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參公案」與「心性本無生」
「參公案」與「心性本無生」
我們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別,或大利根者,聽聞『心性本然清淨、本然無生』即能一心趨向佛道。我們眾生心,被無始「妄想習性」所覆蓋,難以相應「本然無生心」,只能作為修証目標。已証得無生智的禪宗祖德,在引導學人時,如虛雲老和尚、來果禪師,也會開示「本具佛性」;但是在行持上,會強調「參公案、看話頭」之類,不會一直要學人聽聞「無能無所」的「無生義」。就如登玉山,「山頂」已在那兒,只需要你去登頂。在攀登途中雖然念念都不離「登頂」之念;倘若沒有「一步一腳印」的起上去,就不會有登頂之時。如何「一步一腳印」?禪師總是要學人老老實實的把「公案」掛在心頭,不遺不失。
《大乘起信論》:『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之行?』「法界一相」就是「一真法界」的「清淨心」。禪師教授學人「禪修」時,何不只要一心繫念「清淨真如」,直取「圓滿佛性」就好?何必再費心廣修「戒定慧、六度萬行」呢?當是,明白「心本無生」的理地,但是「妄想分別」引生的「攀緣習性」,並不會隨著明白而消彌無跡。
我們明白「真心」本然不失,若是執著「真心」本有,不務事修,就會如法融禪師:『若言修生,則造作非真;若言本有,則萬行虛設。』「真心」尚若依於修行而來,必屬造作,非「本來面目」;但是執著「真心」本有,廢弛事修,會形同「狂禪者」高唱成佛不必修習「戒定慧、六萬度行」;就如《壇經》裡也會對眾生開示懺悔,明示戒定慧。
如何消彌「妄想習性」,明心見性?禪宗古德多立基於「繫心公案」來綿密相續,比如一心「參究我是誰?」,令「淨念」綿密相續,心就止息對外境的攀緣,轉為向內觀照,相應「戒定慧」,也是「反聞聞自性」,趣向明心見性。
時時提起「心本無生」明白歸路,雖然也有「反聞聞自性」的功效,但是力量是微弱的,不如一心參究「念佛者是誰?」或「看話頭」來得大。因為「心本無生無念」是果地境,我們「眾生心」尚被無明覆藏,無以相應「果地境」,只能依於「思惟分別」而知;當思惟「無生、無念」時,心念就有來來去去,無法形成一心。以散心要擊破「無明覆障」是沒有力量的,不如一心參究來得有大力量。「參公案、看話頭」當是禪宗「明心見性」的無上妙法。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標語
《人生感悟』 23。11。14
《空虛感》24。11。26
《快樂的本質》 23。11 ,14
「看破、放下、自在」22。3。11
『無常』的感觸 25。5。23
虛幻的「苦受」25。7。19
《獨處》22。4。23
『人身難得易失』24。2。25
慎言「飲酒食肉不礙菩提」25。6。25
【感應】24。7。2
「時間與空間」、「大千世界」 17。5。30
見《苦諦》 22。5。31
《苦行》 22。7。30
「修行」在改變「觀念」與「心態」 25。1。21
《盡心即圓滿》25。1。10
聖嚴法師開示:『面對重病』24。3 26
『色身滋養》 17。5。24
《略帶三分病好修行》、「痛與苦」、、22。1。26
『佛陀探病佛弟子』21。11。30
《殺生戒》 25。2。10
「當生」改造「業報命運」 18。12。26
《業》的本質 17。5。24
《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 25。6。17
《轉化習性》 22。1。30
漫談算命 17。5。24
《六度》看人生 22。6。22
《一屁過江來》23。11。10
《欲》的本質 21。8。26
《生死事大》24。7。16
《死歸何處?》《天龍八部》 22。3。30
面對『死亡』 23 8。20
《念死》 25.3.18
「茶禪」 25.3.11
「量子力學」與「佛法」 18。6。11
《忍辱波羅蜜》 25。5。11
『外道』24。12。9
《所知障》21。2。3
《夢境》21。1。15
《善根》21。8。22
「至人」只是常 19。6。16
《密行》 17。5。24
『鈍根與利根』24。8。11
轉【煩惱】為【菩提】 24。11。22
誹謗與謗法罪(讀經札記) 16。1。19
《臨終恐慌》《懺悔法》 17。5。24
【諸法雖空,罪福不失】 23 4。1
《皈依三寶》的境界 22。5。28
《三界唯心,心能轉境》、《誰繫縛你?》 24。4。27
《淨穢分別》 2024. 5. 18
《返撲歸真》21。11。13
《欲力》21。10。23
《語言道斷,心行處滅》21。4。17
《光明想》20。12。12 (臉書無)
《無情說法》25.3.12
《但盡凡情,別無聖解》25。2。9
《橋流水不流》25。5。2
只管打坐 17。6。7 (臉書刪)
《三種禪法》20。1。24
《觀音法門》 法談 8。25
【上師相應法】 23。 11。1
《悟了還同未悟時》24。5。29
『迷』與『悟』的比喻 23。12。27
『解悟』與『証悟』 23。12。29
「檢視修行」 18。12。8
檢視「當下一念」、『睡前一念』 24。11。19
「實修」與「弘法」 5。23
《剎那即無生》、《無我與無生》 24。8。15
『不除妄想不求真』25。3。28
『無常觀』24 5. 14
面對「妄念」 19。2。26(彌陀淨苑)
「正念與正知」、《起心動念》 18。10。27
『覺知念頭』 25.2.16
《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24。10。18
《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22。11。22
『山河大地』皆是『妙明心中物』
《觀照般若》、《觀自在》 25.2.23
《禪觀初修》22。6。26
讀《觀呼吸》札記 23 1。1
漫談「厭離心」的修習 17。5。24
《十六觀智》21。3。14
《我的靜坐因緣》 17。6。5
《止觀》、『動靜」中修止觀 22。6。26
《禪定初修》 24。8。6
修習禪定的「條件」與「障礙」 22。6。26
三種《禪定》次第 22。6。26
《內心無喘,心如牆壁》 25.2.12
【尋伺】與【觀想】23。4。28
《六妙法門》 22。6。26
《寧靜之妙》、《禪定功德》22。6。26
《九住心》 22。6。26
《欲界定》、《未到地定》22。6。26
《初禪》22。6。26
《初禪五支》25.2.13
由「七種作意」看「初禪」16。1。17
由「所緣境」談「行持差別」24。6。27
《參禪》與《看話頭》23。12。13
「禪修」岐路 (憨山大師) 1。28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24. 4. 27
『心』與『實相』 17。5。24
《找心》21。12。21
「我的心響了」 23, 6。4
印光大師談「大澈大悟」25。5。16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23。 6。13
《活在當下》 24。1。6。(臉書23。 5。4)
《平常心》 22。12。4
由「念佛」看「真空妙有」 25。1。29
『諸法皆空,因果不空』 24。12。11
《執空過失》 22。7。3 (臉書無)
《真空與邪空》 22。7。3
「俗諦」與「真諦」 21。10。2 (臉書無)
『棄生滅守真常』 24。6。26
《靈光獨耀》 24 10。8
《龍潭吹燭》公案 25。5。18
《見佛》25。4。3
「無分別智」 23。2。1 (臉書無)
《無念》24。1。25
「無我」修証 25。1。18
《法無定法》24。2。12
「空性智」與「大悲心」 17。5。24
《禪海》一滴 22。6。17
《一屁過江來》 22。4。18
《看破放下自在》22。3。11
《常、樂、我、淨》 24。11。30
《佛法無多子》24。6。6
《介子納虛彌》24。6。20
《用根不用識》 23 11。3
解縛『根塵膠黏』23。12。6
「如來禪」與「祖師禪」 17。6。7
《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24。9。16
「慧解脫」與「俱解脫」17。5。24
「坐脫立亡」與「解脫慧」 19。6。26
「理覺」與「事修」 17。6。9
《阿含經》修習「六根」三階段 24。9。25
誦《心經》感想 、《觀自在》19。4。18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2。7。3
《六祖壇經》札記 《不論禪定解脫》、《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心平何勞持戒?》 17。6。6
【佛性本具,何必修行?】(若言本有,則萬行虛設)24。1。27
《壇經》「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24。6。14
《六祖壇經》見性成佛 23。12。28
《六祖壇經》『解脫知見香』24。9。28
偶思『定慧不二』 25。7。20
《金剛經》【福德與福德性】、【福德與功德】、《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24。1。6
《金剛經》『所謂佛法即非佛法』、『無所住而生其心』 24。6。1
「念佛」,以音聲求我?25。4。13
《達磨二入四行論》 19。9。7
《圓覺經》四相 23。 7。15
《圓覺經》禪修四病 24. 3. 2
《圓覺經》隨順覺性『次第』與『修習』24。1。10
《楞嚴經》明示「根塵脫落」之「真知」25。1。14
由《楞嚴經》看《五蘊》22。2。13
《楞嚴經》《入流亡所》、《觀音法門》 24。2。24
《心性本來清淨,何以有無明?》24. 5. 14
《楞嚴經》《無眼之見、無聲之聞》、『見見之時,見非是見』24。6。9
讀《楞嚴經》札記(一) 20。5。1
《楞嚴經》《循業發現》 24。9。20
《楞嚴經》述《五蘊虛妄》24。9。15
《小止觀札記》一 17。5。24
《大寶積經、妙慧童女章》19。5。1
《大乘大義章》色身延壽 16。1。19
《修心訣》 淺解 16。1。18
《占察經》『一實境界』24。3。24
略解《一實境界》之修証 24。12。6
詩詞 ( 一、二) 24、02 21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偶思『定慧不二』
偶思『定慧不二』
《六祖壇經、定慧品》:『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我們初學,無法一開始就做到「定慧不二」,不免會有「先定發慧」,或有「先慧發定」的差別。就如做人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無法一時做到「言行一如」。又如平時難以觀察自心的「貪瞋習性」,必須先靜坐觀心,才能開啟智慧,從中發現自心的劣習,無法即定即慧,這等高地菩薩境界。這也是《壇經》說:『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不論根機是利、是鈍,只要悟入「本心」,就同歸心源,沒有差別。
初學時,不免會有先靜坐觀心,由定發慧;如濁水靜置,心念就逐漸澄靜明澈。或有因此就執著必須「靜坐」才是修行,不知「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只是過程中的方便。也當是《壇經》所說:『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眾生從經驗中得到啟發後,總是會執著「我見」如是的「法執」,忽略了「定慧等持」的要旨。
《壇經》以「無念」為「宗」,當悟入「本心」時,就悟入「無念」。了悟「無念」時,即契應「定慧等持」,了達《壇經》:『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頓悟入道要門論》中,僧問大珠慧海禪師:『如何是定慧等學?』
師曰:『定是體,慧是用;從定起慧,從慧歸定。如水與波一體,更無前後,名定慧等學。夫出家兒莫尋言逐語,行住坐臥並是汝性用,什麼處與道不相應?且自一時休歇去,若不隨外境風,性水常自湛湛,無事珍重。』
「莫尋言逐語」是要息卻「名言分別」之妄想習性,才能契應「行住坐臥」中,舉手投足,都是「定慧」等持的妙用。猶如大海「隨風」吹起各種不同的波浪,「性水」隨緣起無量妙用;風息,則海浪歸源不二。
虛幻的「苦受」
虛幻的「苦受」
「諸行無常」的現象,正說明「世間如幻」;就像白雲幻化成「俊男美女」,風一來,消散無蹤。我們眾生所以跳不脫世間輪迴,首在看不透世間無常、如幻。比如,明明知道每個人都會衰老,心中就是希望「青春永駐」;老病到來,就是不接受老,瘋狂的調理色身,到處求醫。認不清「老死」無葯醫治,連「醫生」自己也會這樣老死;即使是神仙,何能跳脫無常的摧毀?
世間不只是「老死」無法改變,乃至一切存在現象,都必然無常,舉凡「新必舊,高必墜、聚必散、合必離、生必死」都在闡釋世間無常的真相。人們因為無法接受「無常」,才深執「無常為常」的愚痴,想要永久不墜的「名利」、「青春」;「苦」就在妄執而不忍捨離中生起。
「頭髮、指甲」不斷長出來,剪了又剪,我們無法改變它,也不需要改變它,只要去認清無常,接受它的事實,那些心理上帶來的「苦」就不再生起。色身上的病苦、老苦,何嚐不也如是?若是看到別人健康,自己多病,或看到別人錢財萬貫,自己貧窮困苦,就感到自卑而自苦。這樣的「苦」,來自於無法接受「無常」,還妄執「苦感的受蘊」為「我」。妄執「受蘊」為「我」,比之於妄執「無常為常」更幽隱、深沉。
『定慧不二』
《六祖壇經、定慧品》:『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我們初學,無法一開始即「定慧不二」,或有「先定發慧」,或有「先慧發定」的差別。就如做人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無法做到「言行一如」。又如平時難以觀察自心的「貪瞋習性」,必須先靜坐觀心,才能開啟智慧,發現自心的劣習,無法即定即慧,即慧即定。這也是《壇經》說:『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不論根機是利、是鈍,只要悟入「本心」,就同歸心源,沒有差別。
然而,初學時,不免會有先靜坐觀心,再開啟智慧;如濁水靜置,心念澄靜明澈。或有因此就執著必須「靜坐」才是修行的偏見,不知「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只是過程的方便。所《壇經》說:『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
《壇經》以「無念」為「宗」,當悟入「本心」時,就悟入「無念」。了悟「無念」,就了達《壇經》:『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頓悟入道要門論》中,僧問大珠慧海禪師:『如何是定慧等學?』
師曰:『定是體,慧是用;從定起慧,從慧歸定。如水與波一體,更無前後,名定慧等學。夫出家兒莫尋言逐語,行住坐臥並是汝性用,什麼處與道不相應?且自一時休歇去,若不隨外境風,性水常自湛湛,無事珍重。』
「莫尋言逐語」是要息卻「名言分別」之妄想習性,才能從「行住坐臥」契應「定慧」不二,舉手投足,都是「性水」隨緣起「用」。猶如大海隨風起各種不同的波浪;風息,海浪不二。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心如鏡》
鏡前是花,即顯花相;鏡前有火,即顯火相。「心如鏡」也如是,當我們的心生氣時,面色即顯「瞋相」,起悲憫心時,面色即顯「慈相」;一切「喜怒哀樂」,都會顯出在「神情」上。「相由心生」,所以我們也能外相觀察到自己的心、他人的心。
「心如鏡」也會是「果報」的投射,對鏡子笑,就顯出「笑相」。心真誠的對待他人,會收到他人真誠的回報。當真誠付出時,當下已顯善相,及隱性的善果,又如以詐騙為生者,不只面相顯出「奸相」,也會帶來牢獄之苦,以及社會的排斥,都是「心」的投射。
「因果」無非由心投射出來,善心結善果,惡心結惡果,如鏡顯相。因此,傷害了別人,當下即傷害了自己;包容別人,即包容了自己。未來「富貴貧賤」、「天堂地獄」、「凡聖之別」,都是「心」的投射。
「修行人」心心繫念「菩提心」,上成佛果,下濟眾生,如鏡顯相,投射出「慈相」。「念佛人」心心繫念佛國如來,投射出「是心是佛」。如《觀經》:『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