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覺知念頭』
『覺知念頭』
「覺知念頭」的「知」是「正念正知」,是回歸「清淨本心」的要領,當是所謂【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之「知」。如《般若經》:『若菩薩摩訶薩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如身所行,如是知。』從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正知」不放逸,也是「覺知念頭」的修習。
「行時知行,坐時知坐」看似簡單,但是「眾生心」追逐外境久了,念頭總是追逐外境,不但心念很粗,「覺察力」也很遲純,處在「攀緣習性」中不自知;必須時時「行時知行,坐時知坐」,不斷的去修習「覺知」,才能明見「攀緣習性」,再進一步去扭轉。
禪修中,如果現起「昏沉掉舉」,「正念」就被「妄念」給牽走,「覺知」就隱沒了。若是不能立即回到「正念正知」來截斷妄念相續,或以「般若智」照破「念頭」的虛妄,回到「正念正知」,「心念」就立即掉入妄想洪流中翻滾不息。就像生起強烈欲望時,在尚未能滿足欲望前,「欲望」會不時的現前。或者直至滿足欲望後,那股衝動的「欲望」不用起心息滅就自行息滅了。然而,習性未瓦解前,那股「欲望心」還會重新再生起,除非具備「空性般若」,如實照見「欲望」本然虛幻,才可能從根本上止息。
「空性般若」現起前,必須先有「覺知力」來暫時性的截斷「攀緣」的心鏈,「觀慧」才能從「心念」生起。就如生氣時,要能先不跟隨情緒跑,才能截斷念念相續的「瞋心」,才能進一步看清「瞋心」的慣性與本質。
憾動「貪瞋習性」的慣性前,得先培養「覺知力」,覺知每個念頭的起滅,「心」才能不隨「習性」轉,念與念之間才有空間生起「觀照般若」。長養「覺知力」的方便,最初先令心緣住「所緣境」,就像把獮猴用一條繩子繫在木柱上,不令向外奔跑,來止息粗分的攀緣習性。現今「所緣境」,多以心繫「佛號」、「觀呼吸」或「公案」為善巧方便。
從「觀呼吸」的「覺知」中,「呼吸」長時「知」呼吸長;「呼吸」短時,「知」呼息短。清明的「覺知」的「心念」就能作主,「呼吸」漸漸「由粗轉細」,「攀緣習性」就漸漸在淨化,「覺知力」隨之銳利,「觀慧」隨之越明利。
「根境領受」生起「覺知」,是心的本能,不需要去制止生起,也不可能制止;就如飯來張口,茶來伸手,走路閃過路障,「心」法爾隨緣而現起妙用。為什麼還要去「覺知」念頭呢?以「吃飯、喝茶」看似平常,但是「眾生心」神識飛揚,妄想紛飛,「吃飯、喝茶」中觀察不到當中的「妄想習性」的染污,生起「味覺優劣」等等妄想分別。要能不隨順妄想牽流,就得有「覺知力」不随妄念相續,也才能發起「空性般若智」照見「妄想本空」,頓落妄想的染污,顯現「心」的本然之妙。
眾生欠缺「空性般若智」,才觀察不到「心念」本是緣生、虛妄,才解不開「妄念相續」之鏈。就像瀑流相續,執著「瀑流」為「實有」,看不到當中的水滴「相續相」,觀察不到每個「心念」都是虛妄的,而且「不相續」的。
「念念之間」並非有著鏈鈎令其相續,就像「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並沒有連接點,只是緣生緣滅。我們的「心」會錯覺「念念相續」,在於看不透「心念」的無常、虛幻,以及「習性的妄執」。比如今日的「我」,是昨日的「我」所延續。
當「貪戀心、瞋心」生起時,會有很強的「習性推動力」,令「心念」念念緊密相繫。若能「覺知」此乃「妄想習性」使然,截斷習性相續之念,觀照到「貪瞋」的「過患」與「空性」,相續「貪瞋念」就隨之截斷,也是「觀慧」能解脫「苦」的所在。
「根境相對」所起的「心念覺知」,本身乃依於「根、境、識」而有,緣盡即滅,每個「心念」都如是緣生而有,虛妄而滅。但是「覺性」並不因「覺知」生滅而生滅,此名「觀照般若」。
總結「覺知念頭」修習,或可概略分三階段:
第一階段,首先修習「身念處」,心到那兒,「覺知念頭」到那兒,由此來截斷「攀緣習性」,增長「定心」,消泯昏沉與掉舉。
第二階段,待「覺知力」穩定後,觀照「覺知」乃依「根境」相觸的「識心」是「生滅心、虛妄心」。
第三階段,只管明覺「念頭」的虛妄,於諸妄心亦不去息滅,亦不作對治,只管「莫污染」。
《禪宗永嘉集、奢摩他頌》述及「覺知」三個修習次第:【若以知知寂,此非無緣知(註1),如手執如意,非無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無緣知(註2),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為無知(註3),自性了然故,不同於木石。手不執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為無手,以手安然故,不同於兔角。】
(註1):知寂的「寂」,是「惺惺寂寂」的「寂」。「以知知寂」是以能惺之「知」,照「所寂」之境,乃有「能」有「所」,所以不是「無分別智」。
(註2):「自知知」是「知見立知」的「自証分」,還執有「能証的心」
(註3) :「不可為無知」指「不以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並不是「斷滅見」,不同於「木石」這種無知,而是「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是「心性」本然具足的智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