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6日 星期二

《禪定修習》札記

《禪定修習》札記 不論禪淨密,無不強調「禪定」,如「念佛法門」會強調「一心不亂」,禪宗更強調「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鐵壁,可以入道」的定心。 沒有「定心」的觀照,心念會閃爍浮動,像閃動的濁光,無法照明文字,容易停滯在「思惟卜度」的層次,無力現起「觀照般若」。 「定心」最初,先由「身定」,以「身定」心才容易定,所以「修習禪定」,「時時靜坐」是必要的,先消除「色身妄動」的習性。 「眾生心」總是妄念紛飛,「妄想習性」如洪流,要能心無雜念,輕鬆寬坦於當下,最初連一秒鐘都做不到,不是想要「輕鬆寬坦」,心就會寬下來。因為「攀緣習性」讓神經崩緊,無法放鬆;必須「心靜」,神經才會逐漸鬆開。 「禪定修習」的前行,要先淡化「五欲的執著」,改變貪吃、貪睡、貪著「色聲」等等粗份的習性。「五欲習性」未淡化前,「禪定」修習很快就遇到關卡,難以突破。 「禪定修習」以「心繫所緣境」來對治「攀緣習性」為首要,如「觀呼吸」,以「呼吸」來緣住「心念」;或以「佛號」來緣住心念,念念分明入心;或以「身念處」來攝受心,「行住坐臥」,色身一舉一動到那兒,「心」就到那兒,唯是「無住」於當下緣起。不論那個方便,只要「正念正知」,淨念相續間於當下,理當必能成就「禪定」。 「定」有「世間定」與「出世間定」。令心不動的「世間定」,來止息妄紛飛,只是「修定」的前方便。「世間定」沒有融合「無漏慧」,所以不會也無以引生「解脫慧」。 「出世間定」是融合「無漏慧」的「般若定」,比如誤見「繩為蛇」,「世間定」乃安住在「不動心」而無恐懼;「出世間定」則觀察到「是繩非蛇」,心不被外境所動。又如「妄念」的克制,起心作意不動心來壓制妄念」是「世間定」;洞見「妄念本空」而無妄念,是「出世間禪定」。 「禪定修習」到「妄念」已淡化到少會干擾法義的「觀照」時,就可以「時而修定,時而修觀」,進行「定慧雙運」,才會不落「有定無慧」的「枯定」、「以定為慧」的偏見。如《六祖壇經》:『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如是「止觀雙運」才是「般若正定」。也如《阿含經》:『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誤解「心不動」是「禪」,是常見的偏見。如《六祖壇經》:『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此是把心念不動的「世間定」誤為「慧」,「世間定」即使証「四禪八定」,無以解脫,因為不相應「解脫慧」。 「禪定修習」重在增長「定力」,而非在「定境」中「心不動」,也是「禪定修習」比較難以領會的要領。緣住「所緣境」只是淨化習性的「方便」,成就「定慧雙運」的前行。如《六祖壇經》:『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心不被外境所惑,名為禪;內心清明不亂,名為定。比如當下在「念佛」,只是心繫「佛號」攝受「往生心」,但是「心」沒有刻意排除外境,只是不被外境所擾動,也才能一心清明「求生的欣樂心」,而不是黏住「佛號」不動。「心」會妄動,是「妄想習性」使然,當覺察到「妄念」時,就只管回到心繫「佛號」,一切莫管,如是不斷的扞捶「攀緣習性」。日久功深,不被外境所擾的「定力」自然增長,「妄想習性」當自然會逐漸淡化。 在「安止定」與「近行定」中,「禪定修習」重在「近行定」。「近行定」相當於「漢傳」的「未到地定」,在未進入「安止定」之前的「定心」,是「觀察力」最好的定心。「安止定」乃安住在「定境」中,「觀照力」反而減弱,不利於「修觀」。因為「定心」進入「安止定」後,會引生「禪悅」,令「身心」現起「安祥愉悅」,滯在禪悅中不忍捨離。就像大熱天,進室內吹冷氣後,就不想待在炎熱的環境。 「安止定」一般在「色身」需要休息時,比如「觀照」久了,「定心」浮動,或色身疲累、生病時,才會暫時放下「觀照」進入「安止定」。 若能明瞭「定慧雙運」的定心,則「定止定」越深澈,「近行定」隨之越深澈,「觀力」也隨之越強。這也是具「四禪八定者」,只要聽聞到「無漏慧」,「証解脫」的力量非常強大,也當是所謂「集心一處,無事不辦」的註解。 「定慧雙修」有「先定後觀」與「先觀後定」的不同。「先定後觀」以「世間定」為根基,淡化強大的「攀緣習性」,不再被世間「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嚴重干擾後,再勤觀「無漏慧」,是通途的「定慧雙運」。 「先慧後定」者,先觀「現象無常」、「身心無常」,直至趣入「自性本定」的觀慧,照見「妄念本空」、心性本然「無動、無靜」。在「自性本定」的觀照下,「妄念」不止而漸止,也稱「般若定」。 直趣「般若定」,當先勝解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才能直趣「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的「般若定」。因此,若非「攀緣習性」已淡薄,煩惱少的「上根者」或「久習老參」,就難以契應「無相般若定」。 上乘「般若定」如何修習?《六祖壇經》:『此門坐禪,元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是不動。』又說『起心看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看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我們的「心性」本定本淨,本然無淨無妄。若再起心「看心」,等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石頭,生起漣渏,反而頭上按頭,成為「妄念」,失去如如,無動無靜。會起心看淨,也如是,既然本然清淨,無形無相,何必再起心去看淨?等同在「無相」的「淨心」上,安立了「淨相」,把「無相心」頓現「有相心」而自縛。 我們「初學者」,要在坐禪中「不看心,亦不看淨」,會找不到「下手處」,造因於「妄想分別」習性重。當依「通途」,先札實禪定根基,淨化「妄想分別」,後修「觀慧」,才好找到這「無門之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