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佛弟子」與「社會人士」有何差別?
有人問:「如何分別佛弟子與一般人士的不同?」「是否皈依三寶」是差別所在。但是什麼是「皈依」?就不能只以「形式皈依」所能圓通。就如熟悉佛經,不等於是「佛弟子」;又如佛教崇尚素食,旨在於滋養「慈悲心」;但是「素食者」不一定是「佛弟子」。
「皈依」的內函,涉及佛教的思想、行為。「佛弟子」會參與法會,乃至念佛、打坐,是外在的表相。「佛弟子」在生活中融入了「佛法」,才是「佛弟子」與「世間」最主要內在區別,而非只在形式上區分別。
「佛弟子」以「戒」自律,時時反省自己的念頭,有別於世間為了滿足自己利益而傷害他人。又如在人事上遇到「逆境」,比如家庭不和陸、子女不孝,或生活困苦等等。「佛弟子」會致力改善現況,不會怨天尤人,這是因為「佛弟子」信受因果業報,會全心全意承擔自己所造作的業報,都是「佛法人生」的內函。
「佛弟子」少會去聽他人話八卦,無事喜歡保持的心寂靜、安祥、愉悅,乃至欣樂「禪坐」,這是在生活中展現「禪定個性」的特色。不若世間時時在追逐五光十色,刺激、麻痺感官為樂,一顆心安不住當下,時時往外跑。
「佛弟子」能把佛法的「空諦」運用在生活中的「順逆境」。比如在順境中,不會自喜,他深知世事沒有永遠的順境,一切成功自有它的因緣,他自知盡心創造未來的善因緣才是智者。在「逆境」中,也能以平常心看待,他深知事出必有因,唯有用心改變當下因緣,讓情況獲得改善,才不會隨順「業力」沉淪。
「佛弟子」仰慕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般若智」與慈悲心,會在「發心善行」時,不若世間人在求功德,或求功名,而是欣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之教誡,趣向無所執,隨緣而施。
總之,「佛弟子」在生活中,不會陷在「世間有為法」中打轉;會「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乃至澈照「世間空、苦、無常、無我」的實相,由此遠離世間煩惱繫縛。不若世間迷執在緣生緣滅的人生中,無以出離。這是「佛弟子」不同於「世間」執著「夢幻人生」為實境的主要差別。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找心》、《我的心響了》
《找心》
能想的「心」在那裡?感覺「痛苦、快樂」的「心」在那裡?「心」究竟在那裡?明明了知此身與心同在,就是看不到、摸不到、找不到。若問他:「你到底有沒有心?」,必回:「當然有心」;我知道餓了,我知道飽了,我想去喝一杯茶,這不是「心」的功用嗎?此人所答,與開悟禪師所說「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有何不同呢?
佛法的成就在「般若智」,照見「心的實相」,明了「心念」無常,緣生緣滅。我們世人雖然也能從日用中,知道「心」的作用,但是當下的「心」乃隨順「貪瞋習性」在流轉,不相契「般若智」,做不到純淨的「活在當下」。雖然知道自己有「心」,卻無法自主,身不由己的隨順習性輪迴。「智者」則是念念隨順「般若智」,了知念念「唯心所現」,不被「心識」所迷;更能隨心任運於「行住坐臥」中,舉手投足,無非是「心」的神通妙用,當是兩者主要的差別。
「找心」本身已是「妄心」,就像「騎牛在找牛」,任你尋遍天涯海角也找不到。「心」本然就沒有離開過我們的「所聞、所見」,那裡需要去找呢?就如「騎牛在找牛」不是很愚痴嗎?然而,沒有「般若慧」,明明在眼前,我們也認不得它。
「念頭」隨緣來來去去是「心」本具的特性,也是「心」的相貌。「眾生心」不契「性相不二」,才會去找心。我們若能照見「心依境有」,緣生還歸於緣滅,如風息,波浪即歸源大海,法爾無跡。「心」就像爺娘家中坐,那需要出去外面找爺娘?
「眾生心」只因被「無明習性」覆蓋,才會不自主的起妄想。對待之道,不是起心對治「妄想」,而是「覺知妄念本空」,就只是去覺知它;因為有「對治」的心,又會是另一個妄念了。能覺知妄念,就代表心沒有迷失在「妄想境」中,覺性也會在當中生起,令妄念自息。「妄念」沒了,也不要起心找「妄念那兒去了?」「想找的心」又是一妄念了,就只是「無所住」。
「心性」隨境現前,怎麼說「找不到心?」
「心性」當下法爾明淨,怎麼說「迷失了心」?
「心性」本然無迷無悟,怎麼在追尋「明心見性」?
「心性」本然清淨無染,怎麼在追求「息妄顯真」?
「心性」在日用中,任運自在,怎麼說「不見心性」?
起一偈:
風雲聚散無蹤跡,莫要問說來時去。
起滅無礙心任運,何須動念來息心。
雲彩是我我是雲,當下切莫添彩衣。
雲散不動空覺靈,此是諸佛法性印。
「我的心響了」
古時有一位日本僧侶開悟時,大叫:『我的心響了!』。
唐代智閒禪師,在重修南陽慧忠禪師的舊址時,不經意的拋起一塊瓦礫,恰好打在竹子上,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時,當下大悟。兩者似乎有著同工異曲之妙。
眾生的心為何不會響?我們的心,本來很清純,隨念入心時,如「萬籟俱寂」中的「清澈響聲」。若是滲雜著「分別妄想」的雜音,就如隔牆聽聲了。
以「念佛法門」來看,若是念佛念到妄想俱寂,於「佛號聲」中悟見所念的「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時,是否也是『心響了』?
2021年12月9日 星期四
《苦諦》(已刪)
人們的「本能」會避苦求樂,比如天氣熱,就會想開冷氣;餓了就會找東西吃。遇到了「苦」,就一心想要排除、遠離。遇到了「樂受」,卻緊執不捨,期待再相逢。
我們一出生於娑婆,就已注定「苦多樂少」,也無可逃避「生老病死」。我們卻一心想要過著快樂如神仙的生活,不願面對自己所造的業果,正顯人性的貪欲。
眾生在「貪欲習性」下,「欲望」是無有止息的時候,財富越多越好,權力越高越好,那有滿足時?求不到就感到苦,求到了又害怕失去而苦。心智被「貪欲習性」所迷,不知道「有求」就有「求不得苦」;「有愛」,就有「愛別離苦」---。「聖者」深知「苦的繫縛」來自渴愛的執取;止息了渴愛執取,才能解脫。所以古德高僧都隨緣過著「少欲知足」的生活;這對深染「貪欲」的我們,猶如是在「修苦行」。對「智者」來說,「苦」是解脫的「增上緣」。
我們眾生「觀察力」粗,「苦」的感受也多止於「五陰熾盛苦」,比如生病帶來的身苦,以及遭受逆境所帶來的「違逆苦」。當處在順境中時,則是受限於「觀力」不足,迷執在「樂受」中,難以感受「無常苦」、「壞苦」。比如生意興隆,聚餐高歌的當下,感受人生美好,觀察不到這些「快樂」只是福報因緣所現起,本是無常,緣盡則滅,以致緊緊執著「樂受」,看不到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本質」。更是欠缺「觀慧」覺照「有所執取」就會帶來「失去擁有」的焦慮,自生「苦的逼迫」而不自知;也觀照不到「渴愛執取」,正是帶來一世又一世,無止盡的「行苦」、「輪迴大苦」。
我們眾生所以無法解脫苦的繫縛,很大的一個因素在於「未能深入禪觀覺察到苦的逼迫」,感受不到輪迴大苦的可怕,才生不起深切的「厭離心」,解脫道心也就不強烈。我們若能感受「苦的逼迫」猶如身陷火宅中,一心想要逃離,對「娑婆世間」就不會有絲毫的執念了。
訂閱:
文章 (Atom)