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尋伺】與【觀想】
【觀想、尋伺】
佛法的修証,必須善用「想蘊」才能成辦,比如「憶想佛」、「思惟法諦」等等,都是依於「想蘊」。「想蘊」是「取相」為「想」,取其境相的覺知。比如聯想到某些聲音、味道、語詞,都是。
「想蘊」的「取相力」很強,比如小時候的一些事,都能回想起來,但是要「觀佛相好」就很難觀得清明。主要原因,在於我們對佛的「憶念、欣樂心」,沒能「心想愛人」那麼專深刻有力。若能,「三昧」何愁不現前?
我們臨終時,「神識升沉」也決定於「想蘊」,《楞嚴經》明示臨終時,還念念戀想著親人,或放不下「名利、恩愛情仇」,都會令「神識」往下沉;尤其「殺盜淫」的「心識」更會讓「神識」沉重下墜,墮於地獄。若是「憶想三寶」,如憶想如來法教、憶念佛國淨土、憶想持戒、心持佛菩薩名號等等,則會令神識輕盈飛昇,往生天界。若能一心「純想」,同時心懷善願,求生佛國淨土,即隨願往生,也是念佛法門的「無上妙處」。
「觀佛法門」是心取「佛像」而想。比如眼見莊嚴佛像,閉眼後,讓「佛像」清明在心想中。若是「佛像」模糊了,就睜眼再觀看清楚,再閉眼觀想,直至「閉眼」如「睜眼」那般明了在心。又如「白骨觀」,先看清白骨結構,再閉眼觀想,直至他人在眼前,能猶如看到「白骨人」等等,都是依於「想蘊」而修觀。「不淨觀」也如是取「青瘀、膿爛、屍臭等等」之「想相」,從而觀察色身「不淨、無常」,淨化「欲愛執取心」。
由「想」而「觀」,心念就由「粗」而「細」,由「尋」而「伺」。比如看到一段話,想起某作者談過是「想」,接著觀察當中的深意是「觀」。「依文觀義」即是由「想」而「觀」。由「觀」而「照」,心念比之於「觀」更細,乃「定心伺察」;由此伺察「法諦」,破除疑惑,至為有力。
『尋伺』舊譯為「覺觀」。比如想到一段話是「尋」,接著深思它的深意是「伺」。「尋」就像貓在找老鼠,念頭有著來來回回現象,屬於浮動的粗相。一旦找到了,就會全神貫注牠的一舉一動,名「伺」。在念頭上,「伺的念頭」已無來回現象,比之於「尋」是細念頭。
「尋與伺」屬於「不定心所」,不定是善,也不定是惡。比如聽聞正法後,進行了別、思擇,是「善心所」。小偷要偷東西,也要依於「尋伺」,則是「不善心所」。
「尋伺」通「散定」二地。「散心地」的「尋伺」,心念乃處在浮動狀態,「尋」佔了多份,「伺察」只佔少份。「定心地」的尋伺,則是相反,「伺」佔了多份。
從「尋伺」的多寡偏向,可以檢視「定心」的深淺。禪定越深,「尋」逐漸隱沒,「念頭」由粗而細,導向「伺察」,從「尋」轉「伺」。
「定心」的「尋伺」有三個層次:「初禪有尋有伺」、初禪到二禪的「中間定無尋有伺」,以及「二禪」以上的「無尋無伺」。
修「觀呼吸」時,覺知「呼吸」跑掉了,再找回來是「尋」;當「正念正知」專注於「呼吸」,念頭不再有來去,一心相續不斷是「伺」。只要相續不斷,「呼吸」就會「由粗而細」,氣息逐漸調和,直至引發「身輕安」,觸動「八觸功德」,成就「初禪」。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