的「起心動念」,「知非即離」,明覺妄念,立即回到當下,即是「制心止」。 「繫緣守境止」是緊緊繫住在「所緣境」中;「制心止」則是隨一切念,唯是「正念正知」所緣境。又如「觀呼吸或念佛」,覺知「失念」,即回到「所緣境」,也當可以是「制心止」。 我們初學「繫緣守境止」時,常覺得它很簡單就跳過去了,就沒有如實修習,難以形成「淨念相續」的定心,這也當是造成「修定」難以成效的所在。 『三者、體真止,『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為止。』 「體真止」是「出世間」的「般若定」。「體真止」要先具備「無常觀」或「緣起性空觀」的正知見,比如明覺當前之念,觀照因緣生,必法爾緣滅,體性如如。亦即,依於「般若觀照」,令「心」對境「無所住」的「三昧心」,是「體真止」。又如煩惱現前,了知「煩惱」只是緣生緣滅,不被煩惱所染,或修習「空三昧」,照見一切識心,本空無自性,心性本如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即屬於「體真止」。 為了眾生避免在「修定」中,落入「斷滅見」,智者大師說:『行者雖觀心不住,皆無所有,而非無剎那任運覺知念起。』 「非無剎那任運覺知」,指「心」隨著因緣念念不住,念念具足「空性智」的覺照,卻不同於木石無覺知。猶如大鐘,叩之即響,不叩就寂靜無聲。當它無聲時,不是無知,而是無緣自寂;再次扣鐘時,應緣而響。 智者大師又說:『初心修學,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發狂。』初修止觀,攀緣習性頗強,切忌一昧壓抑妄念,要懂得舒解,不然會造成反效果,令身心失去調和,乃至發狂。在精進的同時,也要適度的放鬆。放鬆不是懈怠,是為了走長遠的路。只要時時勤修止觀,日久功深,即能掌握到當中的要領,就能歇下「神經」崩緊的執著。就如智者大師說:「如學射法,久習方中」,不是一時就能做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