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參公案」與「心性本無生」

「參公案」與「心性本無生」 我們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別,或大利根者,聽聞『心性本然清淨、本然無生』即能一心趨向佛道。我們眾生心,被無始「妄想習性」所覆蓋,難以相應「本然無生心」,只能作為修証目標。已証得無生智的禪宗祖德,在引導學人時,如虛雲老和尚、來果禪師,也會開示「本具佛性」;但是在行持上,會強調「參公案、看話頭」之類,不會一直要學人聽聞「無能無所」的「無生義」。就如登玉山,「山頂」已在那兒,只需要你去登頂。在攀登途中雖然念念都不離「登頂」之念;倘若沒有「一步一腳印」的起上去,就不會有登頂之時。如何「一步一腳印」?禪師總是要學人老老實實的把「公案」掛在心頭,不遺不失。 《大乘起信論》:『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之行?』「法界一相」就是「一真法界」的「清淨心」。禪師教授學人「禪修」時,何不只要一心繫念「清淨真如」,直取「圓滿佛性」就好?何必再費心廣修「戒定慧、六度萬行」呢?當是,明白「心本無生」的理地,但是「妄想分別」引生的「攀緣習性」,並不會隨著明白而消彌無跡。 我們明白「真心」本然不失,若是執著「真心」本有,不務事修,就會如法融禪師:『若言修生,則造作非真;若言本有,則萬行虛設。』「真心」尚若依於修行而來,必屬造作,非「本來面目」;但是執著「真心」本有,廢弛事修,會形同「狂禪者」高唱成佛不必修習「戒定慧、六萬度行」;就如《壇經》裡也會對眾生開示懺悔,明示戒定慧。 如何消彌「妄想習性」,明心見性?禪宗古德多立基於「繫心公案」來綿密相續,比如一心「參究我是誰?」,令「淨念」綿密相續,心就止息對外境的攀緣,轉為向內觀照,相應「戒定慧」,也是「反聞聞自性」,趣向明心見性。 時時提起「心本無生」明白歸路,雖然也有「反聞聞自性」的功效,但是力量是微弱的,不如一心參究「念佛者是誰?」或「看話頭」來得大。因為「心本無生無念」是果地境,我們「眾生心」尚被無明覆藏,無以相應「果地境」,只能依於「思惟分別」而知;當思惟「無生、無念」時,心念就有來來去去,無法形成一心。以散心要擊破「無明覆障」是沒有力量的,不如一心參究來得有大力量。「參公案、看話頭」當是禪宗「明心見性」的無上妙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