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念佛」求生淨土,是否以音聲求我?

主題:《金剛經》說:『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若有人以《金剛經》所說,來看看「念佛」求生淨土,是否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金剛經》說:『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則是「著相」,執相為實有,迷在相上;沒有「無常觀」、「緣起實相」的「空性般若」,無以見本具的「佛性」,所以「不能見如來」。 「念佛法門」是「特別的方便法」,目的有二:一者,一心念他佛,令心淨盡妄想分別時,能見「自性佛」。當見「自性佛」,則一切心念所起「心相」,都是「自性」所顯的妙相。猶如「海與浪」,一切浪都是大海所現,本質一樣,只是「相」上不同而已。《金剛經》的智慧,在於「空性智」,明見「全浪歸海」,浪海不二;「念佛法門」的見「自性佛」,証得「是心是佛」,了達「大海」無礙隨風起一切浪。前則是講「性」,後者講「相」;有了「空性智」,則「性相」法爾不二,只是方便不同罷了。 二者,未能見「自性佛」,也能相應如來悲願。就像我們必須經過「學校」,聽聞老師教學,比如考上台大,才能學有所成。【求生極樂】即是到那兒去成就所學,成就「性相不二」,以及學習如來的大悲願。不同於世間妄執「世間相」為實有,所修都會流向「生滅法」,成不了佛道,所以是「行邪道」。「行邪道」指的是「不契成佛」之道,不是指「害人」的邪法。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不除妄想不求真』

『不除妄想不求真』 《證道歌》:『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這句話是「果地境」,「絕學無為」的聖者,才能做到「不除妄想不求真」。如南台守安禪師一首偈:『 南台靜坐一爐香, 終日凝然萬慮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 「絕學無為閑道人」或可從兩方面來看:一者「已証空性」:了達「妄想本空」,一切念無非因緣所生,緣盡即滅。「妄想」就像早晨的「晨霧」,有因有緣生;太陽一出來,有因有緣滅。不要起心除妄想,「妄想」自會無緣而滅。想要除妄想,「想要」的本身即是「妄想」;反而在平靜的心海中,自擾一池春水。 「真心」無妄無真,「智者」為了破除凡夫「執妄」為「實有」,說有「真心」不被妄念所染。心若無「妄」,何必再去「立真」來「息妄」呢?就像無病,再去吃葯治病,反而中毒。因此,「除妄」本身即是「妄念」,「求真」之念,又何嚐不是「妄念」? 我們凡夫尚未了達「空性」前,「根境相觸」無以安住在「空性智」中;心中雖然明白「諸法畢竟空」,「潛意識」還是會隨順頑固的「妄想分別」,不自主的妄執現象「實有」,尤其會在「逆境」中生起煩惱時,就妄念紛飛,何能無住於「不除妄想不求真」的清涼境呢? 二者「已証四果以上的阿羅漢」。四果阿羅漢以上的聖者,才能稱為「無學」,如《雜阿含經》中証解脫阿羅漢者,會高唱:『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世間煩惱已斷盡了;行為已清淨了,不再染有「貪瞋痴」;解脫輪迴的智慧已成就了;身心已自在了。「貪瞋痴」已盡,即優游於「涅槃境」,不被妄念所染,何需再去「除妄」呢?「涅槃」當下即是「真心」,何需再去「求真」呢? 這無妄無真的清淨心性,也名「本源自性天真佛」。 我們凡夫未証「涅槃」前,心就不免被「貪瞋痴」所染,煩惱時而現起,妄念時而現起,身心不得自在,當下也已忘失本具的「真心」,何能言「不求真?」只能在「因地」上明了「心性」本然清淨,無垢無淨,何需再去「除垢求淨」?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標題

《人生感悟』 23。11。14 《空虛感》24。11。26 《快樂的本質》 23。11 ,14 「看破放下自在」22。3。11 《獨處》22。4。23 『人身難得易失』24。2。25 【感應】24。7。2 「時間與空間」、「大千世界」 17。5。30 見《苦諦》 22。5。31 《苦行》 22。7。30 「修行」在改變「觀念」與「心態」 25。1。21 《盡心即圓滿》25。1。10 聖嚴法師開示:『面對重病』24。3 26 『色身滋養》 17。5。24 《略帶三分病好修行》、「痛與苦」、、22。1。26 『佛陀探病佛弟子』21。11。30 《殺生戒》 25。2。10 「當生」改造「業報命運」 18。12。26 《業》的本質 17。5。24 漫談算命 17。5。24 《六度》看人生 22。6。22 《一屁過江來》23。11。10 《欲》的本質 21。8。26 《生死事大》24。7。16 《死歸何處?》 22。3。30 面對『死亡』 23 8。20 《念死》 25.3.18 「茶禪」 25.3.11 「量子力學」與「佛法」 18。6。11 『外道』24。12。9 《所知障》21。2。3 《夢境》21。1。15 《善根》21。8。22 「至人」只是常 19。6。16 《密行》 17。5。24 『鈍根與利根』24。8。11 轉【煩惱】為【菩提】 24。11。22 誹謗與謗法罪(讀經札記) 16。1。19 《懺悔法》 17。5。24 【諸法雖空,罪福不失】 23 4。1 《皈依三寶》的境界 22。5。28 《三界唯心,心能轉境》、《誰繫縛你?》 24。4。27 《淨穢分別》 2024. 5. 18 《轉化習性》 22。1。30 《返撲歸真》21。11。13 《欲力》21。10。23 《語言道斷,心行處滅》21。4。17 《光明想》20。12。12 (臉書無) 《無情說法》25.3.12 《但盡凡情,別無聖解》25。2。9 只管打坐 17。6。7 (臉書刪) 《三種禪法》20。1。24 《觀音法門》 法談 8。25 【上師相應法】 23。 11。1 《悟了還同未悟時》24。5。29 『迷』與『悟』的比喻 23。12。27 『解悟』與『証悟』 23。12。29 「檢視修行」 18。12。8 檢視「當下一念」、『睡前一念』 24。11。19 「實修」與「弘法」 5。23 《剎那即無生》、《無我與無生》 24。8。15 『無常觀』24 5. 14 面對「妄念」 19。2。26(彌陀淨苑) 「正念與正知」、《起心動念》 18。10。27 『覺知念頭』 25.2.16 《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22。11。22 『山河大地』皆是『妙明心中物』 《觀照般若》 25.2.23 《禪觀初修》22。6。26 讀《觀呼吸》札記 23 1。1 漫談「厭離心」的修習 17。5。24 《十六觀智》21。3。14 《我的靜坐因緣》 17。6。5 《止觀》、『動靜」中修止觀 22。6。26 《禪定初修》 24。8。6 修習禪定的「條件」與「障礙」 22。6。26 三種《禪定》次第 22。6。26 《內心無喘,心如牆壁》 25.2.12 【尋伺】與【觀想】23。4。28 《六妙法門》 22。6。26 《寧靜之妙》、《禪定功德》22。6。26 《九住心》 22。6。26 《欲界定》、《未到地定》22。6。26 《初禪》22。6。26 《初禪五支》25.2.13 由「所緣境」談「行持差別」24。6。27 《參禪》與《看話頭》23。12。13 「禪修」岐路 (憨山大師) 1。28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24. 4. 27 『心』與『實相』 17。5。24 《找心》21。12。21 「我的心響了」 23, 6。4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23。 6。13 《活在當下》 24。1。6。(臉書23。 5。4) 《平常心》是道 22。12。4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2。7。3 由「念佛」看「真空妙有」 25。1。29 『諸法皆空,因果不空』 24。12。11 《執空過失》 22。7。3 (臉書無) 《真空與邪空》 22。7。3 「俗諦」與「真諦」 21。10。2 (臉書無) 【佛性本具,何必修行?】24。1。27 『棄生滅守真常』 24。6。26 《靈光獨耀》 24 10。8 《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24。10。18 《見佛》25。4。3 「無分別智」 23。2。1 (臉書無) 《無念》24。1。25 「無我」修証 25。1。18 《法無定法》24。2。12 「空性智」與「大悲心」 17。5。24 《禪海》一滴 22。6。17 《一屁過江來》 22。4。18 《看破放下自在》22。3。11 《常、樂、我、淨》 24。11。30 《佛法無多子》24。6。6 《介子納虛彌》24。6。20 《用根不用識》 23 11。3 解縛『根塵膠黏』23。12。6 「如來禪」與「祖師禪」 17。6。7 《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24。9。16 「慧解脫」與「俱解脫」17。5。24 「坐脫立亡」與「解脫慧」 19。6。26 「理覺」與「事修」 17。6。9 《阿含經》修習「六根」三階段 24。9。25 誦《心經》感想 19。4。18 《六祖壇經》札記 《不論禪定解脫》、《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心平何勞持戒?》 17。6。6 《壇經》「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24。6。14 《六祖壇經》見性成佛 23。12。28 《六祖壇經》『解脫知見香』24。9。28 《金剛經》【福德與福德性】、【福德與功德】、《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24。1。6 《金剛經》《所謂佛法即非佛法》、《 24。6。1 《達磨二入四行論》 19。9。7 《圓覺經》四相 23。 7。15 《圓覺經》禪修四病 24. 3. 2 《圓覺經》隨順覺性『次第』與『修習』24。1。10 《楞嚴經》明示「根塵脫落」之「真知」25。1。14 由《楞嚴經》看《五蘊》22。2。13 《楞嚴經》《入流亡所》、《觀音法門》 24。2。24 《心性本來清淨,何以有無明?》24. 5. 14 《楞嚴經》《無眼之見、無聲之聞》、『見見之時,見非是見』24。6。9 讀《楞嚴經》札記(一) 20。5。1 《楞嚴經》《循業發現》 24。9。20 《楞嚴經》述《五蘊虛妄》24。9。15 《小止觀札記》一 17。5。24 《大寶積經、妙慧童女章》19。5。1 《大乘大義章》色身延壽 16。1。19 《修心訣》 淺解 16。1。18 《占察經》『一實境界』24。3。24 略解《一實境界》之修証 24。12。6 詩詞 ( 一、二) 24、02 21

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

《念死》

《念死》 《增一阿含經》:「佛法聖眾念,戒施及天念,休息安般念、身死念在後。」「十念」:念佛、法、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世尊常對佛弟子開演的修持妙法。這十念也不是截然分開,比如念佛者融合「念死」,把生命置於只剩今日,以「臨終」的心情來生起精進心。或者立基於「念死」而修「念安般」,能很快的息下妄想。 《法句經、第 174 偈》修「念死」成就的優婆夷悲希卡樂的故事: 有一天,阿勒維塔的人請佛前去受供,飯後佛陀依照往例向施主開示法要,佛道:「生命是無常的,死亡是正常的,人都會死,生命的目的就是死 亡。但生命是不能確定的,是因緣和合而生,所以生命存在的久暫也看它的 因緣性;而死亡是可以確定的,一切有情、無情,都逃不過生、老、病、死 ,成、住、壞、空的自然規律,終將歸於寂滅。大家要修『死念處』,就是 每天要觀照生命的無常,隨時會死,這樣才會對世間生厭離心,少有貪愛執 著。沒有修『死念』的人臨終前就會像遇到有毒的眼鏡蛇那樣驚慌失措,恐 懼萬分。而常修『死念』的人臨命終時,就好像他手中已準備好了棍子,面 對眼鏡蛇絲毫沒有畏懼之心,他知道如何處置這隻毒蛇……」佛陀說完了這 些道理,又一再鼓勵人們常修『死念』,多多觀照死亡。   聽法的大眾中,除了一位年方二八妙齡的紡織女名叫悲希卡樂的,很專 心的從頭到尾聽佛開示這些道理,因此,對生死有了很深的感觸,其餘幾乎 沒有一個人像悲希卡樂那樣專心聽講,又有深刻體悟的。但佛陀心裡想著: 一個就夠了。不久,佛陀就率領僧眾回祇樹給孤獨園,大眾亦各自散去。   悲希卡樂回到家裡,又仔細思惟佛陀方才所說的教理,愈發覺得佛法的 奧妙,她決定依照佛陀的教法修習,每天起床就開始觀照生命無常,修習『 死念處』,如此持續修持了三年,沒有一天間斷過。   一天早上,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禪坐,以慈悲觀觀知悲希卡樂修習『死 念處』已趨圓滿,即將證得初果,不禁讚歎這位年輕的少女,年紀輕輕就知 道學佛,並且如此精進,實在稀有難得。可惜少女即將在證果之後不久死去 ,世尊因之動了一念:「我要去問她四個問題。」隨即率領比丘們往阿勒維 塔的地方走來。人們聽說佛陀來到阿勒維塔,都互相走告,大家趕著來拜謁 佛陀,聽佛說法。   這一天湊巧悲希卡樂的父親需要織很多布,囑咐悲希卡樂多紡一些紗, 悲希卡樂急於要去聽佛說法,因此她就趕緊織完了父親所要的紗。但對悲希 卡樂而言,再沒有比聽聞佛法更要重的事了,於是她決定在送紗到父親織布 的工廠途中,先去禮謁佛陀,聽佛說法之後再將紗送到父親的處所。   悲希卡樂來到佛陀駐留的地方,放下手中的紗,立即頂禮佛陀,佛陀問 悲希卡樂:「妳從何處來?」「不知道。」「妳要去何處?」「不知道。」 「妳不知道嗎?」「是的,世尊,我知道。」「妳知道嗎?」「啊!世尊, 我不知道。」   世尊與悲希卡樂這樣的一問一答把在場的大眾都搞迷糊了,因為大家都 知道悲希卡樂是村裡的紡紗姑娘,今天她從家裡來到佛陀的處所,等一下就 要到她父親的織布廠去。所以對於她回答佛陀的話都感到莫名其妙,有些人 甚至以為悲希卡樂故意開玩笑,對這種不恭敬佛的行為頗不諒解。佛知眾人 心中所想,因此就對悲希卡樂說:「妳能夠對妳剛剛的回答做進一步的解釋 嗎?」   悲希卡樂很恭敬的向佛陀說道:「世尊,對於第一個問題,您一定知道 我是從家裡來,所以我不需要再回答,我知道您要問的是我的前世,但我不知道我前世從何而來,所以我回答了『我不知道』」。佛陀微笑著點頭說: 「對了,妳答對了。」接著悲希卡樂又說:「對於第二個問題,世尊!以您的神通力必知我等一下要去我父親的織布廠,我知道您不會問這種毫無意義的問題,您是在問我死後將往何處去,對此我感到茫然,所以我如實的回答 『我不知道』」,佛陀再次頷首微笑。「而第三個問題『妳不知道嗎?』, 世尊!我知道您的意思是:『妳不知道妳會死嗎?』,而我確定我遲早會死 ,所以我回答『我知道』。第四個問題,世尊!您是在問我死後的去處,對此我仍感到茫然,所以我回答『不知道』」,佛陀聽了說道:「善哉!善哉 !我要問的意思妳都懂了。」在場的大眾這才明白過來。   佛陀於是開示大眾道:「悲希卡樂年紀輕輕就了解了這些,你們不知道 卻還看不起她、懷疑她,沒有慧眼的有如瞎子一般,具慧眼者才是真正長眼 睛的人。這世界太黑暗了,能在此中洞察的人太少了,就像飛鳥被困在羅網 裡,能飛上天空的少之又少。」佛為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世界盲瞑,能得此者少;此鳥脫羅網,鮮有昇天者。」 悲希卡樂聽佛陀說完此偈,立即證得初果,與會大眾亦同霑法益。 佛法的修証,有「理入」與「行入」的不同,不是一定要懂得三藏十二部經才是修行。就如優婆夷悲希卡樂,單修「念死」,三年中就能証得「初果羅漢」。談佛法,我們都比優婆夷悲希卡樂懂得多,乃至講得頭頭是道,但是窮一生之力,也未必能証「初果羅漢」。又如許多不識字的「念佛者」,單持一句佛號,也能修到預知時至,往生極樂世界。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在於放下世間的欲樂,心不放逸的「一心」精進行持。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無情說法》

《無情說法》 釋迦牟尼佛夜睹天上星星而悟道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世尊並非諸佛為世尊說法而悟道,而是夜睹明星而悟道。佛陀悟前與悟後,星星都一樣的在閃燦,星星有為世尊演說那些無上大法呢? 蘇東坡在九江登盧山的沿途,領會了溪聲山色都在對他演說「八萬四千偈」,於是在夜宿東林寺時,作了一首詩:『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也說明佛法無處不在,無時不說,青山綠水,都在演說佛法,就看當下的心,是否契會諸法實相? 明朝憨山大師看見了蓮花時,作了一首詩:『水上蓮花舌上經,一庵深鎖萬峰青;松風日夜常宣說,可惜時人不解聽。』水上的蓮花在演說無上妙法,而世間有情為妙悟佛法,在深山中誦經修行;眼前搖曳的松樹,日夜不停的在宣說無上大法。可惜的是,世人意會不到。 洞山良价禪師參雲巖曇晟禪師。 師問:「無情說法,甚麼人得聞?」 巖曰:「無情得聞。」(比喻領會「無情識分別」的清淨心性,乃無知無不知,妙會萬物實相) 師曰:「和尚聞否?」 巖曰:「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心若契入「無情識分別」中,豈會起心與你說法?) 師曰:「某甲為甚麼不聞?」 巖豎起拂子曰:「還聞麼?」 師曰:「不聞。」 巖曰:「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 師曰:「無情說法,該何典教?」 巖曰:「豈不見《彌陀經》云:『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 師於此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方得知。』 『眼處聞時方得知』乃意會「六根互用時」,即能契會「無情說法」。「六根互用」在《楞嚴經》中有用世間的比喻,比如盲人看不人的四肢,但是用手去摸,也能了知四肢的形狀,此是「手眼互用」。又如【一心】繫念於丹田,若聽到音聲起分別,會是從丹田聽進去的。

「茶禪」

偶思「茶禪」 一般寺院多有為信眾泡茶,以此來接契「佛緣」,「喝茶」也很能讓信眾放下身心崩緊,放下生疏掛礙。「身心放鬆」才好相應「禪心」的處境,也才好一心聽聞法師的開示。 不只「喝茶」能作為「禪修」,一切「行住坐臥」的當下,都是「禪修」的道場。比如「喝茶」中修習「身念處」,覺知每一個動作,茶來伸手,覺知當下。再修「觸覺、視覺」感受「熱茶」,覺知茶的色澤,只是去覺知,不去皆別「優劣、好壞」。再修「味覺」,聞一聞茶香,不起分別,不起香味等級分別,什麼香就覺知什麼香。喝一口茶,細細品味當中的甘醇或苦,就只是這樣的覺知它的味道。從各種覺知中,如是的原本呈現;就所呈現的覺知,了澈諸法因緣生,如是緣生緣滅,不起「我見」。 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處。 師問:「新近曾到此間嗎?」 曰:「曾到!」 師曰:「喫茶去!」 又問僧。 僧曰:「不曾到!」 師曰:「喫茶去!」 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云『喫茶去』,不曾到也云『喫茶去』?」 師召院主,主應諾。 師曰:「喫茶去!」

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觀照般若》

漫談《觀照般若》 佛法的修証,必須透過「觀照般若」,才能証得「實相般若」。比如從「花開花落」觀察到「無常」的真相;當看到花開時,即了知花謝的必然。但是,人們總是在相聚歡樂,離別悲傷;擁有而歡喜,失去而痛苦。雖然心中明白「相聚」必然要「分離」,有生必有死;只是一到「生離死別」,「苦痛」就從心生起;在於沒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觀照般若」。 眾生執「五蘊」為「我」,感覺「我」身材苗條、「我」有錢等等,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我」,把「五蘊身心」的「感受覺知」執為我。佛法為什麼說「無我」呢?在於觀見「五蘊身心」所起的「感受覺知」只是緣生緣滅,找不到「主宰」的「我」。比如感覺昨天吃了美食,但是昨日的美食於今何在?那時候的「感覺」於今日何在?要能如實的觀察「心理活動」,才能如實的生起「觀照般若」。我們初學者,常患的毛病在於「認為已經明白了」就是已証「觀照般若」,把「理解」當成「般若」;卻未能深思,為何「苦」還會不斷的重複生起?不知「理解」必須透過「觀照」進行「思惟修」,才能融入心性為「般若」。 《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照」當下「五蘊」身心活動乃無常無我,即能解脫盲執「五蘊」所帶來的一切苦;比如觀察「我喜歡這香味或感覺不喜歡」等等「執心」乃空、無常無我。或者從五蘊的身心活中,照見「心性」如如,不隨五蘊生滅,都是「觀照般若」之功,也是解脫「輪迴大苦」的根本所在。 《金剛經》說:『見一切相皆是虛妄』。我們眾生執有「富貴貧賤、喜樂憂愁」等等「心相」;不了這些「心相」只是緣生的現象,順緣就喜,逆緣就愁。若能了達「心相」乃緣生緣滅而不住於「相」,才能在「順逆」境中,不執於「受」所帶來的「憎愛分別」,即是「觀照般若」的結果。 《金剛經》又說:『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非相」是「見一切相皆是虛妄」的「觀照般若」,要我們「見一切相皆是虛妄而不住於相,不是要我們去「滅相」,有「滅相心」就會墮入了「斷滅見」。為了避免眾生墮入「斷滅見」,《金剛經》說:『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世間說「有」,佛陀也會隨順世間而說「有」;所差別的是,佛陀已了澈「諸相非相」的「實相般若」。 六祖惠能大師座下的青原惟信禪師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了達「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乃依於「見一切相皆是虛妄」的「觀照般若」。「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則是了達「實相般若」。 「般若」名「智慧」,有「世間、出世間」差別。「世間智慧」在於「知識」與「做人處事」的學習,成為世間的「正念」。比如遵守交通規則、守法,開車遇紅燈就要停車,在家要孝順父母,夫妻間要互助互諒等等。 「出世間智慧」在於「緣起」、「無常無我」的般若,成為「出世間」的「正念」,比如遇到人生挫折,能依「緣起智」而安忍;面對悲歡離合,少了「執著」,能以「平常心」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