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觀照般若》
漫談《觀照般若》
佛法的修証,必須透過「觀照般若」,才能証得「實相般若」。比如從「花開花落」觀察到「無常」的真相;當看到花開時,即了知花謝的必然。但是,人們總是在相聚歡樂,離別悲傷;擁有而歡喜,失去而痛苦。雖然心中明白「相聚」必然要「分離」,有生必有死;只是一到「生離死別」,「苦痛」就從心生起;在於沒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觀照般若」。
眾生執「五蘊」為「我」,感覺「我」身材苗條、「我」有錢等等,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我」,把「五蘊身心」的「感受覺知」執為我。佛法為什麼說「無我」呢?在於觀見「五蘊身心」所起的「感受覺知」只是緣生緣滅,找不到「主宰」的「我」。比如感覺昨天吃了美食,但是昨日的美食於今何在?那時候的「感覺」於今日何在?要能如實的觀察「心理活動」,才能如實的生起「觀照般若」。我們初學者,常患的毛病在於「認為已經明白了」就是已証「觀照般若」,把「理解」當成「般若」;卻未能深思,為何「苦」還會不斷的重複生起?不知「理解」必須透過「觀照」進行「思惟修」,才能融入心性為「般若」。
《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照」當下「五蘊」身心活動乃無常無我,即能解脫盲執「五蘊」所帶來的一切苦;比如觀察「我喜歡這香味或感覺不喜歡」等等「執心」乃空、無常無我。或者從五蘊的身心活中,照見「心性」如如,不隨五蘊生滅,都是「觀照般若」之功,也是解脫「輪迴大苦」的根本所在。
《金剛經》說:『見一切相皆是虛妄』。我們眾生執有「富貴貧賤、喜樂憂愁」等等「心相」;不了這些「心相」只是緣生的現象,順緣就喜,逆緣就愁。若能了達「心相」乃緣生緣滅而不住於「相」,才能在「順逆」境中,不執於「受」所帶來的「憎愛分別」,即是「觀照般若」的結果。
《金剛經》又說:『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非相」是「見一切相皆是虛妄」的「觀照般若」,要我們「見一切相皆是虛妄而不住於相,不是要我們去「滅相」,有「滅相心」就會墮入了「斷滅見」。為了避免眾生墮入「斷滅見」,《金剛經》說:『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世間說「有」,佛陀也會隨順世間而說「有」;所差別的是,佛陀已了澈「諸相非相」的「實相般若」。
六祖惠能大師座下的青原惟信禪師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了達「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乃依於「見一切相皆是虛妄」的「觀照般若」。「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則是了達「實相般若」。
「般若」名「智慧」,有「世間、出世間」差別。「世間智慧」在於「知識」與「做人處事」的學習,成為世間的「正念」。比如遵守交通規則、守法,開車遇紅燈就要停車,在家要孝順父母,夫妻間要互助互諒等等。
「出世間智慧」在於「緣起」、「無常無我」的般若,成為「出世間」的「正念」,比如遇到人生挫折,能依「緣起智」而安忍;面對悲歡離合,少了「執著」,能以「平常心」看待。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