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無念》 澈悟大師:『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無念心體,唯佛獨證」,就如「常寂光淨土」,唯如來方証。不說我們「凡夫心」做不到「無念」,即使「等覺菩薩」還未証「金剛喻定」之前,猶有「變易生死」,即是尚未究竟「無念」。 《六祖壇經》:『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指「禪門」以「無念」為宗旨。只是眾生妄執身心「實有」,很難明瞭「無念」真實義,在修証上,會有找不到「下手處」,也當是《壇經》所以先解釋「無相」的原因。從「有相」達「無相」、從「有住」達「無住」,明示修証次第。 《壇經》:『無念者,於念而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在生活中要如何修「無念」?《壇經》明示『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要能在「根境」相對中,離一切相,無所住;並且在「行住坐臥」中任運無礙,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壇經》:『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不論何時何地,不著「世間五欲」;不離紅塵,出污泥而不染。如菩薩在紅塵中廣度眾生,行六度萬行來成就佛道。 《壇經》:『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悟無念法」是「了悟」,不同於「究竟証悟」。「見諸佛境界、至佛地位」是「入佛知見」,乃從「因說果」,如《法華經》:『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亦如《頓悟入道要門論》『即修之時,即入佛位。』眾生「悟無念法」,即使尚未對境泯息「一切相、無所住」。只要信心不退,必契「無念」,直入佛位。 佛陀已証「無念」,依舊不離六度萬行,只是無念而行。比如為阿那律穿針線, 一切法門的俢証,無不從「六根」下手,離開「六根」對境,才能「由事達理」、「以理証事」。離開了生活中的「六根六塵」,也無所謂「修証」。
《解脫知見香》 《六祖坶經》談「自性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解脫知見香」有點像「欲知山中事,需問山中人」。「山中人」必定【同時】了知「山中風光」,以及「上山路」所需要的「資糧與方法」,缺一不可。 對「想上山」的人的而言,「山中風光」雖然能引生「欣樂心」,但是無法親自品嚐;如何具足上山「資糧與方法」,才是所要的。因為具足「資糧與方法」就能自己上山一賭風光,滿足自心所願。未得知「資糧與方法」前,「想上山」人會在摸索中進進退退。 「解脫知見香」乃依於「戒定慧香」成就解脫,並且發起「菩提心」善根,不在「解脫境」中「沉空守寂」,發起引導「欲求解脫者」上山的「大願」。然而,「求解脫者」來自「士農工商」、男女老幼,以及不同的地緣文化的不同,根機千萬種;引導「具足戒定慧」方便,也就有千萬般,所以「解脫者」必須「廣學多聞」,通達各方面的教理,才能「和光接物」。有這樣的接引智慧,當名「解脫知見香」。 俱「解脫知見香」的解脫者,具備「法無定法」的「觀察慧」,會觀察「聞法者」的「善根與根機」差別,有時會說「貪瞋的過患」來增長「戒學善根」;有時會強調「禪定」,淨化頑強的妄念習性,或不被「五光十色」所干亂;有時會對善根好的人,演說直契「心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般若。 總之,「解脫知見香」乃依於「聞法者」的根機差別而有不同的說法,而非要「聞法者」,一律依循自己所証的路跡,因為「聞法者」的因緣,不會與自己相同。就像醫生會針對病情的不同、體質不同的病人,給予不同葯物治療,不會對所有病人都開同一種葯。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諸行無常」的現象,正說明「世間如幻」;就像白雲幻化成「俊男美女」,風一來,消散無蹤。 眾生所以跳不脫世間輪迴,首在看不透世間無常、如幻。比如緊執「色身」為「實有」,明明知道每個人都會衰老,心中就是希望「青春永駐」;老病到來,就瘋狂的求醫,拚命的掙扎。認不清「老死」無葯醫治,「醫生」自己也會這樣老死;即使是神仙,也跳不脫無常的摧毀。 世間不只是「老死」無法改變,乃至一切存在現象,都是無常,舉凡「新必舊,高必墜、聚必散、合必離、生必死」都在闡釋世間無常。人們因為無法接受「無常」,才妄執「無常為常」的愚痴,想要永久不墜的「名利」、「青春」,「苦」就在妄執「無常為常」的執著中,源源而出。 「頭髮、指甲」不斷長出來,剪了又剪,我們無法改變它,也不需要改變它,只要去認清它本來如是無常,只去接受無常的事實,那些心理上無謂的「苦」就會消失。色身上的病苦、老苦,何嚐不也如是?若是看到別人健康,自己多病,或看到別人錢財萬貫,自己貧窮困苦,就感到自卑而苦。這樣的「苦」,不只來自無法接受「無常」,還妄執「無我為我」。妄執「無我為我」比妄執「無常為常」更幽隱,更難以認清。

慎言「飲酒食肉不礙菩提」

慎言「飲酒食肉不礙菩提」 民間有《濟公傳》:『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雖然只是民間諺語,卻同於禪師為了引度眾生,示現「喝佛罵祖」。然而,禪師是已証「無生」的聖人,不是「末法時代」的凡夫可以模仿的,否則就罪過無邊了。 《永明壽禪師垂誡》:『末世誰說一禪,只學虛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獄業消;又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有出期。』 大義是說,末法時代,談禪說道,往往只是口頭禪,開口閉口「諸法畢竟空」,行為上卻是執著世間名利、情識。甚至高唱「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造下無邊罪業。在生不但會受到國法的制哉,死後更會落入地獄報。地獄報完,接著受報「畜生餓鬼」道,百千萬劫無有出期。 菩薩要修到何種境界才能以「飲酒、吃肉」來示現世間呢?《永明壽禪師垂誡》:『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飲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飲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屍相似,便可行淫;若見己財如糞土相似,便可偷盜。』接著又說:『饒爾煉得至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即使已得這樣的境界,也還不可以隨心所欲,必須要等證悟無量聖身,成就無量法門,才能在世間逆順境中,無所掛礙。 諸法體性空寂,理上容易了解,要「以事証理」則是另一回事。我們眾生「愛身、愛命」,被針剌傷就痛得哇哇叫,那能做到「割心肝如木石相似」?飲酒就染著其味,甚至成隱,那能做到飲酒如屎尿相似? 《楞嚴經》說:『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神鬼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從經義來看,現今是末法時代,出現倡言「食肉不礙菩提」的修行人,多是「鬼神」所示現。或「我慢眾生」染著世間名利,一時的狂言,也應該是有的。

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

《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

《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 現今投生人道,是男是女?是富貴還是貧困?是健康或殘疾?當中涉及過去世所造的「業因種子」,在今世成熟,不是自己所能作主的。過去世若沒有積下「福因」,今生再怎麼努力追逐富貴,也是因緣不具足。人生是來酬業的,今生不論好壞,皆如所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只能概括承受,受所應受。 佛法不是「宿命論」,所以會強調『現行熏種子』。就像一杯水,投下「明礬」,水會變得清澈;投下「墨水」,水就變黑了。我們現今的「念頭」是善是惡?是淨是染?會改變過去世帶來的「業報種子」。前世若有「法緣」聽聞「無漏慧」,更能轉化「染業」為「淨業」,轉「妄想分別」為「戒定慧」,「愚痴」轉為「智者」,即是「現行熏種子」。「現行」是現今熏習「生命智慧」,引生的「身口意」行為,就會改變過去世帶來的業報「種子」。 平順的生活,若是「業障」突然現前,諸如「家庭、事業」諸事不順,或身染重疾,切莫怨天尤人;當盡人事努力,而後「受所應受」。盡心看醫生治療重疾,或努力工作,用心改造貧困因緣;盡人事後,還無法改變,就只能接受自己所造的「業果」。 現生要能改變現前「業力」,在於平時就要熏習正確的「生命觀」;臨時抱佛腳,效力是很微小的,因為「妄想習性」從無始以來至今,非常頑固,不是短期時間所能憾動。平時就要用心棄惡揚善,廣結善緣,乃至修習禪定、讀誦經典。把世間的追逐名利、享樂五光十色的等等「習性」,逐漸淨化為「清淨心識」。 我們眾生深染「貪瞋痴」,就如《地藏經》︰『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要轉化「染業」,就必須從【舉止動念】中去轉,才能從根拔起。若能「發菩提心」,發起上成佛道,下濟眾生的「弘願」,念念相續綿密,最直接相應「舉止動念」的轉化。最方便的轉化行持,莫如「念佛」,心心念佛,即在「舉止動念」中轉「凡心」為「佛心」。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無常』的感觸

『無常』的感觸 花開花落,讓我們從「外在」現象明白無常。看到臉上縐紋、頭上白髮,讓我們深刻感受人身無常。「心」若是沒有從現象上去觀察,就感受不到無常;然而,不論是否感受得到,無常一直存在,就像「頭髮、指甲」隨著時間一直在長。 世間一切存在的,都不免是無常;不說人身難過百年,「太陽、地球」終有壽終的一天,我們卻感受不到生命一直在消失。但是,一場歡樂聚會,即將曲終人散時,就讓我們很親切的感觸無常;也會特別的珍惜當下時光。因此,只要感觸到無常,就會珍惜時光,生起「精進心」,「無常」成了可貴的「助道緣」;感觸無常當下,即有力的瓦解世間「名利、執愛」的執著。 「無常」雖然摧毀擁有,讓人傷悲,卻也帶來新機。比如世間若不是無常,心靈的創傷就無法走過去。若能迴觀走過創傷的心靈,會發現「走過創傷的心靈」只是回到未創傷前的心靈;前後的心靈,本然不增不減。「無常」也就讓我們悟見「心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般若智。 不能明見「無常」是世間的真相,就必然無知的「執無常為常」,緊緊握住擁有不放,放不下的執心,身心何能輕鬆自在?觀無常,又能接受無常,必生「出世間智慧」,解開身心的繫縛。 佛陀演說「四念處」,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當中「觀心無常」即教授我們迴觀「身心」所起的情緒變化,念頭起滅的「覺知」,從中照見無常、生滅。心若無境,「無常」也無從觀起;照見「心」隨緣生生滅滅,也就念念無常。前提是,必須具備「心不隨境轉」,並且能迴觀心念起滅的「定心」。 要能「心不隨境轉」,「身念處」的修習,當是最初修習的善巧大方便。往、住、坐臥,舉手投足,心到那兒,「覺知」到那兒。待「覺知」的定心穩定,才能進一步於「覺知」中,照見「覺知」的「識心」,不外緣生而緣滅。若能念念不住識心,當即是「觀心無常」。 『觀身心無常』感想 人們可以從親人的外貌變化了知「色身無常」,明白歸明白,一旦年過五十,不免感嘆頭上白髮、臉上的縐紋,感懷青春。此乃緊執色身為「我」,無法接受色身無常的事實,以致有著頑固的「身見」執著。 從人身解剖圖上,明了各個器官、血液等等,都是不淨的。排出來的「大小便」更是惡臭難聞,由此了知「色身內」其實是很臭的;只是隔著皮膚,又天天清洗,才不覺得有多臭。即使明瞭「色身」不淨、無常,也不必然瓦解對色身的執愛。「不淨觀」即是讓我們認清「色身不淨」的事實,才有力量放下那股幽隱的執著。 有「色身」就會伴隨「知覺感受」,在人性的「欲樂」追逐下,會忘不了過去美好的感受;即使知道「色身不淨」,那股美好的「感受」不會因此瓦解;依然會緊執為「實有」,比執愛色身更深沉穩晦。 有了「色身」,「六根」就會隨著外境現起「受、想、行、識」的身心活動,執著「五蘊為我」;「五蘊我」是從「色身」延伸過來的。要澈底放下色身的執愛,也就得照見「受、想、行、識」緣生無性、無常無我;才能明見「五蘊非我」,色身無常非我。 生活中所起的一切心念,都是「五蘊」運作現象,一切心念也就無常無我,「身見」隨之泯息。但是最初觀照五蘊,「定觀」力量尚不足,無法一念當下即得「五蘊非我」,息下身見。必須將「五蘊」:「色、受、想、行、識」拆開來一一觀察緣生、無常;並且時時在「六根對外境」中提起觀照,直至「識心」一起,即能在「當念」下,照見「五蘊非我」。乃至「根境」所起的一切心念,當下無常,即是「觀心無常」。 「觀身不淨」、「觀五蘊無常」都是「觀心無常」的前行。先觀照外在現象的無常,花開花落、日月輪迴;內觀色身老化,頭髮日日長;次觀心念隨緣起起滅滅。而後,若能在「心念」當下,照見當下「覺知」緣生無性如水流,即生即滅而不住,那來過去、現在、未來?那裡還會有「身見、我見」呢?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龍潭吹燭》公案

《龍潭吹燭》公案 德山禪師侍立在龍潭禪師身旁,龍潭禪師說:「夜深了,何不回去休息?」德山禪師向龍潭禪師道了珍重,轉身便往外走。剛走出去,又退回來說:「外面天黑。」龍潭禪師點了一支紙燭遞給德山禪師。德山禪師正準備接手,龍潭禪師立刻將紙燭吹滅。德山禪師當下豁然大悟,便朝龍潭禪師禮拜。 「公案」乃直指人心,離語言分別,隨各人的智慧差別而有所體會。「明暗現象」出於環境不同,比如「燈光、太陽」的有無,就有「明暗差別」;心性的明覺,並不受「明暗」變化而有差別,不論處在光亮處,或黑暗處,心性依舊如如。但是,平時若沒有去觀照這如如心性,不隨外境遷異而有變異,看到這個公案,應該覺得只是在看故事。 公案中,外面黑看不到路,「覺性」並沒有因為暗而看不到路;只要點個燈,「路」依然在眼前,「覺性」何處不在?重點是,在「根境」相觸的一切心念,「覺性」都了了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