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

偶思「解脫」 修行要解脫煩惱,要解脫輪迴;但是沒有深度省思人生,「心」還戀執著世間,放不下,就不會感到需要解脫什麼?也看不清楚「心」被什麼給繫縛?就如明明健康無事,就是感到孤獨空虛,茫然的苦悶;不清楚也不知道要如何解脫這苦悶?就像家裡被偷了東西,卻看不到小偷從那兒進來又出去?要怎麼解脫? 我們若能仔細反思自心最在意的有那些?就能多少能看到被繫縛的無形繩子,比如看到動人的體態或迷人的香味,就神昏顛倒,日夜難眠。又如時時心繫家中的妻子、小孩,心就被感情給繫縛了;一心掛念著事業、財富,心就被「名利」給繫縛了;或者對著鏡子,看到白髮老態而愁苦,心就被色身點繫縛了。 只要心繫事物而不安,不得自在,就是被繫縛了。然而,有「家庭、事業」之類外在因素,心就是被繫縛了嗎?也不盡然,心負起責任,不等於心染著執著;若有「智慧與慈悲心」,「家庭、事業」也能是道場。我們要如何才能具備這「般若」? 禪宗法語:「心本來自在無縛,何需解脫?」道理簡單明了。然而,我們無始至今,都不自在的沉淪六道輪迴中;不是道理明白就已解脫。「解脫」首要,在於明見自心被什麼給繫縛了?否則就像要抓小偷,卻看不到小偷,如何解脫不安?或說「心不動就沒有繫縛」,有著「心不動」意想,就被「意想」給繫縛了。 「解脫智慧」有深淺。如《八大人覺經》云:「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心無厭足」就會帶來無盡的煩惱與繫縛。「世間心」了無無厭足,才會被世間繫縛。有云:『知足常樂』,佛法也講求「少欲知足」,「知足」是不貪,「心不貪求」就能不被繫縛。 「眾生心」被「情感、名利、權勢」等等所繫縛,種種繫縛的根源在於「有我」,才會緊繫所擁有的「情感、名利」而不自在;若沒有「我」,那來的「我所愛的「親人、名利」呢?若能了澈「世間我」只是依於四大因緣而有,一切所擁有的也都只是依緣而有,終歸虛無的「般若智」。那條無形的繫縛繩子,就如雲霧消散無踨跡。 欠缺「般若智」眾生,明明知道「色身」會死身,「名利、權勢、事業」都帶不走,卻緊執眼前的「幸福快樂」為實有,放也放不下,奮不顧身的投入世間名利中翻滾,不論事業如何有成,到頭來兩手空空,人生如夢,如是一生又一生。 「解脫」也就得具備「二般若」:一者明見「五蘊皆空」,一切身心「覺知感受」,唯是緣起緣滅,當沒有「我」可得。二者了知「心性本然不生不滅」,「無我」只是不執身心為「我」,非如木石的「無覺知」,方不落於「斷滅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