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無念》 澈悟大師:『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無念心體,唯佛獨證」,就如「常寂光淨土」,唯如來方証。不說我們「凡夫心」做不到「無念」,即使「等覺菩薩」還未証「金剛喻定」之前,猶有「變易生死」,即是尚未究竟「無念」。 《六祖壇經》:『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指「禪門」以「無念」為宗旨。只是眾生妄執身心「實有」,很難明瞭「無念」真實義,在修証上,會有找不到「下手處」,也當是《壇經》所以先解釋「無相」的原因。從「有相」達「無相」、從「有住」達「無住」,明示修証次第。 《壇經》:『無念者,於念而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在生活中要如何修「無念」?《壇經》明示『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要能在「根境」相對中,離一切相,無所住;並且在「行住坐臥」中任運無礙,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壇經》:『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不論何時何地,不著「世間五欲」;不離紅塵,出污泥而不染。如菩薩在紅塵中廣度眾生,行六度萬行來成就佛道。 《壇經》:『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悟無念法」是「了悟」,不同於「究竟証悟」。「見諸佛境界、至佛地位」是「入佛知見」,乃從「因說果」,如《法華經》:『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亦如《頓悟入道要門論》『即修之時,即入佛位。』眾生「悟無念法」,即使尚未對境泯息「一切相、無所住」。只要信心不退,必契「無念」,直入佛位。 佛陀已証「無念」,依舊不離六度萬行,只是無念而行。比如為阿那律穿針線, 一切法門的俢証,無不從「六根」下手,離開「六根」對境,才能「由事達理」、「以理証事」。離開了生活中的「六根六塵」,也無所謂「修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