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剎那即無生》、《無我與無生》
《剎那即無生》
《憨山老人夢遊集》:『溈山云:今人一念頓了自心,名之為悟;即以所悟淨除現業流識,是名為修。然流識者,謂微細生滅,即剎那心也。言悟後而修,則是悟而後見也;且悟後方見剎那,則前悟者非真無生明矣。』
一念頓悟諸法畢竟空,本然無生;再以所悟之「理」從生活中的觀照,來淨化「現業流識」,也就是淨化「分別心識」。比如發覺「染境」的執著,即觀「知覺與感受」皆無常、如幻,以「空性智」淨化「識心」的執著。
《大乘起信論義記》:『賢首曰:此中一剎那者,即謂無念。楞伽曰:一切法不生,我說剎那義。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以一剎那流轉,必無自性故,即是無生。妄想分別的「流識心」非常微細,眾生很難觀察到「剎那心」。
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非「凡夫心」所能見。必須悟「無生」後,依於「無生智」漸漸淨化「妄想分別」,才能漸漸於定心中感受「剎那生滅」。因此,「見剎那前」所說的「悟無生」,只是「理悟」,尚觀察不到「剎那心識」;「悟後」見剎那,方是「証無生」,所以說「悟後方見剎那」。必須具備深澈的「定慧等持」方能「証無生」;也因此,古德說:『能於一念剎那中頓見無生,則佛祖鼻孔,一串穿却。』
《無我與無生》
眾生則深染「我相」,比如很在意「我長得不漂亮」,把四大外相執為「我」,困在「自我」的煩惱中。有「我相」,就會引生「我執、我見、我愛、我瞋、我慢」這些煩惱;也會在意眾人的眼光,延生出「人我眾生相」。在「人我」對立下,無盡煩惱就接種而來。然而,色身無常,早晚會老化,死亡時,「我」在那兒?
緊執「我相」時,無所住的「覺性」就侷限在「六根」的「見聞覺知」,跳不出「六根」的框框,如《楞嚴經》說:『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執取海中的「小水泡」說是大海全身,把「心性」侷限在色身內的「見聞覺知」中。要能深觀「四大」緣生非我,乃至窮觀「五蘊」,「色、受、想、行、識」非我,方能洞見身心的一切「覺知」與「感受」,唯是緣生緣滅,沒有所謂的「自我」,即由此解脫「苦」的繫縛。
「無生智」並沒有跳脫「無我智」,只是以「慈悲心」深觀眾生「心性」本來清淨無染,只因迷於「妄想分別」而翻為眾生。亦即,眾生「心性」本來「無生」,眾生妄生「色空」,才迷為實有,沉淪輪迴。菩薩不忍眾生苦,故而生起「大悲心」。
《楞嚴經》:『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眾生心性本來清淨「無生」,無有「空華」現象。只因「妄想分別」,以致「六根」觸「六塵」時,就像有「眼病」的人,看到虛妄的「影像」,妄生出來無量空華。若能觀見「無生」,即無空華;「煩惱」即自歇,猶如旭日東昇,晨霧自散。世間「稱、譏、毀、譽、苦樂」唯是幻起幻滅。菩薩於「無生智」中,才能『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於「菩提道」中廣度有情,無有疲倦。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