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
「繫縛」
修行要解脫煩惱,要解脫輪迴;但是沒有深度省思人生,「心」就還會戀執著世間,就感受不到需要解脫什麼?也看不清楚「心」被什麼給繫縛?就如明明健康無事,就是感到孤獨空虛,茫然的苦悶;不清楚也不知道這苦悶來自何處?要如何解脫?
我們若能仔細反觀自心「很在意」的有那些?就多少能看到那條繫縛的無形繩子,比如看到俊男美女或聞到迷人的香味,就神昏顛倒,就被「色、香」給繫縛了。又如心繫家中的妻小,不得自在;或放不下心中的「事業、財富」,心就被「情感、名利」給繫縛了。等等一切繫縛,無不來自於「欲愛」的染執與執取。
有「家庭、事業」,「心」就一定被繫縛了嗎?也不必然。比如一幅美女與一幅惡鬼之畫像;人們看到「美女」會生起貪愛心,看到「惡鬼」會生起恐怖心。兩副畫都是虛妄的,但是人們不自主的生起「貪愛心與恐怖心」。若能明了自心的「貪瞋」都是自起「妄想分別」,當能無貪無怖。
禪宗法語:「心本來自在無縛,何需解脫?」道理明了;然而,不表示明了當下就已解脫。「解脫」首要,在於澈見自心被「妄想分別」給繫縛,並且放得下。尚未澈見前,會像要抓小偷,卻看不到小偷,也無從解脫。或說「只要心不動就沒有繫縛」。然而,有著「心不動」意想,就被「意想」給繫縛了。
一則元朝金碧峰禪師的故事,已不被世間愛染、名利所繫縛,修得高深禪定;被當時皇帝賞賜了一個紫金缽。當禪師世壽將盡時,閻王派小鬼到陽間抓他,但小鬼見不到於定中的禪師。得知禪師執愛紫金缽後,故意搖動金缽;金碧峰禪師立即出定,當下被小鬼抓住。禪師知覺染執紫金缽所致,立即摔破金缽入於空無所執的「涅槃境」,留下『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的偈語。
歇下了「分別執著」是什麼境界?南台守安禪師一首詩:
南台靜坐一爐香,
終日凝然萬慮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
都緣無事可思量。
「解脫境」差別
《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眾生被煩惱所縛,心不得自在,在以「五蘊身心」為我,延伸出「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等等「自我」感受。「解脫」則反其道而行,了澈「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只是因緣所生,了無不變體性,証「無我智」,「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就會隨之消泯。當煩惱泯盡時,我們稱之為「涅槃」。
「解脫」與「自在」是一體兩,解脫了,「心」就自在了,或說「心清淨」了。「心清淨」是廣義的,沒有「貪瞋痴」,也沒有「習性」的染污。「清淨心」我們也可稱之為「真如」,真實不虛,如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真如」是從理上說,「涅槃」則是從煩惱的事相上說,互為表裡。
修「無我智」者,會透過「六根」對「六塵」,觀察「根、境、識」所產生的「十八界」緣生無性;再由此深觀「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也如是緣生無性;由此滅除煩惱証「涅槃」。
「禪修者」則直接「觀心」,從起心動念中,了知「輪迴」來自於「妄想識心」;止斷「分別妄想」,輪迴的「攀緣識心」之鏈,隨之斷落。比如「參公案」時,「六根」即內攝,先止斷了攀緣外境,止斷了「十八界煩惱心」,獨留「疑情」;「五蘊」中,止斷了「色、受、想」覺知,「雜亂妄想」即止靜,獨留「行、識」在活動。然而,沒有先領會「十八界空」、「五蘊非我」的概念,要至心生起「疑情」應該很難,「疑情」也會不深切。若能頓落「疑情」,即止斷「妄想分別習性」,「心」即斷脫鏈執,自在無住;「禪宗」名「破本參」;「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也會隨之消泯。「禪宗」雖然未談及「無我智」,卻當下開顯「無我智」。
「禪宗」破「本參」後,雖然還有所謂「破重關」、「破牢關」,但是修証路線並沒轉換,先「由假入空」後,再從生活中的「根境」相觸,體驗「空寂清淨心」,而後「由空出假」,悲心遍十法界。也因此,或有『破本參是見法身,破重關是證法身,破牢關透法身』之說。不同於「斷煩惱証涅槃」後,尚需「迴小向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