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1日 星期二

『三三昧』修習次第

『三三昧』修習次第 《雜阿含經、一三七經》(註)談及『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尚未証得「空三昧」之前,說已証「無相、無所有」,已「離我慢,知見清淨」,那是不可能的,明示「三三昧」的修習次第。 【空三昧】修習,在於先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先從「色身」觀「無常、空(磨滅)」,由此淨化欲望的執取。再以同樣的「觀照模式」觀「受、想、行、識」各各無常、磨滅,離欲之法,由此「五蘊空、無常」的領會,契應「心樂、清淨、解脫」,名為「空」。這個「解脫」應當指「明了五蘊空」,而非已証「無我智」,解脫五蘊身心所帶來的煩惱,世尊才開示『尚不能離慢、知見清淨』。因為只是觀察到「五蘊各各現象」無常、空,尚未觸及「無我、我所」的「無我解脫智」。 「理上」明白「五蘊」依於因緣有,必是無常、空,但是「明白」與「如實觀察」是不同的修習階段。理上的明白,就像在「停止的現象」下能看清楚明了,就像有人舉起火把不動,我們可以看清楚「火把」。 若是快速旋轉火把,就會誤以為是「圓球」,看不清楚「火把」了。「根境」相觸的「識心活動」的速度,比之於快速旋轉的「火把」,要快「千萬倍」以上。若是尚未具備「近行定與安止定」的定心,我們就很難從「現象」的快速運作中,清明了別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名色分別智」;也如閃爍的燭光,一閃一閃,無法照亮影像,難以清明觀照「五蘊」,何況觀察「五蘊」無常、空。「近行定與安止定」乃是修習「空」必須具備的條件;心越是寂靜,「觀照力」越是敏銳。 有了「空三昧」觀照力,續而觀察「色、聲、香、味、觸、法」無常、空,名為「無相三昧」。再延伸觀察「貪、瞋、痴」現象乃「無常、空」,名「無所有三昧」,也名「無作三昧」。「無所有三昧」乃觀「貪瞋痴」個別現象乃無常、空,而非「捨斷貪瞋痴」煩惱,所以猶未離慢、知見清淨。要能証「聖法印知見清淨」(法眼清淨),《阿含經》明示必須再依序而觀: 1. 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從五蘊空觀察,明見執取心的現起) 2. 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觀察現象是怎麼生起的?) 3. 「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 4. 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觀察到肯定一切因緣生者,皆是無常、空) 5. 觀察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無常者」是「有為行」(有為法),從緣起,是患法(有過患),滅法(是生滅法),離欲法(止息執取),斷知法(斷除上述種種疑惑,明確正知見),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法眼清淨)。 註:《雜阿含經、一三七經》(八〇) 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諦聽,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 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 云何為聖弟子及見清淨」?比丘白佛:「佛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佛告比丘:「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復有正思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廣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