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4日 星期日
《平常心》
《平常心》
源律師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喫飯,困來即眠。』
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喫飯時不肯喫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我們眾生做不到「平常心」,豈只「喫飯時不肯喫飯,百種須索」,處處都「不安份」於眼前事實。比如投胎在「人道」,卻心想做神仙;明明長得一般,卻一心想當美女;「福報」只能為三餐奔波,卻夢想毫宅名車----。
「平常心」來自於承擔當下,不論疾病到來,逆境現前,概括承受。要有這樣的智慧,得先具備「因果觀、緣起法」,才能看清自己的本份事,做好「夫妻、父母、子女、員工、老闆」本份事。不能明覺自心的「妄想分別」,就放不下無知的執取,不相應「平常心」。似王陽明一首詩:『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一則禪宗公案:南泉普願禪師接化趙州從諗禪師。
趙州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
州問:「還可趣向否?」(還有向上一路嗎?)泉云:「擬向即乖!」(還有所推測、疑惑,就不是平常心了)
州問:「不擬爭知是道?」(不去思惟明辦,怎能明了是道?)泉云:「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洞豁,豈可強是非也!」
「平者」不落兩邊,一種平懷;「常者」本來如是。「心」無執無住,無取無捨,回到本來清淨,才是究竟的「平常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